中文English
中国农业农村信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开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 第1118号

  内麦836、中油5628等56个小麦、油菜品种业经第二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定通过,现予公告。

 

 

 

          二○○八年十二月二日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8001

品种名称:内麦836

选育单位:四川省内江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5680/92R133

特征特性:春性,中熟,全生育期188天左右,比对照川麦107早熟3天。幼苗半直立,分蘖力中等,长势旺,冬季苗叶轻微黄尖。株高79厘米左右,株型紧凑,成株叶片中等宽度、上冲,茎秆弹性好。穗层较整齐,穗长方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较均匀、饱满。平均亩穗数22.6万穗,穗粒数44.0粒,千粒重43.6克。抗倒性好。接种抗病性鉴定:条锈病、白粉病免疫,慢叶锈病,中感赤霉病;个别区试点有条锈病发生。2006年、2007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67克/升、772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2.74%、12.69%,湿面筋23.2%、26.1%,沉降值25.0毫升、28.8毫升,吸水率52.7%、53.6%,稳定时间3.6分钟、4.4分钟,最大抗延阻力343E.U、480E.U,延伸性15.6厘米、14.2厘米,拉伸面积74.9平方厘米、90.5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5-2006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量387.9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5.1%;2006-2007年度续试,平均亩产量395.27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5.0%。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43.42公斤,比当地对照品种增产0.94%。

栽培技术要点:10月28日-11月10日播种,每亩适宜基本苗12万-14万苗,适宜在较高肥水条件下种植。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四川、贵州中部和西部、重庆东部、云南中部田麦区、甘肃徽成盆地川坝河谷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8002

品种名称:西科麦4号

选育单位:西南科技大学

品种来源:墨460/9601-3

省级审定情况:2007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春性,中熟,全生育期190天左右,与对照川麦107相当。幼苗半直立,分蘖力较强,苗叶较披,生长势较旺。株高95厘米左右,株型较紧凑,成株叶片中等长宽。穗层整齐,穗长方型,顶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均匀,较饱满。平均亩穗数24.7万穗,穗粒数40.2粒,千粒重44.3克。抗倒性中等。接种抗病性鉴定:叶锈病免疫,高抗条锈病,高感白粉病、赤霉病;个别区试点有条锈病发生。2006、2007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82克/升、800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3.87%、14.32%,湿面筋含量27.3%、31.3%,沉降值28.9毫升、31.1毫升,吸水率52.7%、54.9%,稳定时间3.0分钟、2.9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60E.U、270E.U,延伸性18.0厘米、17.0厘米,拉伸面积64.4平方厘米、63.4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5-2006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85.5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7.1%;2006-2007年度续试,平均亩产量405.87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7.8%。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57.66公斤,比对照增产5.12%。

栽培技术要点:霜降至立冬播种,每亩适宜基本苗12万-14万苗,适宜在较高肥水条件下种植。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四川、贵州、陕西汉中和安康、湖北襄樊、重庆西部、云南中部田麦区、甘肃徽成盆地川坝河谷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8003

品种名称:资麦1号

选育单位:四川万发种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绵阳29/川麦25

省级审定情况:2006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春性,中熟,全生育期189天左右,比对照川麦107早熟2天。幼苗半直立,分蘖力强,苗叶短窄,色淡,生长势旺。株高85厘米左右,株型较紧凑,茎杆韧性较好。穗层整齐,穗长方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均匀、饱满。平均亩穗数26.35万穗,穗粒数40.25粒,千粒重42.15克。接种抗病性鉴定:条锈病免疫,慢叶锈病,中感白粉病、赤霉病;个别区试点有条锈病发生。2006、2007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86克/升、781克/升,蛋白(干基)含量12.77%、12.86%,湿面筋20.8%、27.2%,沉降值23.3毫升,30.7毫升;吸水率53.1%、54.0%,稳定时间1.8分钟、3.4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85E.U、345E.U,延伸性14.2厘米、15.6厘米,拉伸面积55.9平方厘米、71.8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5-2006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量391.2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8.7%;2006-2007年度续试,平均亩产量398.03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5.7%。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55.58公斤,比当地对照品种增产4.51%。

栽培技术要点:立冬前后播种,每亩适宜基本苗13万-16万苗,在高肥力条件下种植,控制氮肥用量。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四川、重庆、贵州北部和东部、云南中部和北部、陕西汉中和安康、湖北襄樊、甘肃徽成盆地川坝河谷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8004

品种名称:镇麦8号

选育单位: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扬麦158/宁麦9号

特征特性:春性,全生育期205天左右,比对照扬麦158晚熟1天。幼苗半直立,叶色深绿,叶片宽大略披,分蘖力强,成穗率较高。株高88厘米左右,株型较紧凑。穗层较整齐,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红粒,籽粒半角质至角质,籽粒饱满。平均亩穗数33.05万穗,穗粒数35.8粒,千粒重43.3克。抗寒性与对照扬麦158相当。抗倒性中等。后期转色正常,熟相较好。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秆锈病、中感赤霉病、纹枯病,慢叶锈病,高感条锈病、白粉病。2006、2007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78克/升、795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3.52%、13.59%,湿面筋含量27.5%、28.5%,沉降值33.2毫升、29.2毫升,吸水率59.3%、58.6%,稳定时间3.7分钟、2.8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93E.U、270E.U,延伸性16.9厘米、13.0厘米,拉伸面积47.4平方厘米、49.7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5-2006年度参加长江中下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18.85公斤,比对照种扬麦158增产7.45%;2006-2007年度续试,平均亩产443.08公斤,比对照种扬麦158增产5.72%。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鄂皖苏浙四省平均亩产432.82公斤,比对照扬麦158增产9.10%;河南信阳点平均亩产482.90公斤,比对照豫麦18增产9.33%。

栽培技术要点: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播种,每亩适宜基本苗15万苗左右;注意防治白粉病和条锈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江苏和安徽两省的淮南地区、湖北中北部、河南信阳、浙江中北部中上等肥力田块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8005

品种名称:宁麦15

选育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品种来源:宁9144系选(扬麦5号/86-17(宁丰小麦/早熟5号))

特征特性:春性,全生育期204天左右,与对照扬麦158熟期相当。幼苗直立,叶色深绿,长势较旺盛,分蘖力偏弱,成穗率较高。株高95厘米左右,株型较松散,成株叶片较长、下披。穗层较整齐,穗纺锤型,长芒,壳色略红,红粒,籽粒半角质,较饱满。平均亩穗数28.7万穗,穗粒数42.4粒,千粒重40.75克。抗寒性与对照扬麦158相当。抗倒性中等偏弱。熟相一般。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赤霉病、纹枯病,高感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2005、2006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86克/升、806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3.53%、13.42%,湿面筋含量29.7%、29.9%,沉降值37.5毫升、31.5毫升,吸水率59.7%、59.1%,稳定时间5.9分钟、4.7分钟,最大抗延阻力308E.U、402E.U,延伸性16.8厘米、14.4厘米,拉伸面积69.6平方厘米、79.4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5-2006年度参加长江中下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01.47公斤,比对照扬麦158增产2.99%;2006-2007年度续试,平均亩产442.41公斤,比对照扬麦158增产5.56%。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鄂皖苏浙4省平均亩产424.88公斤,比对照扬麦158增产7.10%;河南信阳点平均亩产471.70公斤,比对照豫麦18增产6.79%。

栽培技术要点:长江中下游地区适宜播期为10月下旬至11月初,江苏淮南地区为10月底至11月上旬,每适宜基本苗15万苗左右,注意防止倒伏,防治白粉病、叶锈病和条锈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江苏和安徽两省的淮南地区、湖北中北部、河南信阳、浙江中北部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8006

品种名称:金麦8号

选育单位:郑州浏虎种子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周麦12/豫麦49//西安8号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成熟期比对照豫麦49和新麦18略晚。幼苗半匍匐,长势旺,分蘖力较强,春季起身拔节慢,抽穗迟。株高84厘米左右,株型紧凑,旗叶宽大下披,茎杆弹性好。穗层整齐,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饱满度好,黑胚率中等,外观商品性好。平均亩穗数36.8万穗,穗粒数38.2粒,千粒重40.4克。冬季抗寒性较好,较耐倒春寒。抗倒性较好。耐后期高温。叶片功能期长,灌浆充分,成熟较早,熟相好。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抗杆锈病,中感纹枯病、赤霉病,中感至高感叶锈病,高感条锈病、白粉病。2006年、2007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96克/升、791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3.41%、14.25%,湿面筋含量31.2%、31.5%,沉降值29.3毫升、33.5毫升,吸水率66.7%、61.0%,稳定时间2.6分钟、3.6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20E.U、324E.U,延伸性14.5厘米、15.6厘米,拉伸面积26.0平方厘米、70.0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5-2006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2.04公斤,比对照1新麦18增产2.23%,比对照2豫麦49增产2.75%;2006-2007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42.1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4.4%。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3.5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6.3%。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上中旬,高水肥地每亩适宜基本苗16万-18万苗,中水肥地每亩适宜基本苗20万苗。注意防治白粉病和赤霉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山东菏泽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8007

品种名称:漯麦9号

选育单位:河南省漯河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周麦13号/百农64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豫麦49号和新麦18晚1天。幼苗半匍匐,分蘖力中等,苗期长势壮,春季起身拔节早,两极分化慢,抽穗早,成穗率较高。株高77厘米左右,株型较紧凑,茎秆有蜡质、弹性好,旗叶短宽上冲。穗层厚,穗近长方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饱满度较好,容重中等,黑胚率偏高。穗大码密,结实性较好。平均亩穗数36.5万穗,穗粒数36.9粒,千粒重44.5克。冬季抗寒性较好,耐倒春寒能力弱。抗倒性好。耐后期高温,灌浆较快,熟相好。接种抗病性鉴定:慢叶锈病,中感秆锈病,中感至高感条锈病,高感白粉病、赤霉病、纹枯病。部分区试点发生叶枯病。2006年、2007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79克/升、792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3.00%、13.65%,湿面筋含量28.5%、28.8%,沉降值23.9毫升、26.2毫升,吸水率56.1%、57.6%,稳定时间2.6分钟、2.5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94E.U、146E.U,延伸性13.6厘米、15.2厘米,拉伸面积38平方厘米、33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5-2006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41.8公斤,比对照1新麦18增产2.87%,比对照2豫麦49号增产3.38%;2006-2007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38.4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3.15%。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7.8公斤,比对照新麦18增产7.2%。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5万-20万苗。注意防治白粉病、纹枯病和赤霉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山东菏泽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8008

品种名称:周麦23号

选育单位:河南省周口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周麦13号/新麦9号

特征特性:弱春性,中熟,成熟期比对照偃展4110晚2天。幼苗半匍匐,分蘖力中等,苗期长势壮,春季起身拔节略迟,两极分化快,成穗率中等。株高85厘米左右,株型稍松散,茎秆粗壮,旗叶宽大、上冲。穗层整齐,穗长方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卵圆型,饱满度中等,黑胚率稍高。平均亩穗数35.5万穗,穗粒数40.2粒,千粒重44.5克。冬季耐寒性较好,耐倒春寒能力中等。抗倒性较好。较耐后期高温,熟相较好。接种抗病性鉴定:慢叶锈病,中感白粉病、纹枯病,高感条锈病、赤霉病、秆锈病。部分区试点发生叶枯病。2007年、2008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78克/升、784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4.38%、14.09%,湿面筋含量29.1%、30.0%,沉降值41.1毫升、41.9毫升,吸水率60.1%、59.8%,稳定时间6.4分钟、5.2分钟,最大抗延阻力500E.U、376E.U,延伸性16.8厘米、18.4厘米,拉伸面积110平方厘米、92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春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4.0公斤,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9.1%;2007-2008年度续试,平均亩产600.9公斤,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8.4%。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8.2公斤,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8.6%。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15-30日,每亩适宜基本苗14万-18万苗,注意防治锈病和赤霉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中高肥力地块中晚茬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8009

品种名称:淮麦21

选育单位: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淮麦17/豫麦54

省级审定情况:2006年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弱春性,中熟,成熟期比对照偃展4110晚2天。幼苗半匍匐,分蘖力强,苗期长势旺,春季起身慢,次生分蘖多,拔节抽穗迟,后期生长快,成穗率偏低。株高85厘米左右,株型较紧凑,旗叶宽长、上冲,长相清秀。穗黄绿色,穗近长方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饱满度好,粒较小,黑胚率较低。平均亩穗数39.9万穗,穗粒数39.3粒,千粒重35.2克。冬季抗寒性好,较耐倒春寒。抗倒性较好。耐后期高温,熟相较好。接种抗病性鉴定:叶锈病免疫,中抗条锈病、赤霉病,慢秆锈病,中感纹枯病,高感白粉病。部分区试点发生叶枯病和颖枯病。2006年、2007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800克/升、802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2.71%、12.81%,湿面筋含量27.9%、28%,沉降值30.4毫升、28.4毫升,吸水率58.4%、58.8%,稳定时间3.1分钟、3.0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16E.U、232E.U,延升性16.5厘米、15.7厘米,拉伸面积50平方厘米、51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5-2006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春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9.31公斤,比对照1偃展4110增产0.58%,比对照2豫麦18增产7.82%;2006-2007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44.4公斤,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7.2%。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4.9公斤,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4.1%。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中下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5万-18万苗。注意防治白粉病和赤霉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中高肥力地块中晚茬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8010

品种名称:良星66

选育单位:山东良星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济91102/济935031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成熟期比对照石4185晚0.9天。幼苗半匍匐,叶色深绿,苗期长势强,分蘖力较强,两极分化快,成穗率高。株高77厘米左右,株型紧凑,茎秆弹性好,旗叶略宽上举,长相清秀。穗层整齐,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饱满度中等。平均亩穗数44.0万穗,穗粒数36.6粒,千粒重39.7克。抗倒性好。抗干热风,落黄好。抗寒性鉴定:抗寒性好。抗病性鉴定:高抗白粉病,中抗秆锈病,慢条锈病,中感纹枯病,高感叶锈病、赤霉病。2007年、2008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91克/升、816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4.12%、14.3%,湿面筋含量33.4%、31.4%,沉降值31.5毫升、29.6毫升,吸水率61.9%、58.8%,稳定时间2.7分钟、3.0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34E.U、272E.U,延伸性16.3厘米、16.4厘米,拉伸面积55平方厘米、64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46.5公斤,比对照石4185增产5.3%;2007-2008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51.2公斤,比对照石4185增产6.82%。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3.2公斤,比对照石4185增产6.58%。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5-15日,精播地块每基本苗10万-12万苗,半精播地块每亩基本苗15万-20万苗,晚播适当加大播量。注意防治蚜虫、叶锈病、赤霉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北片的山东、河北中南部、山西南部、河南安阳水地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8011

品种名称:邢麦6号

选育单位:河北省邢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冀麦36号/邯6172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成熟期比对照石4185晚熟1天。幼苗半匍匐,叶绿色,前期长势稳健,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株高78厘米左右,抽穗前株型紧凑,长相清秀,抽穗后变披,茎秆弹性一般。穗层较厚,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粒色较好,商品性好。平均亩穗数41.6万穗,穗粒数36.8粒,千粒重40.5克。区试田间表现春季抗寒性一般。抗倒性中等。较抗干热风,落黄好。抗寒性鉴定:抗寒性好。抗病性鉴定:中感秆锈病、赤霉病、纹枯病,高感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2007年、2008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810克/升、816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4.88%、15.36%,湿面筋含量33.1%、34.1%,沉降值28.6毫升、28.1毫升,吸水率59.7%、58.8%,稳定时间2.0分钟、2.0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39E.U、100E.U,延伸性17.8厘米、15.6厘米,拉伸面积38平方厘米、24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9.3公斤,比对照石4185增产7.76%;2007-2008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49.2公斤,比对照石4185增产6.43%。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0.1公斤,比对照石4185增产5.95%。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10-15日,每亩适宜基本苗20万苗左右,注意防治蚜虫、白粉病、条锈病,注意防止倒伏。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北片的山东中南部、河北中南部、山西南部水地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8012

品种名称:金禾9123

选育单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遗传生理研究所、石家庄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石4185/92R137//石41855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石4185晚熟1.4天。幼苗半匍匐,叶色深绿,前期长势好,春季发育快,分蘖力较强,成穗率较高。株高75厘米左右,株型紧凑,茎秆较粗、弹性好,叶片宽大,旗叶上举,干尖明显。穗层较整齐,穗长方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硬质,较饱满,籽粒均匀度一般。平均亩穗数41.7万穗,穗粒数37.8粒,千粒重42.0克。抗倒性好。后期对高温有较好耐性,落黄一般。抗寒性鉴定:抗寒性中等。接种抗病性鉴定:白粉病免疫,中抗秆锈病,中感纹枯病,中感至高感叶锈病,高感条锈病、赤霉病。2007年、2008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66克/升、788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4.53%、13.93%,湿面筋含量31.7%、31.1%,沉降值20.9毫升、18.7毫升,吸水率56.4%、54.5%,稳定时间1.2分钟、1.4分钟,最大抗延阻力91E.U、86E.U,延伸性15.2厘米、12.6厘米,拉伸面积19平方厘米、15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6.4公斤,比对照石4185增产7.21%;2007-2008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51.0公斤,比对照石4185增产6.78%。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3.9公斤,比对照石4185增产6.72%。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10-15日,高水肥地每亩基本苗15万-18万苗,中水肥地每亩基本苗18万-20万苗,注意防治蚜虫和条锈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北片的山东、河北中南部、山西南部、河南安阳水地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8013

品种名称:西农928

选育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品种来源:陕229/莱州953

省级审定情况:2005年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弱冬性,中晚熟,全生育期260天左右,成熟期比对照晋麦47号晚1天。幼苗半匍匐,分蘖力较强,长势壮,两极分化较快,抽穗较早,成穗率中等。株高85厘米左右,株型较松散,茎秆蜡质、粗壮、弹性好,叶色灰绿,旗叶上举。穗层整齐,穗长方型,长芒,白壳,白粒,角质,饱满度较好,外观商品性好。平均亩穗数32.4万穗,穗粒数25.5粒,千粒重41.3克,黑胚率1.5%。抗寒性较好,抗倒春寒能力稍弱。抗倒性较好。熟相好。抗旱性鉴定:抗旱性中等。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至中感条锈病,慢叶锈病,高感白粉病、黄矮病、秆锈病。2006年、2007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86克/升、779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4.51%、16.27%,湿面筋含量32.6%、36.3%,沉降值32.8毫升、48.0毫升,吸水率65.6%、63.2%,稳定时间1.8分钟、3.4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08E.U、181E.U,延伸性16.2厘米、181厘米,拉伸面积26平方厘米、48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5-2006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旱薄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00.44公斤,比对照晋麦47号增产4.8%;2006-2007年度续试,平均亩产264.4公斤,比对照晋麦47号增产3.9%。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91.2公斤,比对照晋麦47号增产9.6%。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9月15-28日,每亩适宜基本苗18万-20万苗。施肥氮磷配合,一次性施足底肥,春季一般不追肥。注意防治蚜虫和黄矮病,防止倒春寒。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的陕西渭北、山西运城和晋城、河南西部旱薄地种植(黄矮病高发区慎用)。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8014

品种名称:运旱20410

选育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品种来源:晋麦54/长5613

省级审定情况:2007年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弱冬性,中熟,全生育期242天左右,成熟期与对照晋麦47号相当。幼苗半匍匐,叶色深绿,生长健壮,分蘖力强,返青起身较早,两极分化快。株高87厘米左右,株型紧凑,茎秆略细,叶型直立转披,叶色抽穗后呈浅灰绿,灌浆期转色落黄好。穗层整齐,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饱满度较好。平均亩穗数33.4万穗,穗粒数28.3粒,千粒重35.8克,黑胚率1.6%。抗倒性中等。抗旱性鉴定:抗旱性中等。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感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黄矮病、秆锈病。2007年、2008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66克/升、804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8.02%、14.71%,湿面筋含量39.8%、32.6%,沉降值55.0毫升、44.9毫升,吸水率61.4%、60.1%,稳定时间10.6分钟、4.5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77E.U、294E.U,延伸性20.2厘米、17.8厘米,拉伸面积80平方厘米、74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旱薄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64.6公斤,比对照晋麦47号增产4.0%;2007-2008年度续试,平均亩产291.5公斤,比对照晋麦47号增产3.0%。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88.1公斤,比对照晋麦47号增产8.4%。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9月25日-10月初,每亩适宜基本苗15万苗左右。及时防治黄矮病、锈病和蚜虫,在丰水年份防止倒伏。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的陕西渭北、山西南部、河南西部旱薄地种植(黄矮病高发区慎用)。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8015

品种名称:太10604

选育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遗传研究所

品种来源:太原610/太原851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全生育期265天左右,成熟期与对照长6878相当。幼苗半匍匐,叶片短宽,叶色深绿,苗期长势壮,春季起身快,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株高77厘米左右,株型半紧凑,抽穗期茎叶有蜡质,茎杆弹性好。穗层整齐,穗纺锤型,小穗排列较密,长芒,白壳,红粒,籽粒角质,饱满度中等。平均亩穗数33.2万穗,穗粒数29.2粒,千粒重38.4克。抗倒性较好。抗旱性鉴定:抗旱性中等。抗寒性鉴定:抗寒性较好。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感条锈病、白粉病,高感叶锈病、黄矮病、秆锈病。2007年、2008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78克/升、806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6.70%、14.29%,湿面筋含量36.1%、31.0%,沉降值52.8毫升、51.8毫升,吸水率60.0%、57.0%,稳定时间9.2分钟、6.0分钟,最大抗延阻力574E.U、370E.U,延伸性17.6厘米、16.4厘米,拉伸面积132平方厘米、82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度参加北部冬麦区旱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91.84公斤,比对照长6878增产3.97%;2007-2008年度续试,平均亩产314.4公斤,比对照长6878减产2.0%。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66.4公斤,比对照长6878减产0.8%。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每亩适宜基本苗20万-25万苗,注意防治黄矮病、叶锈病和蚜虫。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北部冬麦区的宁夏固原地区、山西中部、陕西延安地区旱地种植(黄矮病高发区慎用)。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8016

品种名称:中麦175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BPM27/京411

省级审定情况:2007年北京市、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冬性,中早熟,全生育期251天左右,成熟期比对照京冬8号早1天。幼苗半匍匐,分蘖力和成穗率较高。株高80厘米左右,株型紧凑。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平均亩穗数45.5万穗,穗粒数31.6粒,千粒重41.0克。抗寒性鉴定:抗寒性中等。抗病性鉴定:慢条锈病、中抗白粉病,高感叶锈病、秆锈病。2007年、2008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92克/升、816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4.99%、14.68%,湿面筋含量34.5%、32.3%,沉降值27.0毫升、23.3毫升,吸水率52%、52%,稳定时间1.8分钟、1.5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76E.U、164E.U,延伸性16.4厘米、16.0厘米,拉伸面积41平方厘米、38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度参加北部冬麦区水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64.49公斤,比对照京冬8号增产8.4%;2007-2008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18.89公斤,比对照京冬8号增产9.6%。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88.26公斤,比对照京冬8号增产6.7%。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9月28日-10月8日,每亩适宜基本苗20万-25万苗。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北部冬麦区的北京、天津、河北中北部、山西中部和东南部水地种植,也适宜在新疆阿拉尔地区水地作冬麦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8017

品种名称:津春6号

选育单位:天津市农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B92108/辽春10号

特征特性:春性,早熟,生育期80天左右,成熟期与对照辽春9号相当。幼苗直立,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株高83厘米左右,株型紧凑。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红粒,硬质。平均亩穗数41.0万穗,穗粒数32.4粒,千粒重33.6克。抗倒性较好。后期落黄好。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感秆锈病,慢叶锈病,高感白粉病。2006年、2007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96克/升、782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6.12%、16.56%,湿面筋含量33.8%、33.8%,沉降值38.4毫升、44.8毫升,吸水率55.8%、52.3%,稳定时间4.0分钟、8.9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90E.U,415E.U,延伸性17.6厘米、18.0厘米,拉伸面积72.8平方厘米、102.8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东北春麦早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75.9公斤,比对照辽春9号增产10.1%;2007年继试,平均亩产307.7公斤,比对照辽春17号增产4.06%。200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10.4公斤,比对照辽春17号增产2.28%。

栽培技术要点:播前整地,亩施磷酸二铵20公斤,上冻前浇足封冻水。开春顶凌播种,每亩播种量15公斤左右,同时亩施种肥尿素10公斤,亩保苗40万苗左右。分蘖期浇第一水,拔节期结合浇第二水亩施尿素15公斤。及时防治杂草,不适合使用2、4-D丁酯;及时防治蚜虫和白粉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辽宁沈阳、铁岭、锦州,吉林公主岭,内蒙古赤峰和通辽,河北张家口及天津的春麦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8018

品种名称:北麦7号

选育单位: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红兴隆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垦红14/九三3U108

特征特性:春性,晚熟,生育期93天左右。幼苗直立,苗期发育较快,繁茂。株高100厘米左右。穗纺锤型,长芒,红粒,角质。平均亩穗数38.4万穗,穗粒数35.6粒,千粒重32.4克。抗倒性较好,熟相较好。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抗秆锈病,中感根腐病,高感叶锈病、赤霉病。2005年、2006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809克/升、804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3.45%、14.38%,湿面筋含量31.6%、32.8%,沉降值35.2毫升、36.2毫升,吸水率64.6%、63.4%,稳定时间3.2分钟、4.6分钟,最大抗延阻力323E.U、248E.U,延伸性16.3厘米、15.8厘米,拉伸面积71.0平方厘米、51.8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东北春麦晚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05.9公斤,比对照新克旱9号增产6.4%;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366.8公斤,比对照新克旱9号增产8.2%。200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98.1公斤,比对照新克旱9号增产9.7%。

栽培技术要点:适时播种,每亩适宜基本苗43万苗左右,秋深施肥或春分层施肥,三叶期压青苗,成熟时及时收获。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东北春麦区的黑龙江北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8019

品种名称:北麦3号

选育单位: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九三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九三92-6007/克85-33

省级审定情况:2005年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晚熟,生育期94天左右。幼苗直立。株高90厘米左右。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红粒,角质。平均亩穗数40.8万穗,穗粒数30.9粒,千粒重37.8克。抗倒性中等,熟相较好。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抗秆锈病,慢叶锈病,中感根腐病,高感赤霉病。2005年、2006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830克/升、824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4.33%、15.19%,湿面筋含量33.7%、34.4%,沉降值50.2毫升、50.5毫升,吸水率63.3%、62.1%,稳定时间3.6分钟、4.5分钟,最大抗延阻力305E.U、302E.U,延伸性18.9厘米、17.6厘米,拉伸面积79.0平方厘米、69.9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东北春麦晚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08.9公斤,比对照新克旱9号增产7.4%;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356.2公斤,比对照新克旱9号增产5.1%。200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89.3公斤,比对照新克旱9号增产6.4%。

栽培技术要点:适时播种,每亩适宜基本苗40万苗左右,秋深施肥或春分层施肥,三叶期至拔节前压青苗2次,分蘖期化学除草,成熟时及时收获。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东北春麦区的黑龙江北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8020

品种名称:克旱21号

选育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分院

品种来源:克89F6南-2/克89F1-1237

特征特性:晚熟,生育期94天左右。幼苗直立,分蘖力强,繁茂性好。株高79厘米左右。穗纺锤型,长芒,红粒,角质。平均亩穗数39.5万穗,穗粒数31.2粒,千粒重37.6克。抗倒性较好,熟相较好。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抗叶锈病,慢秆锈病,中感根腐病,高感赤霉病。2005年、2006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830克/升、822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3.28%、14.22%,湿面筋含量30.3%、30.0%,沉降值44.2毫升、41.1毫升,吸水率69.0%、67.8%,稳定时间2.5分钟、2.4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90E.U、180E.U,延伸性21.7厘米、20.2厘米,拉伸面积56.8平方厘米、49.9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东北春麦晚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36.2公斤,比对照新克旱9号增产16.9%;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377.0公斤,比对照新克旱9号增产11.2%。200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02.9公斤,比对照新克旱9号增产11.4%。

栽培技术要点:适时播种,每亩适宜基本苗43万苗左右,秋深施肥或春分层施肥,三叶期压青苗,成熟时及时收获。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东北春麦区的黑龙江北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8001

品种名称:中油5628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A4×Y03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甘蓝型半冬性波里马细胞质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平均230.5天,与秦优7号相当。幼苗直立,子叶肾脏形,苗期叶圆,有蜡粉,叶深绿色,顶叶中等,有裂叶4-5对。茎绿色。黄花,花瓣相互重叠。种子黑褐色,近圆形。平均株高165.4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10.9个。平均单株有效角果数485.3个,每角粒数22.3粒,千粒重3.8克。区域试验田间调查,平均菌核病发病率17.45%、病指9.25,病毒病发病率9.65%、病指4.9。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中抗菌核病,中抗病毒病。抗倒性较强。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05%,硫苷含量17.3μmol/g,含油量44.02%

产量表现:2005-2006年度长江下游区试平均亩产油量72.29公斤,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3.7%。2006-2007年度续试,平均亩产油量95.76公斤,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7.06%。两年区试16个试点,12个点增产4个点减产,平均亩产油量84公斤,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5.38%。2006-2007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7.6公斤,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8.09%。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育苗移栽宜在9月10-20日,直播宜在9月25-10月10日。2.栽培密度:育苗移栽每亩宜8000-9000株,直播每亩宜15000-20000株。3.合理施肥:80%肥作底肥,20%肥作追肥,追肥应以腊肥为主,每亩用1.5公斤硼肥作底肥。4.防虫防病:花期注意防治菌核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安徽淮河以南、江苏淮河以南、浙江省、上海市的冬油菜主产区推广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8002

品种名称:中油6766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A4×Y15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甘蓝型半冬性波里马细胞质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平均223.0天,与对照相当。幼苗直立,子叶肾脏形,苗期叶圆型,有蜡粉,叶深绿色,顶叶中等,有裂叶4-5对。茎绿色。黄花,花瓣相互重叠。种子黑褐色,近圆形。平均株高192.3厘米,一次有效分枝8.33个。平均单株有效角果数437.4个,每角粒数20.1粒,千粒重3.39克。区域试验田间调查,平均菌核病发病率7.24%、病指3.27,病毒病发病率1.65%、病指0.39。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中抗菌核病,高抗病毒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0%,饼粕硫苷含量22.7μmol/g,含油量38.62%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度长江上游区试平均亩产172.27公斤,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7.63%。2007-2008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71.39公斤,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5.65%。两年区试24个试点,17个点增产,7个点减产,平均亩产171.83公斤,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6.63%。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0.99公斤,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16.16%。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育苗移栽宜在9月10-20日,直播宜在9月25-10月10日。2.栽培密度:育苗移栽每亩宜8000-9000株,直播每亩宜15000-20000株。3.合理施肥:80%肥作底肥,20%肥作追肥,追肥应以腊肥为主,每亩用1.5公斤硼肥作底肥。4.防虫防病:花期注意防治菌核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四川的川西平原及以北地区、陕西省南部的汉中和安康、贵州省、重庆市的冬油菜主产区推广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8003

品种名称:中农油2008

选育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19514A×7-5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甘蓝型半冬性温敏型波里马细胞质不育两系杂交种,全生育期长江上游平均222天,长江中游平均220.5天。幼苗直立,子叶肾脏形,苗期叶圆叶型,有蜡粉,叶绿色,顶叶中等,有裂叶2-3对。茎绿色。黄花,花瓣相互重迭。种子黑褐色,近圆形。株型扇形较紧凑,中上部分枝类型。长江上游平均株高198.1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9.44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71.1个,每角粒数22.1粒,千粒重3.09克;长江中游平均株高173.3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8.55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25.66个,每角粒数22.99粒,千粒重3.06克。区域试验田间调查,长江上游平均菌核病发病率3.02%、病指1.36,病毒病发病率0. 77%、病指0.31;长江中游平均菌核病发病率5.94%、病指3.31,病毒病发病率1. 77%、病指1.29。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低感菌核病,低抗病毒病。抗倒性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长江上游平均芥酸含量0.2%,饼粕硫苷含量23.54μmol/g,含油量41.86%;长江中游平均芥酸含量0.21%,饼粕硫苷含量26.32μmol/g,含油量41.46%。

产量表现:2005-2006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1.54公斤,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5.96%。2006-2007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93.59公斤,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24.7%。两年区试24个试点,22个点增产,2个点减产,平均亩产182.57公斤,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15.33%。2006-2007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4.63公斤,比对照油研10号减产1.49%。2004-2005年度长江中游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3.92公斤,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4.67%。2005-2006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71.82公斤,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7.42%。两年区试20个试点,13个点增产,7个点减产,平均亩产167.87公斤,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6.06%。2006-2007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88.39公斤,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2.70%。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育苗移栽宜在9月5-15日,直播宜在9月25-30日。2.栽培密度:育苗移栽每亩宜6000-8000株,直播每亩宜10000-12000株。3.合理施肥:80%肥作底肥,20%肥作追肥,追肥应以腊肥为主,每亩用1公斤硼肥作底肥。4.防虫防病:花期注意防治菌核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陕西省南部的汉中和安康、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重庆市、湖南省、江西省、湖北省(鄂北除外)的冬油菜主产区推广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8004

品种名称:广源58

选育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195A×8307

以往审定情况:2007年通过国家长江中游品种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甘蓝型半冬性温敏型波里马质不育两系杂交种。全生育期平均223.0天,较对照早熟1天。幼苗直立,子叶肾脏形,苗期叶为圆叶型,有蜡粉,叶色深绿,顶叶中等,有裂叶2-3对。茎深绿色。黄花,花瓣相互重叠。种子黑褐色,近圆形。株型扇形较紧凑,中上部分枝类型,平均株高195.0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9.0个。平均单株有效角果数408.0个,每角粒数21.0粒,千粒重3.53克。区域试验田间调查,平均菌核病发病率6.33%、病指2.66,病毒病发病率0.86%、病指0.02。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低抗菌核病,低感病毒病。抗倒性较强。 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2%,饼粕硫苷含量22.42μmol/g,含油量38.36%。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度长江上游区试平均亩产188.43公斤,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17.72%。2007-2008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89.33公斤,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16.71%。两年区试24个试点,23个点增产1个点减产,平均亩产188.88公斤,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17.21%。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49.36公斤,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14.91%。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育苗移栽宜在9月5-15日,直播宜在9月25日-10月5日。2.栽培密度:育苗移栽每亩宜6000-8000株,直播每亩宜10000-12000株。3.合理施肥:总施肥量的80%作底肥,20%作追肥,追肥应以腊肥为主,每亩用1公斤硼砂作底肥。4.防虫防病:花期注意防治菌核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陕西南部的汉中和安康、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重庆市的冬油菜主产区推广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8005

品种名称:川油36

选育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JA40×JR9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平均223.5天,比对照早熟1天。幼苗半直立,匀生分枝,茎杆绿色,深裂叶,裂叶1-2对,叶色浓绿,中等厚薄,顶裂叶较大而圆,叶缘锯齿较明显,茎叶均无刺毛,有蜡粉,花瓣大、黄色。平均株高188.0厘米,有效分枝数8.1个。单株有效角果数平均445.14个,每角粒数17.44粒,千粒重3.58g。区域试验田间调查,菌核病发病率3.64%,病指为1.52,病毒病发病率1.35%,病指为0.29。抗病鉴定结果为低抗菌核病。抗倒性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试,平均芥酸含量0.2%,饼粕硫甙含量20.17μmol/g,含油量41.77%。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度长江上游区试平均亩产173.42kg,比对照增产11.71%。2007-2008年试验平均亩产169.73kg,比对照增产4.63%。两年共24个试验点,16个点增产8个点减产,平均亩产171.58kg,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8.10%。2007-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44.08kg,比对照减产2.29%,

栽培技术要点:⒈播种期:育苗移栽9月15-20日播种,10月中下旬移栽;直播10月15-20日播种。⒉播种密度:育苗移栽6000-8000株/亩,直播8000-10000株/亩,肥水条件好者,可适当稀植。⒊施肥管理:一般亩施纯氮10-15公斤,过磷酸钙30-40公斤,氯化钾8-10公斤,硼砂0.5公斤,及时中耕除草,防治虫害。其它栽培管理参照一般甘蓝型品种进行。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陕西省南部的汉中和安康、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重庆市的冬油菜主产区推广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8006

品种名称:核杂9号

选育单位: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品种来源:HY15CA′HF04

以往审定情况:2007年6月通过上海市品种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甘蓝型半冬性显性核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平均234天,与秦优7号相当。幼苗半直立,叶色绿,裂叶2对,有缺刻,叶缘有锯齿,蜡粉较厚,有刺毛。花瓣较大、色鲜黄,开花状态侧叠,种子为黑色。匀生分枝类型,平均株高157.30厘米,一次有效分枝9.7个。平均单株有效角果数474.1个,每角粒数为20.3粒,千粒重为4.02g。区域试验田间调查,平均菌核病发病率12.3%、病指6.03,病毒病发病率5.79%、病指2.45。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低抗菌核病和病毒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饼粕硫苷含量19.95μmol/g,含油量43.59%。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度长江下游区试平均亩产177.34公斤,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3.29%。2007-2008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70.95公斤,较对照秦优7号增产9.9%。两年区试17个试点,13个点增产4个点减产,平均亩产174.15公斤,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6.43%。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4.24公斤,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6.32%。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育苗移栽宜在9月15-25日,直播宜在10月15-22日。2.栽培密度:育苗移栽每亩宜6000-8000株,直播每亩宜15000-18000株。3.合理施肥:总施肥量的80%作底肥,20%作追肥,追肥应以腊肥为主,亩施硼砂0.5-1公斤。4.防虫防病:花期注意防治菌核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苏省淮河以南、安徽省淮河以南、浙江省、上海市的冬油菜主产区推广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8007

品种名称:核优202

选育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9012A×059047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甘蓝型半冬性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平均233.9天,与对照秦优7号相当。苗期生长稳健,叶色较深,有蜡粉,幼苗半直立,子叶肾脏形,长柄叶为大头裂叶,2-3对缺刻,叶缘浅波状。花瓣较大,覆瓦状,鲜黄色。匀生分枝,平均株高152.9厘米,主花序长62.8厘米,有效分枝9.4个。平均单株角果数533.1个,每角粒数19.8粒,千粒重3.97g,种皮黑褐色。区域试验田间调查,平均菌核病发病率19.41%、病指8.11;病毒病发病率8.06%、病指2.9;受冻率57.43%、冻指18.09。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低感菌核病,低抗病毒病。抗倒性中等。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为0.8%,饼粕硫甙含量24.27μmol/g饼,含油量45.09%。

产量表现: 2006-2007年度长江下游区试平均亩产208.29Kg,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7.01%。2007-2008年度平均亩产164.58Kg,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5.80%。两年平均亩产186.44Kg,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6.48%,两年共15点次13增2减。2007-2008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1.47Kg,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4.52%。

栽培技术要点:1.早播早栽,促进年前秋发。播种期应比当地甘蓝型油菜正常播种期早5天左右。中等肥力田块,移栽每亩0.8-1万株,直播每亩1.2-1.5万株,每穴留双株。移栽苗龄不超过40天。2.重施底肥,早追苗肥,增施磷、钾、硼肥。亩产200Kg施肥标准为纯氮17.5Kg,磷、钾减半,全部底施,氮肥以总肥量的50%作底肥,30%作年前苗肥,20%作蕾苔肥,在年后抽苔前施用。切忌苔期偏施化学氮肥。缺硼田块每亩底施0.75-1Kg硼肥,如遇长期干旱天气,在蕾苔期再喷施一次。3.注意及时防病治虫除草。开好三沟,防止水渍。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苏省淮河以南、安徽省淮河以南、浙江省、上海市的冬油菜主产区推广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8008

品种名称:沪油杂4号

选育单位: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品种来源:沪118A(20118A×M-6029)×04047

以往审定情况:2008年4月通过上海市品种审定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隐性核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平均232.2天,与对照秦优7号相当。幼苗半直立,子叶肾形,叶绿色,裂叶2对,有缺刻,叶缘有锯齿,蜡粉较厚,有刺毛。花瓣较大呈椭圆形鲜黄色,花瓣侧叠,种子黑色。平均株高158.60厘米,分枝类型为匀生分枝。平均一次有效分枝8.6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41.3个,每角粒数20.8粒,千粒重为4.13g。区域试验田间调查,平均菌核病发病率13.71%、病指6.14,病毒病发病率4.56%、病指2.14。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低抗菌核病,中抗病毒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饼粕硫苷含量29.61μmol/g,含油量44.63%。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度长江下游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0.9公斤,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5.36%。2007-2008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64.5公斤,较对照秦优7号增产5.74%。两年平均亩产172.69公斤,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5.54%,两年共17个试点,11个点增产1个点减产,5个点平产。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8.00公斤,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8.75%。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育苗移栽宜在9月中下旬。2.栽培密度:育苗移栽每亩宜6000-8000株,直播每亩宜15000-18000株。3.合理施肥:80%肥作底肥,20%肥作追肥,追肥应以腊肥为主。4.防虫防病:花期注意防治菌核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苏省淮河以南、安徽省淮河以南、浙江省、上海市的冬油菜主产区推广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8009

品种名称:华油杂13号

选育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195A×7-6

以往审定情况:2006年通过国家长江上游品种审定,2007年通过国家长江中游品种审定。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温敏型波里马细胞质不育两系杂交种。全生育期平均231天,比对照秦优7号早熟1.4天。幼苗直立,子叶肾脏形,苗期叶圆叶型,有蜡粉,叶深绿色,顶叶中等,有裂叶2-3对。茎绿色。黄花,花瓣相互重迭。种子黑褐色,近圆形。株型扇形较紧凑,中上部分枝类型,平均株高162.00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9.4个。平均单株有效角果数445.2个,每角粒数22.7粒,千粒重3.69克。区域试验田间调查,平均菌核病发病率20.05%、病指12.00,病毒病发病率13. 97%、病指8.08。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低感菌核病,中抗病毒病。抗倒性中等。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35%,饼粕硫苷含量20.94μmol/g,含油量44.33%。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度长江下游区试平均亩产182.61公斤,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6.36%。2007-2008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82.35公斤,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17.22%。两年区试平均亩产182.48公斤,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11.52%,两年共17个试点,13个点增产4个点减产。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7.67公斤,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8.54%。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育苗移栽宜在9月中下旬。2.栽培密度:育苗移栽每亩宜6000-8000株,直播每亩宜10000-12000株。3.合理施肥:80%肥作底肥,20%肥作追肥,追肥应以腊肥为主,每亩用1公斤硼肥作底肥。4.防虫防病:花期注意防治菌核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苏省淮河以南、安徽省淮河以南、浙江省、上海市的冬油菜主产区推广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8010

品种名称:绵新油38

选育单位:绵阳市新宇生物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036A/18C

以往审定情况:2007年11月通过四川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8年1月通过重庆市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甘蓝型半冬性核不育两系杂交种,全生育期平均224.0天,与油研10号相当。幼苗直立,子叶肾型,苗期叶缘呈半园型,叶色青绿,微具蜡粉。初花期茎杆微紫,上部叶包茎、中部叶呈长三角型,下部叶琴状,叶缘大波浪浅齿。株型半紧凑,匀生分枝,株型扇型,花冠硕大,黄色花瓣开展好,微侧叠,角果向上微斜生,角中长,籽粒黑褐色。平均株高187.87厘米,单株有效角438.62个,一次有效分枝8.37个。平均每角粒数18.71粒,千粒重3.71克。区域试验田间调查,菌核病发病率6.29%,病指为3.06,病毒病发病率0.45%,病指为0.19。抗病鉴定结果为低感菌核病。抗倒性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5%,饼粕硫甙含量25.53μmol/g,含油量41.83%。

产量表现: 2006-2007年长江上游区试平均亩产169.15公斤,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8.95%。2007-2008年长江上游区试平均亩产178.61公斤,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10.11%。两年平均亩产173.88公斤,比对照增产9.54%,两年共计24个点,18个点增产。2007-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3.33公斤,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10.77%。

栽培技术要点:⒈播种期。育苗期:9月1日至9月20日,直播9月25日至10月20日。⒉密度。育苗移栽6000-8000株/亩  直播留苗10000-12000株。⒊施肥。可采用底肥一次性深施,也可以70%底肥,15%苗肥,15%开盘肥,亩总肥量纯氮10kg,纯磷8kg,纯钾8kg,硼砂1-2kg。⒋防治病虫。3月上旬初花期,注意防治菌核病,苗期和终花期注意防治蚜虫、菜青虫。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陕西省南部的汉中和安康、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重庆市的冬油菜主产区推广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8011

品种名称:绵新油28

选育单位:绵阳市新宇生物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036A×28C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甘蓝型半冬性核不育两系杂交种,全生育期平均231.0天,比对照早熟1天。幼苗半直立,子叶肾形,叶色蓝绿,琴状叶,叶缘光滑,小波浪状,微具蜡粉,花冠大,花黄色,花粉饱满充足,花瓣侧叠,种子黑褐色,粒园形。平均株高169.20厘米 ,匀生分枝型,一次有效分枝9.10个。平均单株有效角461.80个,角粒数22.00粒,千粒重4.15克。区试田间调查,平均菌核病发病率12.83%,病指为5.79,病毒病发病率5.92%,病指3.33。抗病鉴定为低抗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3%,饼粕硫甙含量26.17μmol/g,含油量45.22%。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度长江下游区试平均亩产197.13公斤,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8.18%。2007-2008年度平均亩产194.69kg,比对照平均增产13.24%。两年14个点增产,2个点减产,平均亩产195.91kg,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10.63%。2007-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80.37公斤,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8.95%。

栽培技术要点:⒈适时早播,培育壮苗。育苗期9月1日-9月20日播种,直播9月25日至10月20日播种。⒉合理密植。肥田亩栽6000-7000株,中低肥力田亩栽8000-10000株,直播10000-12000株。⒊肥水管理。施肥、底肥一道清深施或,70%底肥,15%苗肥、15%开盘肥,亩纯氮10kg,纯磷8kg,纯钾8kg,硼肥1-2kg。⒋防治病虫害。初花期防治1次菌核病,苗期和终花期注意防治,蚜虫和菜青虫。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苏省淮河以南、安徽省淮河以南、浙江省、上海市的冬油菜主产区推广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8012

品种名称:绵新油12

选育单位:绵阳市新宇生物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92-21A×82-21

以往审定情况:2006年通过重庆市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甘蓝型半冬性核不育两系杂交种,全生育期220.0天,比对照早熟3-4天。幼苗直立,子叶肾形,苗期叶圆型,有蜡粉,叶色蓝绿,裂叶2-3对,茎绿色,花瓣微侧叠、黄色,种子黑色。下生分枝型,株型扇形,平均株高176.00厘米,一次有效分枝8.7个。平均单株有效角果数458.5个,每角粒16.89粒,千粒重3.2克。区试田间调查,平均菌核病发病率6.15%,病指为2.8,病毒病发病率1.71%,病指为0.30。抗病鉴定结果为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52.65%,饼粕硫甙含量99.71μmol/g,含油量39.46%。

产量表现: 2006-2007年度长江上游区试平均亩产162.94公斤,比对照增产1.8%。2007-2008年度平均亩产162.56公斤,比对照增产0.21%。两年10个点增产,14个点减产,平均亩产162.75kg,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1.00%。2007-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36.99kg,比油研10号减产7.09%。

栽培技术要点:⒈育苗时间9月5日-9月20日,直播10月1日—10月20日。⒉密度:育苗移栽亩密度7000-8000株,直播10000-12000株。⒊施肥:底肥一次性深施或底肥70%,苗肥15%,开盘地15%,亩施肥量纯氮10kg,纯磷8公斤,纯钾8kg,硼肥1-2kg。⒋病虫防治:3月上旬初花期防治菌核病,苗期和终花期防治蚜虫、菜青虫。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有订单的前提下作为工业原料在四川、重庆推广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8013

品种名称:南油12

选育单位:南充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南A7/96R

以往审定情况:2006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甘蓝型半冬性质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平均222.5天,比对照油研10号早熟2天。幼苗半直立,子叶肾脏形,苗期叶暗绿色,有蜡粉,叶片较大,叶柄较长,裂片2-3对。茎绿色。黄花,花瓣相互重叠。种子黑褐色,近圆形。株型扇形较紧凑,匀生分枝类型,平均株高192.5厘米,分枝数8.1个。平均单株有效角果数456.84个,每角粒数20.39粒,千粒重3.34克。区域试验田间调查,平均菌核病发病率6.94%、病指为3.03,病毒病发病率1.61%、病指为0.39。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感菌核病。抗倒性中上。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00%,饼粕硫苷含量16.22μmol/g,含油量39.66%。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区试平均亩产177.65公斤,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14.43%。2007-2008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73.87公斤,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7.18%。两年区试24个试点,23个点增产1个点减产,平均亩产175.76公斤,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10.73%。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5.37公斤,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19.54%。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育苗移栽宜在9月10-20日,直播宜在10月1-15日。2.栽培密度:育苗移栽每亩宜6000-8000株,直播每亩宜10000-12000株。3.合理施肥:80%肥作底肥,20%肥作追肥,追肥应以腊肥为主,每亩用1公斤硼肥作底肥。4.防虫防病:花期注意防治菌核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陕西省南部的汉中和安康、四川省、重庆市、云南省、贵州省的冬油菜主产区推广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8014

品种名称:农华油101

选育单位:贵州省油菜研究所

品种来源:8227A×F16-1400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甘蓝型半冬性隐性核不育两系杂交种,全生育期平均234.1天,与对照秦优7号相当。幼苗子叶肾型,心叶微紫,裂叶3-4对, 幼苗半直立,叶缘有锯齿、花瓣复瓦状排列、黄色。平均株高168.4 厘米, 一次有效分枝8.81个。平均单株有效角428.4个,每角粒数22.60粒,千粒重4.23g。区试田间调查,平均菌核病发病率16.33%、病指为7.38,病毒病发病率6.66%、病指3.21。抗病鉴定结果为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45%,饼粕硫甙含量20.77μmol/g,含油量46.15%。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度国家长江下游区试平均亩产217.82kg,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11.9%。2007-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191.02kg,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22.81%。两年共15个试验点,14个点增产1个点减产,平均亩产204.43kg,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16.75%。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80.75公斤,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16.1%。

栽培技术要点:1.播种: 9月中旬育苗,10月中、下旬移栽。2. 密度:亩植7000-8000株/亩,如直播应亩留苗10000-12000株。3 .肥水管理。合理施肥,亩产150-200㎏需亩施纯氮15㎏以上;N:P2O5:K2O按1:0.5:0.9配合施用。注意施用有机肥作底肥,追肥应注意苗重、苔轻,花期看苗根外补施。苗期追肥以尿素兑清粪水浇施为最好。腊肥提倡施复合肥。特别强调施用硼肥。亩用硼砂0.5-0.8㎏作基肥沟施或兑水作追肥;亦可用0.3%硼砂水溶液在苗、苔、花期作根外追肥。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苏省淮河以南、安徽省淮河以南、浙江省、上海市的冬油菜主产区推广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8015

品种名称:中农油9号

选育单位:贵州省油菜研究所

品种来源:8778A×F16-1400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甘蓝型半冬性隐性核不育两系杂交种,全生育期平均231.7天,与秦优7号相当。幼苗子叶肾型,心叶微紫,裂叶3-4对,幼苗半直立,叶缘有锯齿、花瓣复瓦状排列、黄色。平均株高171.5 厘米,一次有效分枝8.62个。平均单株有效角数402.1个,每角粒数23.15粒,千粒重4.14g。菌核病发病率14.23%、病指为7.17,病毒病发病率6.83%、病指3.50。抗病鉴定结果为中感菌核病。抗倒性中等。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1%,饼粕硫甙含量19.23μmol/g,含油量45.88%。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度国家长江下游区试平均亩产184.82kg,比对照增产7.65%。2007-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181.70kg,比对照增产16.81%。两年共17个试验点,13个点增产1个点平产3个点减产,平均亩产183.26kg,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12.0%。2007-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85.6㎏,比秦优7号增产8.03%。

栽培技术要点:⒈播种。9月中旬育苗,10月中、下旬移栽。⒉密度。亩植7000-8000株/亩,如直播应亩留苗10000-12000株。 ⒊合理施肥。亩产150-200㎏需亩施纯氮15㎏以上;N:P2O5:K2O按1:0.5:0.9配合施用。注意施用有机肥作底肥,追肥应注意苗重、苔轻,花期看苗根外补施。特别强调施用硼肥。亩用硼砂0.5-0.8㎏作基肥沟施或兑水作追肥;亦可用0.3%硼砂水溶液在苗、苔、花期作根外追肥。常年结实差的缺硼土壤,更应强调根外追肥的应用。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安徽省淮河以南、江苏省淮河以南、浙江省、上海市的冬油菜主产区推广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8016

品种名称:德新油18

选育单位:贵州省油菜研究所

品种来源:27913A×HF15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甘蓝型隐性核不育两系杂交种,全生育期平均224.9天,与油研10号相当。幼苗子叶肾型,心叶微紫,裂叶2-4对。幼苗半直立,叶缘有锯齿、花瓣复瓦状排列、黄色。平均株高197.1 厘米, 一次有效分枝8.41个。平均单株有效角数416.3个,每角粒数18.46粒,千粒重3.67g。区试田间调查, 菌核病发病率4.51%、病指为1.98,病毒病发病率2.25%、病指为0.29。抗病鉴定结果为低抗菌核病。抗倒性中上。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35%,饼粕硫甙含量19.62μmol/g,含油量41.57%。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度长江上游区试平均亩产166.51kg,比对照增产7.26%。2007-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169.72kg,比对照增产4.62%。两年共24个试验点,17个点增产7个点减产,平均亩产168.12kg,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5.92%。2007-2008年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达148.9㎏,比油研10号增产9.81%。

栽培技术要点:⒈ 播种期。9月中旬育苗,10月中、下旬移栽。⒉密度。亩植7000-8000株/亩,如直播应亩留苗10000-12000株。⒊合理施肥。亩产150-200㎏需亩施纯氮15㎏以上;N:P2O5:K2O按1:0.5:0.9配合施用。注意施用有机肥作底肥,追肥应注意苗重、苔轻,花期看苗根外补施。特别强调施用硼肥。亩用硼砂0.5-0.8㎏作基肥沟施或兑水作追肥;亦可用0.3%硼砂水溶液在苗、苔、花期作根外追肥。常年结实差的缺硼土壤,更应强调根外追肥的应用。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陕西省面部的汉中和安康地区、贵州省、四川省、重庆市、云南省的冬油菜主产区推广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8017

品种名称:油研1707

选育单位:贵州省油菜研究所

品种来源:8227A/898

以往审定情况:2006年10月四川审定

特征特性:油研1707为甘蓝型半冬性隐性核不育两系杂交种,全生育期平均217.25天,与中油杂2号相当。幼苗子叶肾型,心叶微紫,裂叶3-4对,幼苗半直立,叶缘有锯齿,花瓣复瓦状排列、黄色。平均株高181.8 厘米,单株有效角数356.34个,每角粒数20.64粒,千粒重3.46g。田间区试调查,菌核病发病率11.89%、病指为6.24,病毒病发病率0.49%、病指为0.25。抗病鉴定结果为中感菌核病。抗倒性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1.05%,饼粕硫甙含量23.05μmol/g,含油量45.67%。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度长江中游组区试平均亩产190.01kg,比对照增产1.43%。平均产油量86.06kg/亩,比对照增产7.23%。2007-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161.42kg,比对照增产3.19%。平均产油量74.28kg/亩,比对照增产12.05%。两年平均亩产油量80.17公斤,比对照增产9.4%,17个点增产,2个点减产。平均亩产175.72公斤,比对照增产2.23%。 2007-2008年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达145.5㎏,比中油杂2号增产1.25%。

栽培技术要点:⒈ 9月中旬育苗,10月中、下旬移栽。⒉亩植7000-8000株/亩,如直播应亩留苗10000-12000株。⒊合理施肥,亩产150-200㎏需亩施纯氮15㎏以上;N:P2O5:K2O按1:0.5:0.9配合施用。注意施用有机肥作底肥,追肥应注意苗重、苔轻,花期看苗根外补施。特别强调施用硼肥。亩用硼砂0.5-0.8㎏作基肥沟施或兑水作追肥;亦可用0.3%硼砂水溶液在苗、苔、花期作根外追肥。常年结实差的缺硼土壤,更应强调根外追肥的应用。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的冬油菜主产区推广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8018

品种名称:先油杂2号

选育单位:贵州省油菜研究所、贵州贵大神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品种来源:847A/HF15

以往审定情况:2006年12月通过贵州省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甘蓝型半冬性隐性核不育两系杂交种,生育期平均224.45天,与油研10号相当。幼苗子叶肾型,心叶微紫,幼苗半直立,花瓣复瓦状排列、黄色。平均株高189.1 厘米,一次有效分枝8.8个。平均单株有效角果数439.67个,每角粒数18.79粒,千粒重3.66g。区试田间调查,菌核病发病率5.32%、病指为2.73,病毒病发病率0.58%、病指为0.15。抗病鉴定结果为低感菌核病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25%,饼粕硫甙含量21.42μmol/g,含油量42.81%。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度长江上游组区试平均亩产166.32kg,比对照增产7.14%。2007-2008年试验平均亩产176.26kg,比对照增产8.65%。两年试验共24个试验点,18个点增产6个点减产,平均亩产171.29kg,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7.91%。2007-2008年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162.8 kg,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4.36%。

栽培技术要点:⒈播种期。9月中旬育苗,10月中、下旬移栽。⒉密度。亩植7000-8000株/亩,如直播应亩留苗10000-12000株。⒊合理施肥,亩产150-200㎏需亩施纯氮15㎏以上;N:P2O5:K2O按1:0.5:0.9配合施用。注意施用有机肥作底肥,追肥应注意苗重、苔轻,花期看苗根外补施。必施用硼肥,亩用硼砂0.5-0.8㎏作基肥沟施。常年结实差的缺硼土壤,更应强调根外追肥的应用。花期注意防治菌核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四川省成都平原及其以南、云南省、贵州省的冬油菜主产区推广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8019

品种名称:秦优33

选育单位: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Y133×Y76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甘蓝型半冬性诱导型不育两系杂交种,全生育期平均245.0天,比对照秦优7号早熟1天。幼苗半直立,苗期叶色绿,裂叶型,叶缘锯齿状,微披蜡粉,无刺毛,叶柄短,顶叶圆。花瓣中等,花色黄,花瓣侧叠。种皮黄褐色。匀生分枝类型,平均株高169.00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9.77个。平均单株有效角数353.0个,每角粒数21.0粒,千粒重3.65克。区域试验田间调查,菌核病平均发病率5.68%、病指3.23。抗性鉴定综合评价中感菌核病,低抗病毒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05%,硫甙含量22.43 μmol/g,含油量47.77%。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度黄淮区试平均亩产200.14公斤,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8.93%。2007-2008年度续试,平均亩产239.31公斤,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6.9%。两年试验共19个点,18个点增产1个点减产,平均亩产219.73kg,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7.82%。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19.87公斤,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0.33%,亩产油量增产12.14%。

栽培技术要点:1.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施好硼肥。亩施纯氮12-14公斤,磷肥用量可按氮量的一半施用,缺钾地区要适量补足钾肥,硼肥可亩施硼砂0.5-0.75公斤。2.适时播种,壮苗移栽,合理密植。水肥地亩留苗密度9000-10000株,旱地亩留苗密度12000-14000株。3.适时防治病虫害。苗期注意防治虫害,返青后防治油菜茎象甲,后期注意防治菌核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江苏省淮河以北地区、陕西关中、甘肃省陇南、河南省的冬油菜主产区推广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8020

品种名称:秦优19

选育单位: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Sn338×P47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甘蓝型半冬性化杀型不育两系杂交种,全生育期平均246.0天,与对照秦优7号熟期相当。幼苗半直立,苗期叶色绿,裂叶型,叶缘锯齿状,微披蜡粉,无刺毛,叶柄较长,顶叶椭圆。花瓣中等,花色黄,花瓣侧叠。种皮褐色。匀生分枝类型,平均株高169.7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8.49个。平均单株有效角数327.4个,每角粒数19粒,千粒重3.99克。区域试验田间调查,菌核病平均发病率3.98%、病指2.36。抗性鉴定综合评价低感菌核病,低抗病毒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0%,饼粕硫甙含量23.35μmol/g,含油量45.2%。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度黄淮区试平均亩产184.6公斤,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0.47%,平均产油量86.52公斤,较对照秦优7号增产8.66%。2007-2008年度续试,平均亩产235.82公斤,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5.34%,平均产油量102.65公斤,较对照秦优7号增产7.54%。两年试验结果,共19个点试验,11个点增产8个点减产,平均亩产210.21kg,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3.15%。两年平均产油量94.59kg/亩,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8.05%。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21.59公斤,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0.81%。

栽培技术要点:1.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施好硼肥。亩施纯氮12-14公斤,磷肥用量可按氮量的一半施用,缺钾地区要适量补足钾肥,硼肥可亩施硼砂0.5-0.75公斤。2.适时播种,壮苗移栽,合理密植。水肥地亩留苗密度9000-10000株,旱地亩留苗密度12000-14000株。3.适时防治病虫害。苗期注意防治虫害,返青后防治油菜茎象甲,后期注意防治菌核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安徽省淮河以北、江苏省淮河以北、陕西省关中、甘肃省陇南、河南省的冬油菜主产区推广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8021

品种名称:青杂 6 号

选育单位: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油菜所

品种来源:105A×1842R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甘蓝型春性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平均130.0天,与对照青杂2号相当。幼苗半直立,叶色深绿,有裂叶2-3对,叶缘波状,蜡粉少,无刺毛。花瓣黄色,花冠椭圆形,花瓣侧叠。匀生分枝类型,杆硬抗倒,平均株高180.9㎝,分枝部位73.65㎝,有效分枝数8.25个。平均单株有效角果数209.38个,每角粒数25.56个,千粒重3.80g。区域试验田间调查,菌核病发病株率4.28%,病指1.53%, 抗(耐)菌核病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1%,饼粕硫甙含量20.6μmol/g,含油量47.39%。

产量表现:2005年全国春油菜区试,平均亩产为250.74㎏,比对照青油14号增产15.51%。2006年区试,平均亩产为233.82公斤,比对照青杂2号增产10.93%。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为219.97公斤,比对照青杂2号增产7.73%。

栽培技术要点:⒈适时早播:适宜播期为3月下旬至4月下旬,条播,播种量为0.35-0.50㎏/亩。⒉合理密植:播种深度3-4㎝,株距25-30㎝,每亩保苗1.50—2.50万株/亩。⒊田间管理:底肥每亩施磷酸二胺20公斤、尿素4-5公斤。及时间苗、定苗,浇水。苗期(4-5叶期)追施尿素每亩6-8公斤。⒋防虫治虫:苗期注意防治跳甲和茎象甲,角果期注意防治蚜虫。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青海省、甘肃省低海拔地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春油菜主产区推广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8022

品种名称:蓉油16

选育单位: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蓉A0068×蓉C1118

省级审定情况:2007年通过四川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平均230.0天,比对照秦优7号早熟2天。子叶肾形,裂叶、顶裂中等,叶片绿色,叶柄较长,叶缘锯齿状,心叶绿色,幼苗半直立,有蜡粉,无刺毛。花瓣大、黄色、平展、侧叠。匀生分枝,株形扇形。角果枇杷黄,近直生,较大、长,果皮较薄,籽粒节较明显,种子圆形,种皮黑褐色光滑。平均株高165.01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9.5个。平均单株有效角果数474.51个,每角粒数22.95粒,千粒重3.62g。田间调查菌核病发病率17.04%、病指9.88,病毒病发病率9.74%、病指4.45。抗病鉴定结果为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试,平均芥酸含量0.05%,饼粕硫甙含量18.37μmol/g,含油量46.85%。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度长江下游区试平均亩产188.52kg,比对照增产3.45%,平均亩产油量88.55公斤,比对照增产5.91%。2007-2008年试验平均亩产183.32kg,比对照增产6.63%。平均亩产油量85.65公斤,比对照增产12.86%。两年共16个试验点,12个点增产4个点减产,平均亩产185.92kg,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4.99%。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0.87公斤,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3.21%。

栽培技术要点:长江下游地区育苗移栽9月中下旬播种,密度每亩8000-10000株;亩用0.5公斤硼砂、30-50公斤过磷酸钙、10-15公斤氯化钾混合作底肥穴施;中等肥力土壤亩用纯氮12公斤左右,底、追肥比例1:1,多施有机肥,苗、果期药剂防治虫害。注意防治菌核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苏省淮河以南、安徽省淮河以南、浙江省、上海市的冬油菜主产区推广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8023

品种名称:三北98

选育单位:贵州省油菜研究所、陕西三北华农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9098A×9305R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甘蓝型半冬性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两系杂交种,全生育期平均218.0天,与中油杂2号相当。幼苗半直立,叶绿色,色深,叶大小适中,裂叶2对,缺刻较深,叶面平展,叶缘有波状锯齿,蜡粉少。花瓣黄色,椭圆形平展,开花状态侧叠,籽粒杂黄色。茎杆绿色,秆硬抗倒。上生分枝,平均株高195.0厘米,分枝位高79.8厘米,有效分枝数8.60个。平均单株有效角数315.1个,每角粒数20.88粒,千粒重3.58克。区域试验田间调查,平均菌核病和病毒病发病率分别为9.20%和0.79%,病指分别为4.62和0.45。抗病鉴定结果为低抗菌核病,高抗病毒病。抗倒性中等。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6%,饼粕硫苷19.26μmol/g,含油量46.25%。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度长江中游区试平均亩产186.78kg,比对照减产4.18%。平均亩产油量87.34kg,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4.03%。2007-2008年度平均亩产164.33kg,比对照增产5.05%,亩产油量75.17kg,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13.38%。两年试验共20个试验点,10个点增产10个点减产,平均亩产175.56kg,比对照中油杂2号减产0.07%。两年区试平均亩产油量81.26kg,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8.16%,20个区试点18个点增产。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44.89kg,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0.91%。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育苗移栽宜在9月10-25日,直播宜在9月25-30日。2.栽培密度:育苗移栽每亩宜4000-7000株,直播每亩宜8000-12000株。3.合理施肥:80%肥作底肥,20%肥作追肥,追肥应以腊肥为主,每亩用0.5-1公斤硼肥作底肥。4.防虫防病:抽薹初期和终花期后茎象甲,花期注意防治菌核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湖南省、湖北省、江西省的冬油菜主产区推广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8024

品种名称:滁杂优3号

选育单位:安徽省滁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Y7A×H932C

以往审定情况:2008年4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甘蓝型半冬性质不育三系杂交油菜,全生育期平均232.7天,与对照秦优7号相当。苗期生长较旺盛,幼苗半直立,叶色淡绿,叶柄较短;顶裂叶圆形,裂叶2-3对,叶缘锯齿状;花瓣黄色,侧叠、复瓦状排列。角果斜生,成熟时呈枇杷黄色,籽粒红褐色。植株高大,上生分枝,茎秆青色。平均株高176.05㎝,分枝部位29.58㎝。平均单株有效角果数555.38个,每角粒数18.42粒,千粒重3.74g。区试田间调查,病毒病发病率9.62%、病情指数4.81,菌核病发病率14.1%、病情指数7.1。抗病鉴定结果为低抗病毒病和菌核病。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试,平均芥酸含量0.25%,饼粕硫甙含量21.38μmol/g,含油量42.39%。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度全国冬油菜长江下游区试,平均亩产182.06㎏,较对照秦优7号增产6.03%。2007-2008年度试验平均亩产166.38㎏,较对照秦优7号增产6.96%。两年平均亩产174.22㎏,较对照秦优7号增产6.47%,13点增产4点减产。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7.785㎏,较对照秦优7号增产8.61%。

栽培技术要点: ⒈适期播期,培育壮苗;⒉适龄移栽,合理密植;⒊合理施肥,优化施肥;⒋加强田间管理,综合防治病虫草害;⒌适时收获,及时脱粒。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苏省淮河以南、安徽省淮河以南、浙江省、上海市的冬油菜主产区推广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8025

品种名称:伟隆88

选育单位:陕西杨凌伟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665A×1046C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甘蓝型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平均244.0天,比对照早熟1天。幼苗半直立,子叶肾脏型,苗期叶色深绿,裂叶3—4对,叶柄中长,叶面稍皱,叶缘有剌,有少量蜡粉,有剌毛。花辨大,花色鲜黄。上生分枝类型,分枝与主茎夹角大,种皮为黑色。平均株高180.25㎝,一次有效分枝数9.0个。平均单株有效角果数357.0个,每角粒数22.0粒,千粒重3.50克。区域试验调查,平均菌核病发病率3.27%,病指1.6。抗病鉴定结果为中抗菌核病,低抗病毒病。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试,平均芥酸含量0.0%,饼粕硫苷含量24.65μmol/g,含油量40.57%.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度参加国家黄淮区试平均亩产204.04㎏,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11.06%。2007-2008年度平均亩产244.06㎏,比对照增产9.03%。两年区试19个试点,18个点增产1个点减产,平均亩产224.05㎏,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9.94%。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28.2㎏,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3.82%。

栽培技术要点:⒈播期:当旬平均气温下降到20℃左右,或冬前>0℃有效积温达900℃时的始期为直播适期;育苗移栽的育苗时间可比当地直播适期提前一周下种。⒉播量:直播亩播0.25㎏,育苗移栽每亩苗床地播0.5㎏,苗床与大田比例为1∶5。⒊密度:水肥地每亩留苗0.6—0.8万株,旱肥地和晚播田每亩留苗1.0—1.2万株。⒋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和硼肥。一般需亩施纯氮12-14㎏;磷肥用量可按氮量的一半施用,缺钾地区可适当补施钾肥,硼肥可亩施硼砂0.5-0.7㎏,或苗苔期分两次喷施速溶硼肥100g。⒌做好防冻保苗。⒍注意防治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苏省淮河以北、安徽省淮河以北、陕西省关中地区、甘肃省陇南地区、河南省冬油菜主产区推广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8026

品种名称:西农18

选育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发展公司

品种来源:9024A×1266C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平均243.5天左右,比秦优7号早2天。幼苗半直立,子叶肾脏形,苗期叶圆叶型,有蜡粉和刺毛,叶色深绿,顶叶中等,有裂叶2-3对。茎绿色。黄花,花瓣侧叠。种子黑褐色,圆形。株型扇形,中上部分枝类型,平均株高164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9个。平均单株有效角果数347.0个,每角粒数20.0粒,千粒重3.64克。区域试验田间调查,平均菌核病发病率5.99%、病指3.97,病毒病发病率1.72%、病指0.97。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低感菌核病,中感病毒病。抗倒性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芥酸含量未检出,平均硫苷含量23.19μmol/g,含油量41.20%。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度参加黄淮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96.38公斤,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6.89%。2007-2008年度平均亩产240.04公斤,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7.23%。两年区试19个试点,15个点增产4个点减产,平均亩产218.21公斤,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7.07%。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16.77公斤,比对照秦优7号减产1.38%。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陕西关中9月15-20日,陕南育苗9月5日前后,黄淮稻区育苗9月5-10日。2.栽培密度。陕西关中留苗密度为1.0-1.2万株/亩;黄淮区0.8-1.2万株/亩。3.合理施肥:旋足底肥,增施磷肥,施好硼肥。亩施氮肥10-12公斤,过磷酸钙50公斤或二铵20-25公斤,硼肥0.5-1公斤。4.防虫防病:出苗后用4.5%甲敌粉或1605粉防治条甲等害虫,确保一次全苗。三叶期间苗,五叶期定苗。冬前需灌水,返青后抽苔前注意防治茎蟓甲成虫。初花期和灌浆期注意用抗蚜威或扑虱蚜防治蚜虫。花期注意防治菌核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苏省淮河以北、安徽省淮河以北、陕西关中、甘肃省陇南、河南省的冬油菜主产区推广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8027

品种名称:浙双8号

选育单位: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

品种来源:浙双6号×G166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甘蓝型半冬性常规种,全生育期平均232.5天,与秦优7号相当。幼苗半直立,子叶大,叶片大,叶柄中长,叶缘波状,裂叶3对,深绿色。茎秆粗壮,花瓣中等大小,复瓦状,黄色。分枝类型属匀生分枝型,分枝长,角果中长,斜生,喙中长,籽粒偏粗,黑褐色圆形。平均株高171.3 厘米,有效分枝位57.5 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9.15 个。平均单株有效角果数473.7 个,每角粒数20.42粒 ,千粒重4.24克。区域试验田间调查,平均菌核病发病率10.33%、病指4.38,病毒病发病率4.58%、病指1.9。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中抗。抗倒性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0%,饼粕硫苷含量17.58μmol/g,含油量45.86%。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度长江下游区试平均亩产199.86公斤,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9.67%。2007-2008年度平均亩产167.8公斤,比对照秦优7号减产2.4%。两年区试16个试点, 10个点增产6个点减产,平均亩产183.83公斤,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3.81%。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6.8公斤,比对照秦优7号减产5.28%。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移栽油菜9月底播种,11月上旬移栽。直播油菜10月中旬播种,一般不超过10月底。2.栽培密度:移栽油菜6000-7000株/亩,直播油菜1.5-2.0万株/亩,早播稀些,迟播宜密些。3.科学用肥:重施基苗肥,增施磷钾肥,必须施硼肥。4.加强田间管理,做好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及早间苗定苗,做好蚜虫和菜青虫的防治,年后防渍害,花期注意防治菌核病。5.切勿割青,建议打堆后熟。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苏省淮河以南、安徽省淮河以南、浙江省、上海市的冬油菜主产区推广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8028

品种名称:浙油601

选育单位: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

品种来源:浙双72×9715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甘蓝型半冬性常规种,全生育期平均218.0天,与中油杂2号相当。幼苗直立,子叶大小中等。叶片中等大小,叶柄长,叶缘缺刻,裂叶3对,绿色。茎秆粗壮,花瓣中等大小,黄色。角果长,斜生,喙中长,籽粒粗,黑褐色圆形。平均株高194.0 厘米,有效分枝位86.5 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9.06 个。平均单株有效角果数341.0 个,每角粒数18.29粒 ,千粒重4.12克。区域试验田间调查,平均菌核病发病率6.76%、病指3.54,病毒病发病率0.93%、病指0.42。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1%,饼粕硫苷含量23.78μmol/g,含油量44.94%。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度长江中游区试平均亩产193.52 公斤,比对照中油杂2号减产3.58%。2007-2008年试平均亩产155.59公斤,比对照中油杂2号减产0.54%。两年区试20个点,7点增产13点减产,平均亩产174.56公斤,比对照中油杂2号减产2.25%。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43.98公斤,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0.27%。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移栽油菜9月底播种,三叶期喷施150ppm多效烯控制株高,11月上旬移栽。直播油菜10月中旬播种,一般不超过10月底。2.栽培密度:移栽油菜一般每亩8000株,直播油菜1.5-2.0万株/亩,早播稀些,迟播宜密些。3.科学用肥:重施基肥,早施苗肥,增施磷钾肥,必须施硼肥。4.加强田间管理,做好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及早间苗定苗,做好蚜虫和菜青虫的防治,年后防渍害,花期注意防治菌核病。5.切勿割青,在大部分角果充分黄熟后收获。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的冬油菜主产区推广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8029

品种名称:秦优11号

选育单位:咸阳市农科所、三原县种子公司

品种来源:2168A×5012C

以往审定情况:2008年4月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甘蓝型半冬性陕2A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平均231.0天,与秦优7号相当。幼苗半直立,子叶肾脏性,苗期叶圆叶型,有蜡粉,叶绿色,顶叶大,有裂叶1-2对。茎绿色。黄花,花瓣侧叠。种子黑色,圆形。株形较紧凑,中部分枝类型,平均株高169.90厘米,一次有效分枝9.40个。平均单株有效角果数441.0个,每角粒数22.5粒,千粒重3.92克。区域试验田间调查,平均菌核病发病率12.74%、病指7.46,病毒病发病率6.38%、病指2.55。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低抗菌核病,低感病毒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0%,硫苷含量23.85μmol/g,含油量44.57%。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度国家长江下游区试平均亩产215.77kg,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18.4%。2007-2008年度平均亩产192.48kg,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11.96%。两年区试16个试验点全部增产,平均亩产204.13kg,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15.28%。2007-2008年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188.37kg,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13.78%。

栽培技术要点:⒈与当地品种同期播种。⒉密度:亩留苗0.8—1.2万株。⒊合理施肥:施足底肥,早施追肥 ,增施磷钾肥,补施硼肥。一般亩施硼肥0.5—0.75kg。⒋防虫防病:注意防治菌核病和蚜虫。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苏省淮河以南、安徽省淮河以南、浙江省、上海市的冬油菜主产区推广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8030

品种名称:中双11号

选育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中双9号/2F10)//26102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半冬性甘蓝型常规油菜品种,全生育期平均233.5天,与对照秦优7号熟期相当。子叶肾脏形,苗期为半直立,叶片形状为缺刻型,叶柄较长,叶肉较厚,叶色深绿,叶缘无锯齿,有蜡粉,无刺毛,裂叶三对。花瓣较大,黄色,侧叠。匀生型分枝类型,平均株高153.4厘米,一次有效分枝平均8.0个。抗裂荚性较好,平均单株有效角果数357.60个,每角粒数20.20粒,千粒重4.66g。种子黑色,圆形。区试田间调查,平均菌核病发病率12.88%、病指为6.96,病毒病发病率9.19%、病指为4.99。抗病鉴定结果为低抗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测试,平均芥酸含量0.0%,饼粕硫甙含量18.84μmol/g,含油量49.04%。

产量表现: 2006-2007年度长江下游区试平均亩产177.92kg,比对照减产2.37%。2007-2008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56.54kg,比对照增产0.64%。两年区试共17个试验点,9个点增产8个点减产,两年平均亩产167.23kg,比对照秦优7号减产0.98%。2007-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9.63kg,比对照秦优7号减产3.58%。

栽培技术要点:1. 适时早播:长江下游地区育苗适宜播种期为9月中、下旬,10月中、下旬移栽;直播在9月下旬到10月初播种。2. 合理密植:在中等肥力水平下,育苗移栽合理密度为1.2-1.5万株/亩,肥力较高水平时,密度1.0-1.2万株/亩。直播可适当密植。3. 科学施肥:重施底肥,亩施复合肥50公斤;追施苗肥,于5-8片真叶时亩施尿素10-15公斤左右;必施硼肥,底施硼砂每亩1-1.5公斤,苔期喷施(浓度为0.2%)硼砂溶液。4. 防治病害:在重病区注意防治菌核病。于初花期后一周喷施菌核净,用量为每亩100g菌核净兑水50公斤。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苏省淮河以南、安徽省淮河以南、浙江省、上海市的冬油菜主产区推广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8031

品种名称:中油112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01A×54434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半冬性中早熟甘蓝型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216.5天左右,比对照中油杂2号早熟1-2天。子叶肾脏形,苗期半直立,叶色深绿,形状为缺刻型,叶缘锯齿状,叶柄较长,无刺毛,少量蜡粉。花瓣颜色为淡黄色、较大、侧叠。分枝部位中等,匀生分枝类型,平均株高177.1厘米,一次有效分枝平均7.5个。平均单株有效角果数289.5个,每角粒数20.1粒,千粒重4.26g。种子颜色为黑色,圆形。区试田间调查,菌核病发病率14.96%、病指为9.04,病毒病发病率0.04%、病指为0.04。抗病鉴定结果低感菌核病。抗倒性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4%,饼粕硫苷含量21.06μmol/g,含油量45.37%。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度长江中游组区试平均亩产204.87kg,比对照增产5.1%;平均产油量93.96kg,比对照增产11.91%。2007-2008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53.88kg,比对照减产1.63%减产不显著;平均产油量69.06kg,比对照增产4.17%。两年区试结果,平均亩产179.38kg,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2.11%;两年平均产油量81.51kg/亩,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加8.49%。2007-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40.1kg,比对照中油杂2号减产2.43%。

栽培技术要点:⒈适时早播:长江中游地区育苗适宜播种期为9月上、中旬,10月上、中旬移栽;直播在9月下旬到10月初播种。⒉合理密植:在中等肥力水平下,育苗移栽合理密度为1.0-1.2万株/亩,肥力较高水平时,密度0.8-1.0万株/亩。直播可适当密植。⒊科学施肥:重施底肥,亩施复合肥50公斤;追施苗肥,于5-8片真叶时亩施尿素15公斤左右;必施硼肥,底施硼砂每亩1-1.5公斤,苔期喷施(浓度为0.2%)硼砂溶液。⒋防治病害:在重病区注意防治菌核病。于初花期后一周喷施菌核净,用量为每亩100g菌核净兑水50公斤。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湖南省、湖北省、江西省的冬油菜主产区推广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8032

品种名称:中油115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01A×53238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半冬性甘蓝型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平均231天,比对照秦优7号早熟1天。子叶肾脏形,苗期为半直立,叶片形状为缺刻型,无锯齿,叶片大,深绿色,裂叶2-3对,有蜡粉,无刺毛。花瓣颜色为淡黄色,花瓣较大,侧叠。匀生分枝类型,平均株高165.3厘米,一次有效分枝8.3个。平均单株有效角果数395.9个,每角粒数21.4粒,千粒重4.32g。种子圆形,种皮黑色。区试田间调查,菌核病发病率23.80%、病指14.39,病毒病发病率8.01%、病指4.82。抗病鉴定结果为中感菌核病。抗倒性中等。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测试,平均芥酸含量0.0%,饼粕硫甙含量20.48μmol/g,含油量45.90%。

产量表现: 2006-2007年度长江下游区试平均亩产200.18kg,比对照增产9.85%。2007-2008年平均亩产192.26kg,比对照增产11.83%。两年区试共16个试验点,15个点增产,1个点减产,平均亩产196.22kg,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10.81%。2007-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3.79kg,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4.98%。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在长江下游地区育苗移栽以9月中、下旬播种为宜,10月中、下旬移栽;直播在9月下旬到10月初播种。2.合理密植:在中等肥力水平下,育苗移栽合理密度为1.0-1.2万株/亩,肥力较高水平田密度0.8-1.0万株/亩。直播及肥力差田块可适当密植。3. 科学施肥:重施底肥:亩施复合肥50公斤;追施苗肥,于苗期亩施尿素10-15公斤。中油115为双低杂交种,硼需求量大,底肥施硼砂每亩1-1.5公斤/亩,初花期喷施浓度为0.2%的硼砂溶液。4. 防治病害:在重病区注意防治菌核病。于初花期后一周喷施菌核净,用量为每亩100g菌核净兑水50公斤。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苏省淮河以南、安徽省淮河以南、浙江省、上海市的冬油菜主产区推广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8033

品种名称:中油116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98A×34625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半冬性中早熟性甘蓝型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平均222.0天,比对照油研10号早熟2-3天。子叶肾脏形,苗期半直立,叶片深绿色,形状为缺刻型,裂叶2-3对,叶缘锯齿状,有少量蜡粉,无刺毛。花瓣颜色为淡黄色,较大,侧叠。下生分枝类型,平均株高178.6厘米,一次有效分枝7.9个。平均单株有效角果数486.2个,每角粒数为18.1粒,千粒重3.66g。种子圆形,种皮黑色。区试田间调查,菌核病发病率9.5%、病指为4.6,病毒病发病率1.59%、病指为0.32。抗病鉴定结果为低感菌核病。抗倒性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测试,平均芥酸含量0.0%,饼粕硫甙含量24.33μmol/g,含油量41.64%。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度长江上游组区试平均亩产187.25kg,比对照增产20.62%。2007-2008年度平均亩产176.04kg,比对照增产8.52%。两年区试共24个试验点,20个点增产,4个点减产,平均亩产181.65kg,比对照油研10号 增产14.44%。2007-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0.05kg,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1.76%。

栽培技术要点:⒈适时早播:长江上游地区育苗适宜播种期为9月上、中旬,10月上、中旬移栽;直播在9月中旬到10月初播种。合理密植:在中等肥力水平下,育苗移栽合理密度为1.0-1.2万株/亩,肥力较高水平时,密度0.8-1.0万株/亩。直播1.2-1.5万株/亩为宜。科学施肥:重施底肥,亩施复合肥50公斤;追施苗肥,于5-8片真叶时亩施尿素或复合肥15公斤左右;必施硼肥,底施硼砂每亩1-1.5公斤,苔期喷施(浓度为0.2%)硼砂溶液。防治病害:在重病区注意防治菌核病。于初花期后一周喷施菌核净,用量为每亩100g菌核净兑水50公斤。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陕西省汉中和安康、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重庆市的冬油菜主产区推广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8034

品种名称:中油519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1055A×R3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半冬性甘蓝型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种,全生育期平均229.00天,比对照秦优7号早熟3天。苗期半直立,顶裂叶中等大,叶色较暗绿,无蜡粉,叶片长度中等,侧叠叶4对以上,裂叶深,叶脉明显,叶片边缘有小齿,波状。花瓣黄色,花瓣长度中等,较宽,呈侧叠状。上生分枝类型,植株较紧凑,平均株高160.70厘米,分枝部位40厘米,一次分枝数9.4个。平均单株有效角果数400.0个,每角粒数21.0个,千粒重3.60克,种子深褐色。区试田间调查,平均菌核病发病株率18.21%、病指10.18,病毒病发病率6.07%、病指3.17。抗病鉴定结果为低感菌核病。抗倒性中等。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05%,饼粕硫甙含量17.23μmol/g,含油量44.34%。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参加长江下游区试平均亩产178.97公斤,比对照增产4.24%。2007-2008年平均亩产181.34kg,比对照增产16.58%。两年试验结果,共17个试验点,14个点增产,两年平均亩产180.16kg,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10.1%。2007-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3.57kg,比对照增产4.84%。

栽培技术要点:⒈适时早播:长江下游地区育苗应在9月中下旬播种,苗床与大田比例为1:4,培育大壮苗,严格控制苗龄(30天左右),10月中下旬移栽;直播9月下旬至10月下旬播种,根据雨水墒情,土壤含水等情况,每亩用种0.4-0.8斤。⒉合理密植:在中等肥力水平条件下,育苗移栽的合理密度为每亩0.9万株左右;直植每亩1.5-1.8万株。⒊科学施肥:重施底肥,每亩施复合肥60公斤左右,硼砂1.5公斤左右。追施苗肥,移栽成活后,适时追施提苗肥,根据苗势每亩施尿素10公斤左右。腊肥春用,在元月底根据苗势每亩施尿素5公斤,注意必施硼肥。如果底肥没有施硼,应在苔期喷施硼肥(浓度为0.2%)。⒋防治病害:油菜初花期一周内喷施灰核宁,用量每亩100克灰核宁兑水50公斤喷施。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苏省淮河以南、安徽省淮河以南、浙江省、上海市的冬油菜主产区推广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8035

品种名称:中农油6号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品种来源:1055A×R2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甘蓝型半冬性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种,全生育期平均231.0天,比对照秦优7号早熟1天。苗期半直立、顶裂叶较大、叶色较绿,无蜡粉,叶片长度中等,侧叠叶4对以上,裂叶深,叶脉明显,叶片边缘有小齿,波状。花瓣黄色,花瓣长度中等,较宽,呈侧叠状。上生分枝类型,植株较紧凑,平均株高162.30厘米,分枝部位40厘米,一次分枝数9.60个。平均单株有效角果数437.90个,每角粒数23.00粒,千粒重4.02克,种子黑色。区试田间调查,菌核病发病株率16.14%、病指8.39,病毒病发病株率7.80%、病指3.63。抗病鉴定结果为低感菌核病。抗倒性中上等。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0%,饼粕硫甙含量17.66μmol/g, 含油量44.68%。

产量表现:2006-2007年长江下游区试平均亩产189.87公斤,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10.58%。2007-2008年平均亩产174.28kg,比对照增产12.04%。两年试验17个点全部增产,平均亩产182.08kg,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11.28%。2007-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5.77kg,比对照增产7.31%。

栽培技术要点:⒈适时早播:育苗应在9月中旬播种,苗床与大田比例为1:4,培育大壮苗,严格控制苗龄(30天),10月中旬移栽;直播在9月下旬播种。⒉合理密植:在中等肥力水平条件下,育苗移栽的合理密度为每亩1.0万株左右;肥力较高时,每亩0.9-1.0万株;直播可适当密植(1.1-1.2万株)。⒊科学施肥:重施底肥,每亩施复合肥50公斤左右,硼肥1公斤左右;追施苗肥,移栽成活后,适时追施提苗肥,根据苗势每亩施尿素15公斤左右;腊肥春用,在元月底根据苗势每亩施尿素10公斤,注意必施硼肥。⒋防治病害:油菜初花期一周内喷施灰核宁,用量每亩100克灰核宁兑水50公斤喷施。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苏省淮河以南、安徽省淮河以南、浙江省、上海市的冬油菜主产区推广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8036

品种名称:中油杂13号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98A×24285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甘蓝型半冬性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平均230.5天,比对照秦优7号早熟2天。子叶肾脏形,幼苗半直立,叶片形状为缺刻型,裂叶2-3对,叶缘锯齿状,叶色深绿,有蜡粉,无刺毛。花瓣颜色为淡黄色,较大,侧叠。平均株高平均168.6厘米,一次有效分枝8.3个。平均单株有效角果数511.0个,每角粒数为19.0粒,千粒重4.00g。种子圆形,种皮黑色。区试田间调查,菌核病发病率19.63%、病指10.23,病毒病发病率6.62%、病指3.4。抗病鉴定结果为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测试,平均芥酸含量为0.0%,饼粕硫甙含量18.43μmol/g,含油量43.09%。

产量表现: 2006-2007年度长江下游组区试平均亩产186.8kg,比对照增产8.79%。2007-2008年度平均亩产172.67kg,比对照增产11.01%。两年区试共17个试验点,15个点增产2个点减产,平均亩产179.73kg,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9.84%。2007-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7.9kg,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15.17%。

栽培技术要点: ⒈适时早播:长江下游地区育苗适宜播种期为9月中、下旬,10月中、下旬移栽;直播在9月下旬到10月初播种。2. 合理密植:在中等肥力水平下,育苗移栽合理密度为1.0-1.2万株/亩,肥力较高水平时,密度0.8-1.0万株/亩。直播可适当密植。3. 科学施肥:重施底肥,亩施复合肥50公斤;追施苗肥,于5-8片真叶时亩施尿素15公斤左右;必施硼肥,底施硼砂每亩1-1.5公斤,苔期喷施(浓度为0.2%)硼砂溶液。4. 防治病害:在重病区注意防治菌核病。于初花期后一周喷施菌核净,用量为每亩100g菌核净兑水50公斤。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江苏省淮河以南、安徽省淮河以南、浙江省、上海市的冬油菜主产区推广种植。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