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
- 07B050315202100883
- 信息所属单位
- 市场与信息化司
- 信息名称
- 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2446号(农业水利类421号)提案答复的函
- 文 号
- 生效日期
- 2021年08月30日
- 发布日期
- 2021年09月01日
- 内容概述
- 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2446号(农业水利类421号)提案答复的函
- 索 引 号
- 07B050315202100883
- 信息名称
- 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2446号(农业水利类421号)提案答复的函
- 文 号
- 信息所属单位
- 市场与信息化司
- 生效日期
- 2021年08月30日
- 发布日期
- 2021年09月01日
- 内容概述
- 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2446号(农业水利类421号)提案答复的函
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2446号(农业水利类421号)提案答复的函
发布时间:2021年09月01日
字体:[大 中 小]
李惠东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强化产业提升,完善市场机制促进农产品销售的提案”收悉。经商商务部,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强生产、提质量,保障有效供给
农业农村部高度重视农产品生产,不断巩固提升重要农产品产能,压紧压实责任,确保产品有效供给。一是确保重要农产品供给。2020年开始,农业农村部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下达粮食生产目标,将任务细化分解到市到县,层层传导压力、压实责任。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菜篮子”食品管理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对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省会城市开展“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督促各城市稳定重要农产品生产。粮食产量连续6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蔬菜产量稳定在7亿吨以上,猪肉市场供应逐步改善,主要农产品供给充足,品种日益丰富。二是推广绿色发展模式。2017年以来,我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8部门评估确定了79个国家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十三五”以来,累计安排中央资金296亿元,支持723个县整县制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截至2020年底,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76%,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97%。2019年,联合生态环境部等10部委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积极开展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创建活动,推广稻渔综合种养等生态健康养殖模式。三是推进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2017年,中央财政设立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转移支付项目,支持开展以生产托管为主的社会化服务,累计安排210亿元,2020年补助服务面积达4940万亩,服务小农户超7000万户。农业农村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2020年择优选择110个县(市、区)作为“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建立健全适应农产品网络销售的供应链体系、运营服务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四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业农村部、市场监管总局持续强化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将畜禽肉类、水果、蔬菜、鲜活水产品等作为食品经营环节日常监督检查重点品种,指导各地持续加大市场监督检查力度。针对上述食用农产品中禁用化合物及抗生素滥用、农兽药残留超标等问题持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督促市场开办者严格落实对食用农产品及其经营者的入市查验责任,督促食用农产品销售者严格落实进货查验责任,确保来源可追溯,质量可控制。
二、关于育主体、谋转型,促进产业升级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加大指导力度,强化政策扶持,引导产业联合体发展,加快园区建设,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一是壮大龙头企业队伍。2020年,农业农村部印发《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提出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引导推动一批大型龙头企业牵头、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通过共建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带动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抱团发展,将标准化、品牌化贯穿于企业生产、加工、流通全过程,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全国经县级以上农业农村部门认定的龙头企业超9万家,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547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8万家。二是延伸产业链条,促进融合发展。近年来,中央财政投资344亿元,支持建设10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188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109个农业产业强镇,从省、县、镇不同层面,有力带动引领产业发展。启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认定工作,分5批认定118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发展休闲农业、农耕体验、科普教育等农文旅结合新业态,促进文化传承和就业增收。
三、关于创品牌、增优势,提升发展功能
农业农村部等部门高度重视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大力培育农业品牌,持续加大工作力度。一是发展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截至2020年底,全国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主体达2.3万家,产品超5万个。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2020年中央财政投入8.2亿元支持242个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建成品种繁育基地和核心生产基地近300个,授权地理标志生产主体3717个。二是全面推进农业品牌建设。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品牌强农的意见》,全面推动农业品牌建设。充分利用中国农民丰收节、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等重要展会和节庆活动,举办推介专场、高峰论坛、品牌大会等一系列活动,特别是省部长推介、名人公益推介、农民推介等专场活动,为农业品牌建设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组织农民日报社、中国农业出版社、中国农村杂志社、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等单位,大力开展公益宣传,编印《中国特色农产品精粹》《美味中国—全国品牌农产品日历》《百强品牌故事》,不断提升农业品牌的知名度、影响力和美誉度。
四、关于畅流通、强体系,发挥渠道优势
农业农村部、商务部等部门高度重视农产品市场流通发展,积极推进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农产品冷链物流畅通,加快农产品流通现代化进程。一是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2015年我部印发《全国农产品产地市场发展纲要》,启动建设洛川苹果、牡丹江木耳等21个全国性农产品产地市场,引导建设了一批直接服务农户的田头市场。商务部会同相关部门印发《全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规划》,会同财政部安排中央财政资金对农产品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予以支持。截至2020年底,全国亿元以上农产品批发市场超1400家,各类农贸市场、菜市场近4万家,生鲜超市3.2万家,涉农电商平台超3万家,形成以“农批零”为主,农超对接、电子商务等新业态为补充的多层次农产品流通格局。二是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2020年,农业农村部会同财政部等部门启动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支持河北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建设了近500万吨产地冷藏保鲜设施。2021年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加快补齐农产品出村进城“最先一公里”短板。国家发展改革委2020年公布了北京平谷等17个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2019-2020年,商务部会同财政部在广西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农商互联项目,支持建设具有集中采购和跨区域配送能力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累计新增冷库库容600万吨。三是创新农产品流通模式。农业农村部积极组织开展“农社对接”“农超对接”“农校对接”等多种类型的产销对接活动,支持引导农民合作社开展农产品直销,帮助合作社拓宽销售渠道。商务部积极推动农产品流通企业与国家级贫困县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举办特色农产品品牌推介洽谈活动,截至2020年底累计帮助对接和销售金额超150亿元。
五、关于实政策、立机制,强化体系支撑
农业农村部等部门不断加强机制建设,强化体系建立,推动各项工作加快落实。一是健全市场监测机制。2017年,我部建立了重点农产品市场信息平台,以重点品种全产业链数据的采集、分析、发布、服务为主线,建立“一网打尽”式市场信息发布服务窗口,汇聚生产、国际贸易、成本收益、市场动态、品牌建设等信息,接入数据约20亿条,每日新增数据10万余条,提供权威、全面、及时、有效的市场信息服务。二是建立农产品滞销突发状况应急机制。针对农产品滞销等问题,农业农村部建立突发状况应急机制,发生全国性、区域性农产品滞销卖难时,组织大型批发市场、加工流通企业等开展产销对接。2016年以来,先后组织开展贵州剑河土鸡、湖北鸡蛋等应急促销活动,帮助销售滞销农产品。三是建立联动工作机制。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等加强协调沟通,借助“菜篮子”食品管理部际联席会议,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在保供稳价、市场建设、促进消费等方面加强信息交流和政策研究,形成工作合力,推动工作落实。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压实属地责任,加强考核督察,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强农产品质量和品质,增加优质农产品供给,强化品牌建设,着力提质增效。加强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建设,健全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全面推进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不断提升流通效率。完善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体系,健全农产品应急促销机制,强化信息交流、政策沟通和工作联动。
感谢您对我部工作的关心,希望继续对三农工作给予支持。
农业农村部
2021年8月30日
联系部门及电话: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
010–59191724
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