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
- 07B090315202100415
- 信息所属单位
- 科技教育司
- 信息名称
-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2064号建议的答复
- 文 号
- 农办议[2021]213号
- 生效日期
- 发布日期
- 2021年07月12日
- 内容概述
- 关于在江淮流域开展特早熟早稻育种的建议
- 索 引 号
- 07B090315202100415
- 信息名称
-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2064号建议的答复
- 文 号
- 农办议[2021]213号
- 信息所属单位
- 科技教育司
- 生效日期
- 发布日期
- 2021年07月12日
- 内容概述
- 关于在江淮流域开展特早熟早稻育种的建议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2064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1年07月12日
字体:[大 中 小]
储小琴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在江淮流域开展特早熟早稻育种的建议收悉。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支持水稻育种工作情况
我部高度重视水稻育种工作,鼓励支持从事水稻研究的优势科研单位和企业开展相关育种研究与推广应用工作。一是联合财政部于2007年启动建设了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设置遗传改良、病虫害防控、栽培土肥、机械装备、加工和产业经济等6个功能研究室,从品种培育到加工应用进行全产业链各关键环节联合攻关,中央财政每年支持经费约6110万元。其中有19名专家长期从事水稻种质资源评价与鉴定、野生稻利用、南方籼稻品种改良、北方粳稻品种改良、功能基因组应用等研究,培育了一批高品质水稻新品种,水稻育种水平得到较大提升。二是支持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湖南省水稻研究所、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浙江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大学等39家单位承担了转基因重大专项的14个重大课题和25个重点课题,开展转基因抗病抗虫新品种水稻研究工作,中央财政累计投入43187万元。目前,我部正在积极推动启动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三是支持中国水稻研究所和隆平高科分别建设了“农业农村部水稻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和“农业农村部南方水稻品种创制重点实验室”,开展水稻种质资源保育与遗传育种研究工作。
“十三五”期间,我国水稻种业科技创新取得显著成效。开展了水稻种质资源的规模化表型精准鉴定与全基因组基因型鉴定,为新品种选育及基础研究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精细定位和克隆了一批重要性状的有利基因,揭示了水稻广谱抗稻瘟病与产量平衡的新机制;综合利用植物分子设计、染色体细胞工程、诱变生物工程及杂种优势利用等技术,培育出一批精品优质水稻新品种。
二、关于江淮特早熟水稻育种推广情况
特早熟早稻品种作为早稻品种的一个类型,由于其生育期短、后茬腾空时间较长,有利于缓解双季稻生产过程中“双抢”用工的矛盾,有利于提高双季晚稻的复种指数。另外,江淮流域每年汛期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可利用特早熟早稻品种的短生育期优势进行抢种补种,降低灾害损失,能够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到重要作用。
据悉,安徽省新颁布实施的《稻品种审定办法》(2019年1月1日起实施),已将特早熟早稻品种作为特殊类型品种纳入审定标准之中,科研院所、种子企业等可根据需要自主开展早熟早稻品种试验,符合审定标准的可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目前已有化感2205、南陵早2号等一批特早熟早稻品种通过安徽省审定,相邻生态区的湖北、江西等早稻生产省份可通过引种备案的方案引进推广种植。
根据国家审定品种同一适宜生态区划分和目前国家水稻区试点分布情况,安徽省与邻近省份可以互相引种的早稻种植区主要包括安庆、宣城和黄山等。您建议中提到的特早熟早稻主要在安徽省江淮南北过渡带地区推广种植,为安徽省特有的水稻种植区,目前已开通了特早熟早稻特殊类型品种自主试验渠道,开展品种试验和审定工作。2020年安徽省审定了第一个特早熟早稻品种,并将其推荐列为救灾推荐品种,2021年又有此类型品种通过审定。
下一步,我部将根据您的建议,强化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在种业方面加强科技力量布局,鼓励江淮地区有条件的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承担相关科研任务,加快选育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特早熟水稻新品种。进一步优化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鼓励江淮地区优势科研单位积极参与水稻生物育种创新平台建设。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将按照《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相关规定,就特早熟早稻等特殊类型农作物品种审定试验研究工作,加强与各省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沟通交流,进一步强化该类型品种选育与技术推广服务。
感谢您对我部工作的关心,希望继续对三农工作给予支持。
联系单位及电话: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010-59193030
农业农村部
2021年7月12 日
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