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 监测预警 > 蔬菜

2003年蔬菜市场形势分析

日期: 2004-02-02 13:29 作者: 来源:农业部 【字体: 打印本页

  内容提要:预计2003年蔬菜面积将继续增长,但近年来快速增长的势头趋缓,全年总产量变化不大。受天气等因素影响,蔬菜季节性供求矛盾凸显;出口基本保持增长态势;国内市场价格总体有所回升,但季节间波动较大;与国际市场相比较,我国蔬菜在价格上具有绝对优势,蔬菜出口仍具有很大的开拓和发展空间;当前我国蔬菜市场发展已进入产量充足、消费层次提高和消费数量增势趋缓的阶段,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由于2003年上半年和入冬以来菜价的回升,对菜农种菜的积极性刺激比较大,预计2004年全国蔬菜生产供应将呈增加趋势。

  一、全年蔬菜种植面积继续增长,但总产量变化不大,受天气等因素影响,季节性供求矛盾凸显

  预计2003年蔬菜面积继续增长,将达到2.7亿亩左右,比2002年增长2.4%,与前几年相比,增幅明显下降。河南、江苏、安徽、湖南等蔬菜主产省种植面积增幅较大。总产量变化不大,估计为5.4亿吨左右,比2002年略增(见附图1)。

  受天气等因素影响,2003年蔬菜市场季节性供求矛盾凸显。一季度由于去冬今春低温多雨,河北、辽宁、山东等主产区蔬菜生产迟缓,普遍减产并推迟上市。进入二季度以后,全国蔬菜生产趋于正常,陆续进入收获旺季,并集中大量上市,但“非典”疫情的爆发,使蔬菜等鲜活农产品流通受到影响,曾一度造成产销区供求失衡。第三季度,受部分主产区高温和暴雨天气影响,蔬菜产量又出现了一定波动。10月以来,北方大部分地区雨雾天气较多,11月冰雪天气出现较早,给冬贮菜、大棚菜的生长、采摘和收获造成了很大影响,加上一些温室倒棚使不少菜品受冻,影响了蔬菜的供给。

  除了天气变化外,目前北方保护地蔬菜生产科技含量较低,抗风险能力较差,也是导致目前蔬菜季节性供求矛盾出现的原因。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蔬菜保护地种植已经占有重要的地位,但与各地发展的实际需求相比,其科技含量、抗风险能力仍有较大的差距,2003年在异常天气的影响下,保护地设施受损严重,产量下降,影响了蔬菜市场供求。受此影响,2003年各地之间蔬菜种植效益差距也较大,如冬季不需大棚的海南省在去冬今春种菜的农户就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收益,山东寿光很多农民也因大棚质量好、技术水平过硬,种植反季节蔬菜虽然减产但不减收。

  二、蔬菜出口在波动中保持增长趋势,2003年1-11月全国蔬菜出口总体情况较好

  2003年我国蔬菜出口受二季度“非典”疫情的影响,曾出现大幅波动,但总体上仍保持快速增长趋势。截止2003年11月底,海关统计我国累计出口蔬菜(含鲜冷冻蔬菜、加工保藏蔬菜和干蔬菜,下同)493万吨,同比增长16.96%,出口创汇金额27.13亿美元,同比增长14.51%(见附表1)。

  从出口目的国家和地区看,出口金额居前四位的依次是日本、美国、韩国和香港,其中对韩出口增长十分显著。1-11月,全国对日本出口121.73万吨,同比增长8.48%,创汇10.89亿美元,同比增长8.81%;对美国出口21.17万吨,同比增长23.67%,创汇1.86亿美元,同比增长48.42%;对韩国出口36.76万吨,同比增长82.52%,创汇1.69亿美元,同比增长35.7%;对香港出口46.96万吨,同比增长10.15%,创汇1.45亿美元,同比增长19.49%。

  东盟是我国的重要贸易伙伴。1-11月,全国出口东盟的蔬菜数量为107.11万吨,占全国出口总量22%,出口金额3.07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1.32%。其中,出口金额较大的是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对两国的出口占对东盟出口金额的71%;出口增长较快的是越南,其次是泰国和柬埔寨,但出口金额均不超过3000万美元。

  从蔬菜出口的品种结构看,出口金额居前四位的依次是大蒜、蘑菇罐头、番茄酱罐头、芦笋罐头、姜,其中蘑菇罐头的出口增长较猛。1-11月全国鲜冷冻蔬菜出口300.7万吨,占蔬菜出口总量的60.99%,同比增长20.09%,出口创汇10.84亿美元,占蔬菜出口金额的39.96%,同比增长13.38%;加工保藏蔬菜出口162.17万吨,占蔬菜出口总量的32.89%,同比增长11.19%,出口创汇11.35亿美元,占蔬菜出口金额的41.84%,同比增长11.65%;干蔬菜出口30.15万吨,占蔬菜出口总量的6.12%,同比增长19.15%,出口创汇4.94亿美元,占蔬菜出口金额的18.2%,同比增长18.21%。

  从出口省区市来看,1-11月全国出口金额居前五位的省区市依次为山东(8.72亿美元)、福建(4.66亿美元)、浙江(2.04亿美元)、广东(1.88亿美元)、新疆(1.40亿美元)。与2002年同期相比,除广东出口金额下降2.29%外,其它省份均有增长,山东增幅较大,增23.97%,其次是福建增6.26%,浙江增4.27%,新疆增1.37%。

  三、国内蔬菜市场价格总体有所回升,季节间波动幅度较大。

  2003年我国蔬菜价格总体水平明显提高,但波动幅度较大。一季度全国蔬菜价格普遍上涨,高于2002年同期水平;进入4月后价格出现回落,5-7月价格低迷,低于往年同期水平;到三季度的8-9月份,受部分主产区高温和暴雨天气的影响,部分需求量大的速生叶菜、黄瓜、茄子、西红柿等品种一度供应紧张,价格迅速回升,带动整个蔬菜价格逐步回升到2002年的价格水平;10-11月,大白菜、胡萝卜等小部分菜价有所回落,大部分蔬菜价格仍然保持上涨趋势。进入冬季,全国蔬菜价格总体表现为北高南低,价格高于上年。

  综合看,2003年全国蔬菜市场除少部分品种如大蒜、生姜和少部分地区如贵州、云南以外,各地价格均比上年有所上涨,达到甚至超过前三年来的最高水平。与前两年全国价格的不断下降趋势相比,价格的上涨带有一定的恢复性。

  四、国内外蔬菜价格差距较大,我国出口蔬菜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与国际市场相比,我国蔬菜在价格上具有绝对优势,比日本、美国等主要贸易国至少低30%以上,一些重要的品种如黄瓜、大蒜等低60%以上。虽然受到国际上很多技术壁垒和贸易保护政策的限制,但我国蔬菜出口仍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大蒜、番茄酱等产业发展形势较好,已经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东盟是我国周边的一个大市场。2003年6月18日中泰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泰王国政府关于在<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早期收获”方案下加速取消关税的协议》,是我国与东盟国家全面扩大开放、加强经贸往来的一个前奏。这一协议已于10月1日正式生效,将为中国蔬菜出口泰国提供机遇,利用季节性温差的优势向东盟出口蔬菜。不过,协议对有关蔬菜产品的质量检疫标准和原产地证明等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加上近年来部分东盟国家引进中国蔬菜种植技术和品种,蔬菜产业发展也很快,对其市场的发展变化和相关产品营销也必须保持相当的警惕。

  虽然2003年蔬菜价格季节间波动较大,但总体价格水平上升,种植蔬菜效益较好。预计2004年全国蔬菜生产供应将呈增加趋势。

  附图表:

图1全国蔬菜播种面积和产量,1996-2003

表1 全国蔬菜出口,2002-2003.11

 

金额(亿美元)

与上年同期比

2002年累计

26.33

12.55%

2003年:1月

2.27

12%

      2月

1.81

7%

      3月

2.44

22%

      4月

1.89

-13%

      5月

2.79

50%

      6月

2.34

9%

      7月

2.56

1%

      8月

2.40

4%

      9月

2.68

15%

     10月

3.08

46%

    11月 

2.86

14%

  1-11月累计

27.13

14.51%

数据来源:海关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