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我国蔬菜市场形势分析
[内容摘要]蔬菜是我国除粮食以外的第一大作物,是种植业中最具活力的经济作物之一,连续20多年保持了较高速度的增长。目前,我国蔬菜播种面积占世界总播种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产量约占40%,是世界第一蔬菜生产大国。在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它也是我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之一,出口量约占世界出口贸易量的4%。
本报告分析了2002年蔬菜生产与市场供求形势。预计2002年全国蔬菜播种面积约为1700多万公顷,总产可达5.2亿吨,分别比上年增长5.6 %和7.6%,再创历史新高;国内需求保持平稳,1—10月批发价格总体水平比上年下降10.6%;由于我国蔬菜产量大、品种多、成本低,具有比较明显的国际竞争优势,在一些国家实行更加严格的非关税壁垒措施的情况下,出口仍然快速增长。预计全年出口可望突破450万吨,再创新纪录。报告还就蔬菜产业生产、流通和出口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认为蔬菜生产虽然已经出现了区域性、结构性和季节性的供过于求,但由于其每亩净收入高于粮食,在农业结构调整中,面积和产量仍将平稳增长,但发展思路将由过去注重数量转向更加注重质量和安全;加入世贸组织为蔬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比较优势更加凸显,可以预料,蔬菜出口将迅速扩大。为促进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提高质量,增加效益,增强竞争力,扩大出口。
一、生产情况
蔬菜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地位,是种植业中最具活力的经济作物之一。目前,我国蔬菜播种面积占世界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0%左右,是世界第一生产大国。
经过多年的调整和发展,蔬菜生产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一是区域布局基本形成。上世纪80年代,我国蔬菜生产主要分布在大中城市郊区,农区只有少量的自食菜园和季节性菜地。随着市场需求的拉动、科技的推动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蔬菜基地开始从郊区向农区转移,逐步形成了规模较大、具有各自特色的五大片农区商品菜生产基地(南菜北运基地、黄淮早春菜基地、西菜东调基地、冀鲁豫秋菜基地和京北夏秋淡季菜基地),农区商品蔬菜已占商品蔬菜总量的80%左右。同时,北方冬季保护地蔬菜和南方夏季阴棚蔬菜生产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全国蔬菜保护地面积已达120多万公顷,其中日光温室约35万公顷。
二是品种结构不断优化。二十多年来,各地积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品种结构,发展名特优新品种,全国主要蔬菜的栽培品种实现了2—3次更新,良种覆盖率达80%以上。
三是保持了20多年的快速增长。种植面积自1986年突破500万公顷后,1995年又突破1000万公顷大关,到2000年又突破1500万公顷,使蔬菜生产再上一个新台阶,产量也随之增长,成为除粮食作物以外的第一大作物。2001年继续保持增长,种植面积为1634万公
预计2002年全国蔬菜生产继续保持增长趋势,面积为1700多万公顷,比上年增加5.7%;总产量为5.2亿吨,比上年增长7.6%。
二、近年来,国内家庭居民蔬菜消费量平稳增长
2001年城乡居民家庭年人均消费量约为111.8公斤。其中,城镇居民家庭蔬菜人均年消费量为115.9公斤,比上年增长了1%,农村
三、2002年蔬菜的总体价格水平比上年有所下降
我国蔬菜面积逐年增长,产量持续增加,全国城乡蔬菜市场供应充足、品种丰富,人均占有量逐年上升,目前已达300多公斤,超过世界蔬菜人均占有量的两倍,而国内居民消费量趋于平稳。因此,蔬菜价格呈现出旺淡季差别明显缩小,总体价格水平逐年下降的趋势。
2000年1—10月,蔬菜的价格总体水平比上年同期有所下降,其中批发价格下降10.6%,零售价格下降7.8%。大白菜、西红柿、黄瓜、青椒、芹菜、土豆、茄子、豆角等8种蔬菜平均批发和零售价格分别为每公斤1.17元和2.09元,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17.5%和12.2%,批发价格除土豆同比上涨了2.9%外,其它品种价格变化情况依次为大白菜-25.8%、黄瓜-25.4%、青椒-22.8%、茄子-20.8%、芹菜-16.9%、西红柿-15.2%、豆角-11.2%;零售价格除土豆同比持平外,其它品种价格变化情况依次为青椒-16.5%、黄瓜-15.9%、茄子-15.7%、大白菜-14.8%、西红柿-12.1%、芹菜-9%、豆角-8.5%,批发价格的下降幅度大于零售价格的降幅。尤其是1-4月,8种蔬菜的平均批发价格大幅下降,为1995年以来同期最低。
从8种蔬菜的价格走势变化来看,季节变化对蔬菜价格波动的影响在逐渐减小,月度价格走势曲线比上年同期更趋平稳。批发价格最高点为2月的1.72元/公斤,比上年同期的最高点下降28 %;最低点为7月的0.75元/公斤,比上年同期的最低点下降9 %。
(一)近几年蔬菜进出口情况
近年来,我国蔬菜的进出口贸易持续增长,蔬菜的出口量远大于进口量。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1997—1999年在出口量增加的情况下,出口额连续三年停滞在19亿美元左右。此后开始呈现出口量和出口额同步增长的趋势。2001年蔬菜出口394万吨,约占全国蔬菜总产量的1%,同比增长22.9%,出口量约占世界蔬菜贸易量的4%;出口额23.4亿美元,同比增长12.4%;进口9.6万吨,同比增长3%;进口额7993万美元,同比增长10%。鲜冷冻蔬菜占蔬菜总出口量的一半以上,其次为加工保鲜蔬菜和干蔬菜。
蔬菜出口以沿海、沿边的省、市为主,出口的主要产品是:蘑菇罐头、竹笋罐头,以及鲜冷冻蒜头、芦笋、洋葱、胡萝卜、萝卜、菠菜、马铃薯等20多类。出口以一般贸易为主要方式。
我国蔬菜出口最大市场是亚洲,占出口量和出口额的70%以上。特别是东南亚和我国的周边国家与地区所占比重较大,其中日本又是最主要的市场,约占蔬菜总出口量的三分之一。
(二)2002年进出口贸易形势很好,出口总量可望突破450万吨
今年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第一年。由于我国蔬菜产量大、品种多、成本低,具有明显的国际竞争优势,在一些国家实行贸易壁垒的情况下,仍保持了增长的势头。今年1—10月我国蔬菜出口量、额同比实现双增长,进口同比下降,预计全年出口可望突破450万吨。
1—10月出口量为378.2万吨,出口总额为21.2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18.2%和13.6%;进口量为7.7万吨,进口额为0.62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4.7%和4%。
从出口产品结构看,鲜冷冻蔬菜出口量大幅增加,达到227.8万吨,同比增长30.2%,出口额为8.6亿美元,同比增长14%;加工保藏蔬菜出口128万吨,同比增长4.3%,出口额为9亿美元,同比增长15%;干蔬菜出口22.4万吨,同比增长0.8%,出口额为3.6亿美元,同比增长9.5%。
山东、广东等主要蔬菜出口大省保持了较快增长。出口量居前五位的省区是:山东135.2万吨,同比增长31.6%;广东66.2万吨,同比增长13.9%;福建43万吨,同比下降8%;新疆20.9万吨,同比增长8.3%;浙江17.6万吨,与上年持平。
从出口主要市场来看,除日本有所下降外,多数呈增长趋势,特别是俄罗斯和马来西亚,同比大幅增长。出口到达的国家或地区依次为:日本100.8万吨,同比下降7.6%;香港39万吨,同比增长12.8%;印度尼西亚25.8万吨,同比增长24.4%;马来西亚21.5万吨,同比增长52.9%;俄罗斯19.4万吨,同比增长40.3%。
从进口产品的结构来看,鲜冷冻蔬菜1.9万吨,同比下降20%,进口额为0.1亿美元,同比下降8.2%;加工保藏蔬菜5.3万吨,同比下降1.2%,进口额为0.4亿美元,同比下降9%;干蔬菜0.5万吨,同比增长44.3%,进口额为0.08亿美元,同比增长46.9%。
进口蔬菜主要来自:美国4.9万吨,同比下降6.6%;新西兰0.9万吨,同比增长9.3%;比利时0.2万吨,同比增长0.06%。
蔬菜主要进口省区为:广东2.2万吨,同比下降17.6%;上海1.3万吨,同比下降18.6%;浙江0.9万吨,同比增长57.2%;福建0.9万吨,同比增长42.3%;北京0.8万吨,同比下降30.7%。进口的主要产品是冷冻马铃薯和冷冻玉米。
从近几年出口量变化情况来看,1998年增长15.7%,1999年增长10.8%,2000年增长13.3%,2001年增长23.0%;从今年情况来看,第一季度同比增长7.2%,第二季度同比增长16.6%,第三季度同比增长29.1%,1—10月出口378.2万吨,同比增长18.2%。综合以上情况分析,在正常情况下,预计全年出口可望突破450万吨,比上年增长约14%。
从近几年进口量变化情况来看,1998年至2001年进口量增长幅度呈下降趋势,1998年增长27.2%,2001年增长3.1%;从今年情况来看,第一季度同比增长9.8%,第二季度同比增长1.5%,第三季度同比增长-9%,1-10月同比增长-4.7%。预计全年进口总量在9.5万吨左右,与上年持平或略有下降。
相关新闻
- 高温干旱后恢复蔬菜生产,需要注意啥? 2022-09-01
- 重点监测的28种蔬菜平均价格较稳定 2022-08-22
- 农业农村部:重点监测的28种蔬菜平均价格较稳定 2022-08-22
- 农业部:重点监测的28种蔬菜平均价格较稳定 2022-08-22
- 农业农村部 重点监测的28种蔬菜平均价格较稳定 2022-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