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文件: |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吃了某种食物后,皮肤突然又痒又红,或是喉咙发紧、喘不上气?这很可能是遇到了“食物刺客”—— 过敏原!这些危险的家伙大多是藏在食物里的蛋白质,也有些是黏着蛋白质的小分子。对过敏体质的人来说,它们就像突然闯入身体的“不速之客”,会触发免疫系统拉响警报,引发一系列过敏反应,严重时甚至可能危及生命。生活中,有八大“头号过敏元凶”值得我们警惕,它们分别是牛奶、鸡蛋、花生、坚果、大豆、小麦、鱼类、甲壳和贝类。这些食物引发的过敏反应,占了所有食物过敏的90%以上!正因如此,很多国家都要求食品包装上必须明确标注这些过敏原食品,好让过敏人群提前避开风险。
说到这儿,你可能会问:转基因食品会不会藏着未知的过敏原呢?简单来说,转基因食品是科学家用基因工程技术,把某种生物的特定基因(比如能抗虫、抗除草剂的基因)“搬运”到另一种生物里。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不小心“夹带”了新的过敏原,确实会增加过敏风险。不过别担心,各国对转基因食品的过敏风险评估可是下足了功夫!世界卫生组织(WHO)、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欧盟食品安全局(EFSA)都立下“铁规矩”:所有转基因食品必须通过严格的过敏测试,我国更是对转基因食品的致敏性评价有一套科学、严格的流程,主要依据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和《转基因植物安全评价指南》(农业农村部发布),并参考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等国际标准。
科学家会先把转入的基因序列和已知过敏原的序列“做对比”,尤其是外源基因来自常见过敏原(如花生、大豆、小麦等),需重点评估,就像给基因“查族谱”,一旦发现相似度超标,则会被高度关注, 除了使用国际过敏原数据库(如 AllergenOnline、WHO/IUIS过敏原数据库)比对基因序列,我国也有自主研发的过敏原数据库(Allergenia),就算通过了“基因比对” 这一关,还要继续“闯关”!科学家会模拟人体消化环境,通过模拟胃肠液体外消化实验,看看新产生的蛋白质会不会被胃肠消化酶 “打败”,如果新蛋白能被快速分解成小分子,那它引发过敏或毒性反应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若前序步骤显示潜在风险,如序列相似性或抗消化性,科学家还会找来对过敏原敏感患者的血清,如花生过敏者血清,通过抗原抗体结合实验观察新蛋白会不会结合过敏抗体,最后转基因食品里的新蛋白可能还需要经过动物致敏性实验的“终极考核”,让Brown Norway大鼠或BALB/c小鼠口服或注射新蛋白,观察动物体内过敏反应指标,揪出新蛋白是不是隐藏的“过敏元凶”。新蛋白如果能“通过”这么多轮“考核”,可以认为其致敏风险极低。若存在任一风险信号,则需进一步研究或可能否决商业化申请,因此转基因产品中含有新过敏原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
那市场上的转基因食品到底安不安全?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像抗虫玉米、抗除草剂大豆这些已批准上市的转基因食品,并没有出现新的过敏问题。更让人惊喜的是,科学家还在“反向操作”—— 用基因编辑技术降低食物里的天然过敏原!比如专门为麸质过敏患者培育低麸质小麦。当然,对于过敏体质的朋友,不管吃什么加工食品,都要养成看食品标签的好习惯。无论是否转基因,对花生、牛奶等过敏的人都要避免相关食品,毕竟避开已知的过敏原,才是预防过敏最靠谱的方法!总的来说,转基因食品过敏性问题需科学理性看待,只要监管到位、标识清楚,经过严格的致敏性评估流程,再加上持续的科学研究。国际权威机构和大量研究均证实:合法上市的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在致敏性上无差异。
审核:卓勤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