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谈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

日期:2013-05-13 16:07 作者:夏志辉 高利芬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来源:《百名专家谈转基因》
 
下载文件:  

  转基因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运用转基因技术培育高产、优质、多抗、高效的新品种,能够降低农药、肥料投入,对缓解资源约束、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产品品质、拓展农业功能等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世界许多国家把转基因生物技术作为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战略选择,转基因技术已成为各国抢占科技制高点和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重点。

  2010年全球已有29个国家批准了24种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种植,种植面积由1996年的170万公顷发展到2010年的1.48亿公顷,15年间增长了86倍。1996—2007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累计收益高达440亿美元,累计减少杀虫剂使用35.9万吨。我国已批准商业化种植的植物有转基因抗虫棉花、转基因延熟西红柿、转基因抗病毒甜椒、改变花色转基因矮牵牛、转基因抗病毒番木瓜。种植面积最大的是转基因抗虫棉花,其次是转基因番木瓜。随着我国农业部2009年8月17日依法批准发放了转植酸酶基因玉米“BVLA430101”、转基因抗虫水稻“华恢1号”及杂交种“Bt汕优63”的生产应用安全证书,人们对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表现出极大的担忧乃至抵制,一时间多家媒体也都纷纷组织转基因安全性的辩论。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最主要的是人们对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过程的不了解。

  转基因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主要是将一些抗虫、抗病、抗逆、高产和优质等性状相关的功能基因导入到目的植物或动物。通常是提取某种生物中具有特殊功能(如抗病虫害、增加营养成分等)的基因片断,通过基因技术加入到目标生物当中,使该基因在目标生物中表达,从而使目标生物具有该基因的特性。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转入的功能基因只是改变转基因作物的某一个性状,而不改变其他的性状。

  有些人担心转基因的核酸(遗传物质)或蛋白质会对人体造成影响。其实核酸、蛋白这类生物大分子,以目前的生理学知识来看,除了少数的难消化的蛋白质、多糖外,生物大分子都会被人体(还有其他生物)的消化系统降解为它们的基本基团,然后为人体所消化吸收,我们每天都吃三餐。古人一定尝过成千上万种动物、植物、微生物(我们现在的食品还有一些是微生物发酵制成的食物),而人类基因组仍然保持稳定。根据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的标准,转基因作物研发过程中需要开展目标蛋白的毒性和过敏性评价。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是可以认识、评测和控制的。

  2009年获得农业部颁发的生产应用安全证书的两种转基因水稻是Bt转基因水稻。外源基因Bt基因是由我国科学家人工改造合成的苏云金芽孢杆菌(简称Bt)杀虫蛋白融合基因,其表达产物可以专一、高效地控制水稻二化螟、三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等水稻鳞翅目害虫。对于这种转基因水稻,由于外源基因是来源于苏云金芽孢杆菌,人们担忧是否食用这种转基因水稻会对人类的健康产生危害。这种转基因水稻之所以抗虫,是因为其中的Bt蛋白可与鳞翅目害虫肠道上皮细胞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害虫肠麻痹,造成害虫死亡,而人类肠道上皮细胞没有该蛋白的结合位点,因此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科学家已经开发了提高转基因作物安全性的分子策略,其中包括抗生素选择标记的去除,转基因的组织特异表达和诱导性表达以及转基因逃逸的控制等。例如,科学家正在研制新一代转基因水稻,使抗虫基因只在水稻的茎秆和叶片等受害虫侵害的部位表达,而稻米中不表达,这将使Bt基因稻米更安全。

  我国政府对转基因生物安全高度重视,已经建立了一整套适合我国国情并与国际惯例相衔接的法律法规、技术规程和管理体系。1996年农业部发布了《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2001年,国务院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对在中国境内从事的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试验、生产、加工、经营和进出口等活动进行全过程安全管理。农业部组建了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简称安委会)、全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设了一批安全监督检验测试机构,对转基因生物研发全过程进行安全评价和监督检查。目前,转基因生物的研究需要通过安委会的安全评价和农业部批准,申请安全评价要依次经过实验研究、中间试验、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对转基因生物的分子特征、食用安全和环境安全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确定该转基因不会导致环境和食用安全性问题后,才能申请安全生产证书。经安委会评价合格和农业部批准后,才能获得安全生产证书。

  因此,经过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获得主管部门批准的转基因生物可以放心使用或食用。应加大转基因技术的宣传力度,让公众正确认知转基因技术,有利于更好地运用转基因技术并为人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