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转基因不会带来“卫生危害”

日期:2013-05-13 16:02 作者:潘光堂 沈亚欧 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 来源:《百名专家谈转基因》
 
下载文件:    

  自2009年8月17日我国依法批准发放转基因玉米、转基因抗虫水稻的生产应用安全证书以来,有关转基因作物和食品在社会上引起激烈争议,并引发民众的担忧。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食用转基因食品后,基因会不会进入人体,会改变人体的基因组?

  基因的本质是一种名为脱氧核糖核酸(DNA)的生物大分子,它决定了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我们每天吃的普通大米、水果、蔬菜、肉类等都含有这种物质,它进入人的消化道后会迅速分解失效,无法转移到肠道细胞,更不会转移至生殖细胞,因此不可能转移到人体或遗传给后代。

  二、转基因生物是否会产生不可预见的突变,导致新毒素的产生?

  转基因技术是将对人类有利的特定基因导入某一生物中,提高这种生物的抗逆性、品质或产量,转基因生物与普通生物的突变频率没有区别,在这一方面,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的安全性是等同的。而且,转基因生物在商业化之前,必须进行毒理学评价,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外源基因表达产物是否具有的毒性检测和评价。二是对转基因食品的全食品毒性检测和评价。

  三、食用转基因食品会过敏?

  转基因生物在批准商业化生产前,需要进行转基因食品的过敏性评价。我国目前批准的转基因水稻和玉米均对外源基因表达产物进行过敏性检测和评价。试验证明,我国批准的转基因水稻和玉米转入的外源基因不会带来新的过敏源,对食用大米和玉米的人群不会增加过敏的风险。

  四、转基因会不会减少食品的营养价值或降解食品中重要的成分?

  转基因生物在批准商业化生产前,需要进行营养学评价和抗营养因子评价。其中营养学评价主要包括蛋白质、淀粉、纤维素、脂肪、脂肪酸、氨基酸、矿质元素、维生素、灰分等与人类健康营养密切相关的物质。除需要与对照非转基因食品进行比较,还需要参考OECD、CAC及本国已有的同类非转基因作物营养成分,确定转基因食品的营养成分是否在这些范围内,如果在范围内,则可以认定转基因食品具有与非转基因食品同等的营养功效。抗营养因子评价是将转基因品种中的抗营养因子含量与其对照非转基因食品进行比较,其评估方法与营养成分的评估方法一致。

  五、采用耐抗菌素基因来标识转基因作物,人食用后肠道细菌会不会从中获得抗生素抗性基因,导致细菌的耐药性,感染该细菌后无法医治?

  在过去15年里,针对这一疑虑开展了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抗生素抗性基因从转基因植物转移到细菌的概率非常低,实验室得到的概率数据为1/1026~1/1012。而转基因研究中,最常用的标记基因是卡那霉素和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这两个基因早已在致病生物中广泛传播。对不服用抗生素的人的粪便进行测试,结果表明,60%的人发现有10%以上的细菌对至少一种抗生素有抗药性。土壤测试证实,对抗生素(特别是卡那霉素)具有抗性的细菌在自然界十分普遍。因此,即使少数情况下转基因作物的抗性基因转移到细菌,对环境中抗性菌数量的增加也将是微乎其微的。我们吃水果和蔬菜时,都会吃到来自土壤的抗药性微生物,这并不会带来任何的负面影响。迄今为止,还没有确凿证据表明转基因植物的抗生素抗性基因具有威胁。即便如此,我国的安全评价中,对食用转基因生物中的标记基因采取零容忍的态度,坚决把可能的风险降到最低。

  六、转基因若不进行标识,出现问题后,我们怎样寻找根源?

  为了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我国对转基因产品实行目录标识制度,列入标识目录的转基因产品需要标识。目前市场上的转基因食品如大豆油、油菜子油及含有转基因成分的调和油均已标识。我相信,国家将借鉴国外标识管理经验,结合国内农产品生产、销售特点,进一步完善转基因产品标识管理制度,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在食品安全性方面,美国人已吃了很多年的转基因产品,产品种类有上千种,包括冰激凌、巧克力等都没有发现有任何问题。另一方面,由于转基因农作物转的是抗病、抗虫的基因,不用打农药或少打农药,农药残留相对于非转基因农作物要少。比如,转抗虫基因水稻不仅能有效控制螟虫等鳞翅目害虫危害,保障水稻增产,还能减少  80%的化学农药用量。从这一角度看,转基因食品安全性不会比传统食品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