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增加农民收入 > 各地动态

西藏:以科技为先导 努力增加农牧民收入

日期: 2005-12-15 00:00 作者: 来源:西藏农牧信息网 【字体: 打印本页

  开展定点扶贫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也是我区扶贫开发的一条重要途径。2001年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确定加查县为重点科技扶贫示范县之一,由我院实施对口科技扶贫。自2002年我院开展对口科技扶贫工作以来,我院深入学习贯彻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科技扶贫工作精神,按照工作部署,充分发挥我院科技优势,紧密围绕加查县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农牧民增收中心任务,依据加查县的气候资源优势、地理环境优势,突出加查县的特色资源,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积极推进农牧业产业化;依据加查县农牧区的实际,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突出科技示范、推广、普及与培训工作,提高科技含量;突出以人为本的精神,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解决农牧民生活、农牧业生产和农牧区工作中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即三个依靠三个突出。在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和山南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在自治区财政厅、发改委、农发办、科技厅、水利厅、林业局、农牧局和山南地区有关单位和部门的紧密配合下,经县委、县政府和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科技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四年来的工作报告如下:

  一、    主要成果

  1、农牧科技推广取得实效,农牧业科技含量得到迅速提升,农牧业内部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作为自治区级农牧业科研单位,我院紧紧依托科技优势,把推广农畜优良品种,提高农牧业科技含量当作科技扶贫,结构调整的重要措施。四年来,农业上我们先后引进了14个优良作物品种,实施了优质豆类作物示范、经济作物丰产栽培示范、优质油菜种植、早熟小油菜复种,为加速良种推广我们建立了轮抗6号二级种子田2500亩,山冬6号种子田730亩,共调运轮抗6号、山冬6号、山冬1号、藏油5号、青海蚕豆9号、箭舌豌豆、西农玉米等优良品种15万斤,使全县良种覆盖率由2001年的28%迅速提高到现在的90%以上,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加大了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的力度,扩大了以油菜、玉米为主的经济作物的比例,增加了以箭舌豌豆为主和饲用油菜等作物复种的比例,粮、经、饲的比例也由2001年的93∶4∶3调整到现在的70∶22∶8种植业内部结构逐步趋于合理。畜牧业上我们同样进行了良种牲畜的推广,家禽内部结构的调整和加大出栏工作。一是针对黄牛、牦牛个体小、退化和生产性能低的实际情况,在全县设立了14个黄牛改良点,引进种公黄牛34头,实施黄牛冷配4009头,引进种公牦牛69头,对畜种进行了改良,有效地提高了良种牲畜的比例。二是针对部分生产生活尚有一定困难的农牧民群众的实际,引进了3000只我院蛋肉兼用的拉萨白鸡。三是加大了对养猪、养鸡和奶牛示范户的扶持。四是提高了牲畜的出栏,全县牲畜出栏率已达28.8%比2001年提高3.2个百分点。

  2、农牧民收入有大幅度提高,农牧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取得长足进步。我院实施加查县对口科技扶贫工作以来,与加查县委、县政府一同始终把提高农牧民人均收入作为科技扶贫工作的出发和落脚点,通过良种推广、通过养猪、养鸡、奶牛、蔬菜种植、农产品加工等示范户的扶持,通过开展庭院经济小拱棚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大农牧业实用技术的推广和综合技术的推广运用,农牧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据初步推算,每年每个农牧民年均增收可达100以上,项目受益区农牧民每年可增收300元以上。2004年底统计加查县粮食总产1672万斤,油菜籽49万斤,奶类产量87.0万斤,蔬菜面积793.8亩,生产蔬菜442万斤,农牧民人均收入2400.72元。分别比2001年增加71.3万斤、13万斤、670.3元。

  农牧业科技扶贫为群众增收作出了较大的贡献,目前加查县农牧民群众物质生活、精神文明等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3、特色经济迈出实施步伐,为产业开发打下坚定基础。加查县的核桃、苹果、花椒独具特色,我们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对特色资源进行了开发。2002年我们引进国内优质核桃品种9种2.93万株,获取成功,栽种加查优质核桃24万株,鼓励引导群众栽种核桃苗20万株。2005年我们又引进优质核桃苗木3个品种6.6万株,共种植1470亩,成活率达95%以上,对已培育的24万株核桃嫁接了8万株,其中育成当地优质核桃品种3771株。2002的引进的部份优质核桃已经挂果。建立了优质花椒示范园100亩,栽种优质花椒10000株,引进各类优质果苗5000株。向国家消协积极申报核桃、虫草国家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证书,已被国家消协批准。2004年6月我院和自治区水利厅还对加查县9个荒坝进行了核桃产业化生产基地开发初步规划,2005年10月邀请四川省林勘院对该项目进行了详规,该项目的实施必将促进加查县干鲜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    主要作法

  1、组织科技人员下乡蹲点,指导农牧业生产全过程。加查县科技力量薄弱是制约加查县产业结构调整、农牧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实施科技扶贫,加大科技推广,把科技人员下派到基层,深入到生产第一线,对农牧业生产全过程进行指导,是有效解决科技短缺的有效途径,自2002年实施加查县对口科技扶贫工作以来,我院先后选派了农业、畜牧、园艺、农产品加工的科技骨干在加查挂职。同时还根据不同的农牧业生产季节的需要,不定期的组织150多人次科技人员深入到加查县开展科技推广、农牧民培训等工作,对关键技术进行指导,巡回检查,保证科技作用的充分发挥,有效地推动了加查县农牧业科技工作。

  2、大力推广农牧业实用技术,努力提高农牧业科技含量。我院在加查县开展对口科技扶贫工作以来,一直把科技推广作为扶贫工作的重点,以试点示范为突破口,建立了轮抗6号种子田2500亩,建立山冬6号种子田730亩,建立了良种示范村10个,先后从外地调运良种10多万斤,建成了种子精选、包衣、晒种场等,加大了优良作物品种的推广。引进种公牦牛69头,引进种黄公牛34头,引进改良母黄牛24头,进行黄牛冷配4009头,繁育犏牛140多头,牦牛本品种交配1700余头,扶持养猪示范户共500户生产生猪2225头,购进小型农产品加工设备61台(套),购进打石机13台(套),建立小拱堋1206座,建立高效日光温室14座,扶持蔬菜种植示范户10户,扶持奶牛养殖示范户12户,黄牛改良有两个乡镇6个村基本上成为示范乡村,引进了我院科技成果拉萨白鸡3000只,扶持群众140多户,形成三个示范村,改造低产田1000余亩。农业上进行了多种耕作技术的推广,通过一系列保障措施的落实,加快了良种推广步伐,使加查县不论农作物品种还是牲畜品种杂、乱、散、差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提高了农牧业生产中科技含量,也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提高了质量。

  3、大力开展科技培训,提高乡村干部和农牧民科技素质和意识。我院在科技扶贫工作中,把科技培训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注重加强对乡村干部、跨世纪农牧民科技“明白人”和农牧民群众的培训,我们在科技扶贫工作实践中体会到,基层干部科技意识的强弱,商品意识和市场意识的高低,科技素质的优劣,开拓市场能力的大小都直接影响到产业结构的调整、农牧民增收。自2002年以来我们一是在拉萨集中举办了五期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和村干部培训班,听取了全国先进基层组织堆龙德庆县德庆乡党委的工作经验,先后参观了山南乃东县产业结构调整,日喀则地区,江孜县黄牛改、奶牛饲养,白朗县蔬菜基地生产,听取了日喀则地区农牧业科技推广的先进经验。考察了拉萨城关区奶牛养殖场,规模养猪,达孜县的青稞酒业生产,扎朗县的农业开发,林芝地区的小康示范村,城镇建设,扶贫搬迁等,通过乡镇村干部的培训,看到了加查县与先进县市区存在的差距,开拓了眼界,解放了思想,增强了信心。二是加强了对跨世纪农牧民科技“明白人”的培训,共培养农牧民科技“明白人”300人,颁发了证书。三是在加查县就地集中举办了9期乡村干部的培训,培训乡村干部150多人(次)。四是对农牧民进行了70多期培训,培训农牧民群众近10000人(次)。五是结合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牧民生活质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牧区的要求,针对加查县部分农村牧区卫生人员匮乏的实际,我院组织了医务人员对全县88个行政村中的40个行政村卫生人员进行为期3个月的集中培训。

  在培训中,我们注重技术培训与综合技术推广有机结合,一是加强了对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专门设立了培训领导机构,在措施上予以落实,经费上予以保证,专人负责实施。二是注重培训的实效,在不同的生产季节培训不同的内容。农业上主要讲解良种的要求、种子包衣、病虫防治、复种时间和技术要领等;园艺上主要进行温室建设、不同蔬菜种植管理技术、果树栽培与管理等;黄牛改良则注重实际操作,使培训对象尽快学会独立完成冷配技术。三是注重“因材施教”,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形式进行培训,分期分批对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村支书、村委会主任、农牧民科技“明白人”、农牧民进行培训,各有侧重,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涌现出了一批农牧民科技致富带头人。

  在培训中,我们既选派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实际讲解和操作,同时制作了科技知识展板,我们共制作了科技知识展板24板,发放藏汉文《农业生产实用技术》、《畜牧业技术手册》、《园艺技术手册》5820册,发放了科普资料8000余份,科普光碟450余张,磁带400余盒,发放蔬菜、牧草、良种30个品种,兽药85625袋(包)。

  4、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基层组织是密切党和群众关系的纽带和桥梁,基层组织是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战斗堡垒,我院和县委十分重视发挥基层组织和干部的作用,除开展对乡镇党委书记和乡镇长的培训,加强对乡镇干部的思想培养外。并挤出有限的资金,改善基层组织的办公、生活、工作条件,我们已在洛林、加查镇、安绕镇两镇一乡建立了党员活动室,配置了电视、VCD机、音响、桌椅、科技图书、书架等,建立了基层党员活动工作档案,对基层党员有了清楚全面的掌握,了解了党员在想什么,盼什么,干什么,也进一步密切了基层组织与党员的联系,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促进了党员在农村工作的发挥。为7个乡镇全部配置了全新的电脑、打印机,为安绕镇新购北京牌小车一辆,为安绕镇新盖商品房8间,为安绕镇、拉绥乡、洛林乡购置新车补助了部分资金,为部分乡村增加财源建设也配置了一些必要的设施和增收的项目。我院领导和挂职的干部也利用一切机会向他们宣传中央和区党委农村工作的精神、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意义,用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进一步凝聚人心,鼓舞斗志,激发干劲,增强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与他们共同商讨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农牧民增收工作的途径和方式,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提高了乡镇干部的思想认识,凝聚了力量,树立了信心,增强了责任,有效地推动了加查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三、    几点体会

  1、院党委高度重视是搞好加查县科技扶贫示范的关键。区党委、人民政府决定加查县作为我院科技示范对口县后,我院党委高度重视,成立了院党委书记洛桑旦达同志亲自挂帅的科技扶贫领导小组,认真学习和领会党中央、国务院和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扶贫工作的精神,并用这些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不仅把加查县的科技扶贫工作当作我院工作的组成部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而且把加查县科技扶贫工作作为检验院所两级党委学习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作为检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具体体现,作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正因为我院以这样的高度来认识加查县的对口扶贫,所以院党委和全体班子成员思想统一,在我院科研、推广工作十分繁忙的情况下,在我院刚恢复时间不长,经费十分紧缺的情况下。院领导先后十余次深入加查县进行调研,制定科技扶贫方案,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多次召开专题会议,不断调整充实我们科技扶贫工作思路,开展有效科技扶贫工作,除经常性地开展科技“三下乡”,变科技“三下乡”为常下乡,开展科技培训等工作外,还开展了大型的送温暖活动。2003年元月,我院组织了20多人的队伍,带着全院职工捐款20多万元,深入加查县五个乡镇进行送温暖,2004年3月我院组织了由40多名职工组成的文艺、科技、文化、藏西医的队伍,带着职工捐款捐物62万多元,深入到加查县的6个乡镇进行慰问,2005年3月我院再次组织了40多名职工组成的文艺、科技、文化、藏西医的队伍。带着全院职工捐款68.9万元深入加查县,结合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对贫困党员、孤寡老人、困难学生等进行送温暖。正因为我院党委高度重视,全体党员干部和广大职工团结一心,用一种声音、用一种行动支持加查县对口科技扶贫,所以为加查县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我们应有的贡献。2002年时任自治区党委常务副书记的杨传堂同志在我院对口加查县的科技培训工作的简报作出重要批示,对我院的工作予以肯定。2003年、2004年、2005年自治区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农工办、区党委内部情况交流等刊登了我院对口加查科技扶贫的一些经验和作法。自治区党委、政府和自治区有关部门也给予了加查县科技扶贫工作有力的支持。

  2、与县委、县政府紧密配合是作好科技扶贫示范的组织保证。我院作为自治区级单位,并没有因为加查县是贫困县,我们在科技、人员、条件、资金等方面的支持而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而是自始至终地按照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精神。始终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始终与县委、县政府密切配合,齐心协力,共同努力搞好加查县的科技扶贫示范。有时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到拉萨出差、开会、有时专程到拉萨,有时我院领导深入加查,共同研究加查县的科技扶贫工作,研究加查县的农村工作,研究加查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我们互通情况,交流信息,正是我们两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努力,使加查县科技扶贫示范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也正因为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心理装着是西藏发展的大局,装着群众的利益,谋划的是加查县的发展,所以我们的科技扶贫项目的选项上,依托了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科研力量这个优势,依托了加查县资源条件的优势,紧紧围绕了产业结构调整,农牧民增收这个中心任务,尽管我们与全区有些县相比资金投入不是很多,但这些项目和资金却切实发挥出了应有的效益,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好钢用在了刀刃上,群众得到了实惠,农牧民增加了收入。

  3、        多渠道,全方位争取项目,是搞好科技扶贫示范的基础条件。我院作为自治区事业单位,既不管理项目,又不掌握资金和物资,实施加查县对口科技扶贫示范后,我院克服各种困难,利用一切机会积极向国家、自治区有关部门申报项目,争取资金支持,在国家有关部委、自治区财政厅、发改委、农发办、科技厅、林业厅、水利厅和地区有关部门的帮助下,2002年我们争取安排了科技扶贫项目五大类31个,直接投入资金177.5万元,2003年我们争取科技扶贫项目六大类34个,直接投入资金185万元,科技“三下乡”送温暖职工捐款20多万元。2004年我们争取科技扶贫项目五大类26项,直接投入资金158万元,从区交通厅、水利厅争取到项目资金235万元,科技“三下乡”全院职工捐款捐物62.5686万元。2005年我们争取到扶贫项目五大类,直接投入230.655万元,全院职工和单位捐款68.9万元。从自治区卫生厅等部门争取了项目资金240万元。四年共计安排项目100余项,投入资金1377.6236万元。对于这些项目和资金,我们深知来之不易,因此,我们严格资金和项目的管理程序,管好用好这资金,发挥了这些项目应有的效益。

  4、增强造血功能,是做好科技扶贫示范的根本要求。加查县具有良好的地域、气候的条件优势,是山南地区发展干鲜果的基地,增强自身发展能力建设,增强造血功能,也是我们做好科技扶贫示范的根本要求,根据山南地委、行署455发展思路和指导思想,针对加查县的实际,我们一是加大了以核桃为主干果的特色经济发展力度。栽种核桃苗和引导群众及社会栽种核桃苗近50万株,初步完成核桃特色产业开发规划。可以说加查县特色经济核桃发展已经起步。二是加大了对农牧民科技“明白人”培养和农牧民的科技培训,通过连续几年的培养和培训,给加查县留下了一支永久的科技队伍或土专家队伍,目前全区仅建设了两个县级农村远程教育信息服务网站,加查县在我院的帮助下已建成,也必将进一步促进农牧业的科技培训等项工作。三是通过我们不断加大的科技推广,加查县农牧业生产科技含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我们说,这些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加查县的造血功能。

  5、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增加农牧民收入,是做好我们科技扶贫示范的目标任务。加查县作为贫困县,由于历史、地理、经济等原因,还有部分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困难,甚至还有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贫困。他们的困难和贫困问题,既牵动着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心,同样也牵动着加查县委、县政府和我院党委及全体职工的心,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和问题,是我们科技扶贫示范的重要内容,也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赋予我们的任务,我们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充分发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果。为解决经费的不足,院党委先后几次在全院干部职工中发出倡议。开展“心系贫困户、献爱心、送温暖”为主题的“三下乡”活动。四年来共慰问农牧民、基层贫困党员、孤寡老人1651人(次),解决口粮165100斤,茶叶1078条,生活用品2000余件,种子16000余斤。救助农牧民家庭贫困学生543人(次),为他们购置了书包文具400套,衣服裤子200套,鞋400双。为部分学生添置了被褥,为三所完小各补贴资金1万元。为9户孤寡老人新盖了房舍,为4户孤寡老人新添了生活用品,为孤寡老人送去慰问金10350余元。投入30万元,为20户贫困家庭新盖了房屋,加大了院所(处)级干部19户一帮一的帮扶,帮助新修住房6套,购置拖拉机7台、打石机2台套、猪6头、脱粒机6台、扬场机2台、奶牛11头、旋耕机6台、藏柜、藏桌等家俱59套,炉子4个,铜皮水缸5个,藏被138条,帮助解决建房和学费欠款48000元,帮助解决口粮5700斤,酥油500余斤。共购进66台(套)磨面机、粉碎机、榨油机,购进了13台套打石机,用于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改造低产田1000余亩,为群众建房提供了部分材料。

  2003年我院深入加查县文艺演出5场(次)。2004年我院深入加查县文艺演出 5场(次),观众近1.1万(次)。送医送药救治群众3525人(次),发放藏西医药品600余种,2005年我院深入加查文艺演出4场(1次),观众达1.18万人(次),防病就医人数2130人,发放药品折合人民币40000元。

  四年来仅19户特困户的一帮一对口帮扶,每位帮扶干部人均拿出资金7000余元,其中院党委书记洛桑旦达个人就拿出1万余元,院系统每位职工平均捐款1000元以上。目前19户一帮一户有13户完全摆脱贫困,有5户基本摆脱贫困,全县贫困人口迅速降低。由此可见,我院在加查县科技扶贫上是动真情,真扶贫。

  加查县科技扶贫示范实施四年来,我们虽然做了一些工作,那些都是我们按照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扶贫工作精神,在山地委、行署领导下所开展,与加查县委、县政府的密切配合、团结一心,与加查县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分不开的。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在今后的科技扶贫工作中,进一步贯彻中央、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扶贫工作的精神,贯彻好自治区成立40大庆。中央领导的讲话精神,在山南地委、行署的领导下,以这次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在区、地有关单位的帮助下,与加查县委、县政府和全县人民一道,努力工作,逐步实现由单纯的科技扶贫示范向小康社会建设迈进,推进加查县小康社会建设,实现西藏的跨越式发展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