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中国农业农村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智慧农业在行动 > 技术前沿

智慧农业发展前沿(第三期 2025年7-8月)

日期:2025-09-30 10:47 作者: 来源:市场与信息化司 字号: 【字号: 打印本页
         一、国内技术前沿

    (一)新疆大学新疆极目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于7月7日联合发布全球首款棉花激光打顶机器人棉花打顶一直是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链条上最后一块“硬骨头”,该机器人首次搭载固态激光雷达,集成领先的激光雷达和视觉融合技术,结合新疆特有的“一膜六行”种植模式,实现了复杂田间作业场景下导航精度与环境适应能力的重大突破。与传统机械切割、化学打顶等方式相比,激光打顶具有非接触、无损伤优势,极大降低了对棉花植株其他部位的伤害,白天夜间均能作业。经过多次田间测试,该机器人棉花顶芽识别准确率达98.9%,伤苗率小于3%,打顶合格率达到82%以上,作业效率可达每小时6-8亩,是人工作业效率的10倍以上。(信息源:新疆日报) 

    (二)湖北仟红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于7月8日发布全国首套柑橘育苗软钵通用智慧装填生产线。该设备由华中农业大学与武汉励耕果园机械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直击柑橘育苗产业用工短缺的痛点,突破了软钵自动化均匀装填技术瓶颈,仅需十几秒就可以将基质均匀填满36个软钵,一分钟能完成两次转运框装填,经专家测算,设备一小时的工作量相当于5名工人一天的劳作。装填完毕的软钵由具备AI导航功能的转运车沿预设路线精准运送至苗圃,遇障自动避让,大幅降低了对人工的依赖。(信息源:湖北日报) 

   (三)潍柴雷沃智慧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7月8日发布雷沃智慧农业CE/CF系列产品。该系列产品以“节油+减损”双向驱动,实现核心技术突破。在节油方面,新产品配备玉米机定制化节油发动机WP7/WP8,以及IPMS(智能功率管理系统)降速节油技术,在保证作业部件转速和行走速度的前提下,发动机工作转速由2200转/分钟降至1900转/分钟,使发动机在最佳油耗区工作,保证效率的同时实现油耗最低。通过在山东、河南等玉米主要种植区实地测试,新产品节油可达15%以上,单台产品年节省油费5000元以上。在减损方面,新产品应用专利主动高效清选技术,落地籽粒损失降低75%以上,单台产品每年减损最高可达20000斤。(信息源:新华网) 

  (四)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于7月28日发布首款农业种植AI大模型“iMAP”。中国中化依托旗下先正达集团在全国26个省建设运营数百座MAP技术服务中心、线下服务规模超过4000万亩的独特场景优势和强大数据支撑,整合超千万量级的农业知识资源,形成基础知识、环境资源、生产种植等6大农业主题数据,10余类多模态高质量农业数据集,构建起可解释、可追溯、机理驱动的智能算法新架构,实现作物机理、大模型和智能体三体融合,推出农业种植大模型“iMAP”。该模型具有技术首创性、数据完整性、产业变革性、推广实用性等独特优势,贯穿“耕-种-管-收”农业种植全过程。iMAP已在内蒙古和东北等主要粮食产区开展应用验证,试点面积累计100万亩,数据显示,农事决策时间缩短75%,节约水肥10-20%,增产8-10%,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亩均增收约150至200元。(信息源:中国中化官网) 

  (五)潍柴雷沃智慧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雷沃F704-3L丘陵山地四轮拖拉机于7月29日成功入选2025丘陵山区十大农机新产品榜单。针对丘陵山区地块零散、细碎且坡陡坎高等复杂地况,该设备优化了结构设计,采用整机低重心低矮型设计,离地间隙高达375mm,运用扭腰+四轮转向结构、全时四驱结构,并具备四轮制动功能,有效提升坡地作业时的稳定性、安全性,增强整机通过性与转运灵活性。此外,该设备可贴合地块特点进行智能配置,智能精准导航控制系统专用于丘陵山地不规则地块,实现2m打点精度、2.5cm作业精度,集成整机状态监控、循迹作业、曲线导航等多种功能,适配坡地果园作业需求。(信息源:环球网资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联合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于8月9日发布首个基于国产算力平台训练的九壤耘星农业大模型。该模型突破传统农业数据处理中数据分散、整合困难和分析效率低下的瓶颈,构建多源数据融合、知识图谱构建和智能分析决策等先进方法,围绕果业、畜牧业、大田作物、中药材及茶业、智能控制、土壤保护六大领域,推出六个细分大模型,针对行业痛点进行场景化赋能。目前,九壤耘星已在陕西、山西、四川、甘肃、宁夏、新疆、内蒙古等地试点应用,累计服务耕地面积超过20万亩,创造经济效益超亿元。(信息源:科学网) 

  (七)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制出世界首台智能育种机器人“吉儿”(GEAIR),相关成果于8月11日在国际学术期刊《细胞》(影响因子42.5)发表。研究团队将生物技术与智能机器人技术融合,通过基因编辑改良作物,使其雄蕊初始生长阶段即自行打开露出雌蕊柱头,无需人工去雄,为授粉创造条件;基于此,团队研发出世界首台自动巡航杂交授粉智能育种机器人“吉儿”,其依托图像识别、深度学习等AI技术,可自动寻找改良花朵并完成授粉,零部件国产化自主率超95%。目前该机器人能在商业化温室稳定运行,柱头识别准确率85.1%,单花授粉耗时15秒,单次巡航授粉成功率77.6%±9.4%,可全天候不间断作业。该育种系统成效显著:应用于番茄杂交育种,可节省超25%人力成本,将育种周期从5年缩至1年;应用于大豆杂交育种,能快速创制结构型大豆雄性不育系,节省76.2%人工授粉时间,破解大豆杂交授粉高成本难题,亩产有望提升30%以上,助力改善我国大豆依赖进口的现状。(信息源:央广网、中国科技网) 

  (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内蒙古兴安盟农牧局于8月15日联合发布国内首台草畜平衡智能监管终端。该终端是草畜精准平衡管理的里程碑式成果,具备草地物候动态监测与生产力评估、放牧牲畜物种识别与载畜量精准计量、草地承载力分析与超载预警、牧场巡查与合规监管、草畜平衡数据联动与决策分析五大核心功能,可实现草场生物量动态监测、载畜量精准核算,大场景、高密度放牧群体数量计算准确率>96%。经示范应用,草畜平衡指数可降低到10%以下,草地退化面积减少20%,按每亩草地恢复成本50元计算,1万亩草原节省生态修复投入10万元。(信息源:央视网) 

  ()中国农业大学联合河北省科学院于8月15日推出全国首台AI金银花采摘机器人。机器人实现了三大技术创新突破:一是精准识别的“火眼金睛”,能够精准识别金银花嫩芽、成熟花蕾和盛开花朵,准确定位金银花成熟花蕾,识别准确率超90%;二是采收一体的“灵巧手指”,研发可旋转-夹持-气吸一体化末端执行器,以柔性橡胶包裹和旋转调节模拟人手采摘,破损率低至6%,集成夹爪与气吸软管实现无损快速输送,单机械臂采摘速度达3秒/朵;三是智能规划的“超强大脑”,开发基于改进蚁群算法的n形采摘路径规划算法,结合金银花球形生长特点优化机械臂路径,避免碰撞,使采摘路径和时间缩短20-35%。目前设备可替代2-3个劳动力作业,下一步将改进多头采摘,力争采摘效率超过10个劳动力(信息源:中国农业大学新闻网) 

  (十)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于8月16日发布国家智慧畜牧业数据共享服务HERD(Holistic Explainable Referential Data hub)平台。该平台是我国首个面向智慧畜牧业、提供高质量全公开数据管理与共享服务的国家级数据平台。平台整合涵盖养殖环境、动物个体信息、生产性能、健康指标、行为监测等多维度数据,支持多物种、多场景接入,实现了从数据标注开始的高质量数据治理工程,建立了统一的数据标准和元数据管理体系,以及严格的数据审核和共享机制。目前,HERD平台已收录大量高质量数据集,覆盖多种主要畜禽物种与典型养殖场景,支持在线数据查询、可视化展示、数据分享与征集等功能,将为科技创新、养殖管理、政策制定与监管、装备与产品研发等提供全方位的数据支撑。(信息源:中国农业科学院) 

  (十一)觉物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于8月29日发布果园机器人“骥鹿”G3000。该设备核心优势在于实现了果园喷洒、施肥、自动剪枝、覆土清园等关键环节的机械化,搭载8个双目深度相机组成的智能识别系统,能精准识别果实与特定病虫害叶片实现靶向施药;其果园精准喷洒系统能自动调节亩用水量、确保药液均匀覆盖;具备高度灵活性与适应性,轮距宽度可调,喷杆高度、宽度可调、可折叠,广泛适用于不同树形与高度的果园环境;支持360°全向移动,可实现横移、倒退与换行,操作高效便捷。(信息源:搜狐) 

  二、国外技术前沿 

  (一)荷兰科伯特(Koppert)公司于7月7日正式发布两款自主研发的生物杀菌/线虫产品。其一为Trichodermil,采用“哈茨木霉ESALQ1306菌株”,可覆盖所有出现靶标有害生物的作物,尤其能有效抵御土壤病原体侵害,针对根腐病、大豆茎腐病、根腐线虫、菠萝腐烂病等常见病害均有显著防控效果。另一为生物杀线虫剂Chevelle,采用“解淀粉芽孢杆菌UMAF6614菌株”,兼具诱抗与促生功能,能增强作物抗逆性、稳促生长,适用于防治南方根结线虫等高发线虫,适配柑橘、咖啡等作物及拉美园艺种植需求。(信息源:世界农化网) 

    (二)美国Planet Labs PBC公司于7月8日宣布与国际农业科技企业Farmdar签署全新合作协议。根据协议,Farmdar将获得PlanetScope数据深度档案的使用权限,涵盖Planet底图资源,为其作物监测平台提供核心数据支持。自2022年起,Farmdar就已依托Planet的卫星图像,大规模研发高精度作物监测方案,此次权限升级后,Farmdar将能为各类客户创造更深度的价值。Planet独有的、近乎每日更新的PlanetScope数据将为Farmdar的人工智能模型提供优质基础数据,助力Farmdar为全球客户提供精准信息和运营决策。(信息源:美国商业资讯) 

  (三)国际水生生物资源管理中心(WorldFish)的人工智能工具SmartCatch于7月15日荣获地球人工智能奖。SmartCatch利用人工智能算法检测鱼种、大小和重量,在缺乏可靠互联网的地区也能更快、更准确地收集数据,帮助小规模渔业的渔民通过手机照片识别和记录他们的渔获量。(信息源:WorldFish官网) 

  (四)挪威Kilter Systems公司于7月推出AX-1精准除草机器人。该设备依托AI识别技术,通过摄像模组精准识别杂草;借助单滴式喷射技术与集成微滴发生器,结合覆盖25厘米、含42个独立控制喷嘴的模块,将药液以6×6毫米网格精准投放到杂草叶片,实现对单株杂草的精准打击,避免药液漂移与误伤作物。与传统除草方式对比,该设备节省95%除草剂用量,使部分作物产量提升35%,胡萝卜、洋葱等高密度蔬菜种植场中应用短期即可回收投资。目前,该设备已在挪威、瑞典等四国15家蔬菜农场运行超两年,可用壬酸等制剂对小型杂草进行生物性烧蚀。(信息源:FutureFarming网站)

  (五)比利时Roxell公司于7月推出升级版批量饲喂系统iQon Multifast。该系统将原有Multifast称重/混料设备与智能iQon控制平台深度融合,可精准称量并混合多达20种原料,支持按重量或时间定量、自由设定混合时间与方向。其核心优势在于可分阶段进料,通过智能分阶段饲喂实现平滑换料,支持多达50条饲喂曲线及定量/自由采食模式,提升适口性、降低浪费与成本投入。(信息源:Roxell公司官网)

  (六)瑞典DeLaval公司于8月7日推出新一代挤奶计量器Milk Meter MM100。该设备采用FreeFlow™技术,通过增大通道和提高真空稳定性,实现更快的挤奶速度与更高的产量,同时精准监测挤奶时间、流量及电导率等关键指标,为牧场提供herd health(牛群健康)与生产管理的实时数据支持,助力提升整体运营效率。目前该产品已在美国和加拿大市场上市。(信息源:DeLaval官方网站) 

  三、国外政策 

  (一)欧盟委员会于7月16日发布2028年到2034年农业政策提案,明确至少3000亿欧元专项资金用于农民收入支持,确保对欧盟农民的支持力度与当前水平保持一致。相关补贴由欧盟全额承担,重点向年轻农民、小农场等群体倾斜;同时削减对大型农场的补贴,将其补贴上限设定为10万欧元,以实现补贴的公平分配。此外,提案对农产品市场相关条例进行调整,内容涵盖推动健康饮食、发展蛋白质作物等方面,助力农业部门更好地适应发展变化。(信息源:欧盟官网) 

  (二)塔吉克斯坦共和国政府于7月18日正式通过了《2025-2029年农业数字化规划》,将投入1128万美元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规划在联合国粮农组织技术支持下制定,旨在利用数字技术推动农业食品部门转型,提高农业生产力,改善粮食安全,加强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该规划总预算1.206亿索莫尼(约合1128万美元),其中66.6万索莫尼(约合6.2万美元)来自国家预算,1.1168亿索莫尼(约合1044万美元)来自发展伙伴,830万索莫尼(约合78万美元)来自私企,资金将用于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线上服务和提高人员素质。(信息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三)哈萨克斯坦数字发展、创新和航空航天工业部于7月宣布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精准畜牧业(PLF)技术并加速兽医服务数字化。计划采用自动喂养、AI疾病预测、无人机牧场管理等技术,预计使生产效率提升10-25%,运营成本降低15%。同时,通过远程兽医服务、移动诊所及数字监管平台,增强生物安全性与出口合规性,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信息源:哈萨克国际通讯社) 

  (四)美国农业部动植物卫生检验局(APHIS)于8月21日宣布未来5年内为母猪和展览猪养殖者提供免费RFID耳标。计划于2025年秋季启动,合同金额达2000万美元,订购后由默克动物保健公司(Merck Animal Health)直接配生产者和州动物卫生官员此计划借鉴了养牛产业“免费RFID耳标计划”的成功经验,旨在提升全国生猪疾病溯源的速度与准确性,缩短疫情响应时间、减少经济损失,增强美国产猪肉在国内外市场的安全性与竞争力。(信息源:美国农业部)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