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出台《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把数字福建建设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着力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发展,持续放大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平台效应,深化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打造数字中国样板区和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近年来,福建省数字经济蓬勃发展,2021年全省数字经济规模突破2.3万亿元,占全省GDP比重47%,在技术、人才、市场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福建省将数字农业农村作为“数字福建”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数字农业发展七条措施》《福建省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20—2025年)》等文件,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落地见效。
一是打造“一朵云”。实施福建“农业云131”信息工程,即构建1个农业大数据资源中心,完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等3大应用体系,打造1个全省三农信息综合服务平台,逐步拓宽了“数字农田”“数字农机”“数字植保”“一键报贫”等应用。目前,平台已建设完成16个业务系统和1个指挥中心,汇聚相关子项215项、数据1.2亿条,涵盖资源环境、种植业、畜牧业等7大类,实现了单点登录、多点会商、数据共享、互联互通等多项功能。同时,指导安溪县、平和县开发安溪铁观音、平和蜜柚等单品种大数据平台。
二是创建“一批园”。围绕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3212”工程建设,按照“生产智能化、管理可视化、营销网络化、产品可追溯”的要求,聚焦茶叶、食用菌、水果、蔬菜、畜禽等优势特色产业,每年建设一批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现代农业智慧园),推动全省各地信息化技术与传统农业深度融合。截至目前,已建设4个国家级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50个省级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现代农业智慧园)、700个农业物联网应用基地,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5亿元,撬动社会资本超过10亿元,辐射带动全省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800多家。同时,加快推进落实“茶产业、茶科技、茶文化”发展,重点支持建设数字茶园12个,探索总结出数字茶园“碳达峰、碳中和”应用模式。
三是建设“两工程”。整省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围绕公益、便民、电商、培训体验等“四类”服务,全面开展益农信息社建设。目前,各级财政资金已投入1.29亿元,建设益农信息社1.3万个,县级运营中心74个,累计培训信息员4万人次,建成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省级平台,建立完善“村有站点、县有运营、省有平台”的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遴选14家省内互联网企业参与建设,并将工程建设情况纳入乡村振兴实绩考核指标和绩效考评体系,指导各涉农县加快建设农产品网络销售供应链体系、运营服务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力争全省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年均增长10%以上。同时,制定《福建省“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评价体系(试行)》,以考核为指挥棒,指导各涉农县开展建设,加快推动工程实施。
四是树立“示范点”。加快推进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县建设,指导寿宁县、武夷山市、大田县、上杭县等开展创建,构建面向农业农村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立涉农信息普惠服务机制,推动乡村管理服务数字化,实现乡村信息发布、民情收集、议事协商、公共服务等村级事务网上运行。吸引省内银行、电信企业和互联网头部企业等社会资本参与建设,累计投入3.1亿元开展数字乡村试点创建,探索总结出了“数字党建”“数字村务”“数字文旅”“数字综治”“数字养老”“数字田园”“数字果园”“数字茶园”等新模式新业态。
五是培育“一批人”。持续开展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活动,结合益农信息社信息员、返乡下乡创业创新人员、大学生村官、新型职业农民等培训,加大互联网、农业物联网、电子商务、实用APP小程序、12316信息服务、“慧农信”应用等公益培训力度。目前,累已计培训农村网络应用技术人员300万人次、农村电商带头人超3万人次。
(福建省农业农村厅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