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全国农业市场信息工作会议 > 经验交流

因地制宜 创新思路 切实提高农业市场与信息服务水平

日期: 2011-12-23 15:50 作者: 来源:青岛市农业委员会 【字体: 打印本页

  近年来,青岛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市场与信息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农业部及市委市政府有关部署,创新工作思路,突出工作重点,狠抓措施落实,农产品市场开拓工作、市场建设工作及农业信息服务工作都取得了明显的工作成效。

  一、农产品市场营销促销工作

  我们始终把农产品促销工作作为发展农业农村经济、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来抓,精心扶持和培育青岛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知名展会,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种国内外重要展会,扩大了我市农产品的影响力,促进了国内外贸易与交流。主要经验与做法是:

  (一)完善山东国际农产品展示交易中心,构建展示交易平台建设山东国际农产品展示交易中心是山东省委、省政府加大对“三农”扶持力度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青岛市委、市政府重点办好的实事之一。青岛市政府投资3000万元扶持交易中心建设。现交易中心总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内设了展示交易大厅、信息和电子商务中心、新闻发布中心、安全监控中心、采购商办公区及仓贮等设施,已发展成为我市农业展会活动的首选举办场馆,青岛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已在此连续举办了6届,均取得了圆满成功。

  (二)立足青岛,面向全国,全力打造青岛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培育农业展会品牌依托山东半岛产业优势,通过发挥青岛城市品牌效应和区位优势,做大做强青岛农交会品牌。青岛农交会自2005年开始,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六届,共有来自国内外的3800余家企业、5000余家采购商参加了展会,达成合作意向5600余个,国内贸易成交额28亿元,国际贸易成交额60亿美元,合同交易额146亿元,参会人数达230万人次,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中,2010青岛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更是喜获丰收:共有参展企业728家企业(821个展位)、境内外采购团组187个,实际成交额5.6亿元,合同交易额20.5亿元,客流量达22.3万人次。青岛农交会已成为山东省农产品企业的重要宣传推介窗口,成为山东半岛农业会展的新名片。青岛国际农产品交易会被评为中国农业会展分类认定工作委员会推荐优秀农业展览项目。

  (三)突出地方特色,积极培育本土农业节庆会展活动一是突出行业优势,举办各种节会活动。5月份,我们举办了2010中国青岛赛茶会,评选出了青岛市十大名茶。增强了茶叶文化交流,提高了青岛茶叶知名度;5月末6月初,在崂山区和城阳区举办了樱桃节,既增加了果农收入,又促进了观光农业发展;12月中旬,我们举办了马家沟芹菜文化节,通过实施农超对接,与沃尔玛签订了购销合同,拓宽了市场销路;二是突出区域特色,在每个区、市各培育了1到2个农业节庆活动。在城阳区举办樱桃节,红岛蛤蜊节;在平度市举办大泽山葡萄节和马家沟芹菜文化节;在崂山区举办茶文化节和樱桃节;在胶南市举办蓝莓节;在胶州市举办胶州大白菜节。三是突出板块优势,举办展览展会活动。在青岛农交会期间,设立了合作社展区、“一村一品”展区、茶叶展区、种子展区和名特优农产品展区,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四是突出品牌优势,举办名优农产品评选活动。2010年5月份,青岛市政府启动了青岛市名特优农产品品牌创建评选活动,最终评选出了青岛市十大名特优农产品和30个青岛市名特优农产品品牌。

  (四)多方组织企业参加国内重要展会,全面开拓国内市场。我们先后组织了胶州大白菜协会、晓阳工贸等100余家企业参加了10余个展会。其中,2010年山东名优农产品深圳展示订货会期间,青岛共有30家企业参展,贸易成交额1200万元,签订合同80个,合同交易额1.3亿元;第八届中国国际农交会期间,青岛共有5家企业参展,马家沟芹菜被组委会评为金奖。

  二、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工作

  在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上,我们突出工作重点,大力实施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规范化建设,农产品市场体系日趋完善。目前,全市共有规范的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12处,年交易量达到1520万吨,交易额320亿元。在工作措施上,重点抓了以下五方面工作。一抓政策引导。出台了《关于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规范化建设的意见》,制定了《农产品批发市场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规范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建设重点和工作措施。二抓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自筹的原则,增加投入,加大了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2010年,各市场共完成投资2000万元,完成土方工程8万方、平整地面2万平方米、硬化地面1.8平方米,新建交易大棚1.2平方米,冷风库5000平方米,改善了市场交易环境,促进了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升级。三抓农产品质量检测能力建设。一是按照“四有”要求健全了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各市场均建立或委托建立了质量检测室,加大了检测力度;二是建立了农产品例行监测制度,加强了入市交易农产品质量监控,实现不合格农产品质量追溯达到100%;三是派驻监测人员,建立了驻点监测工作监督机制。目前,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全部纳入质量监管范围。四抓市场信息服务能力建设。建立了农产品市场价格行情信息发布制度,在全市12处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建立了信息采集点,每天采集农产品品种达120余个,对农产品价格等信息进行了定量定性分析预测,实现了日报、周报、月报和年报,并在青岛日报、青岛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定时作权威发布。五抓市场制度建设。各市场均建立了《市场准入管理制度》、《市场日常工作制度》、《入市产品查验、抽检等级制度》、《交易台帐、结算管理制度》、《经销商管理制度》、《不合格农产品退出制度》和《不合格农产品报告制度》。

  三、农业信息服务工作

  重点抓了一线、一网、一站、一信“四个一”建设。

  (一)建设开通了“12316情系三农服务热线”。

  青岛市“12316情系三农服务热线”是青岛市农业委员会、青岛联通公司共同打造的一个服务“三农”、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综合性信息服务平台。该热线于2008年6月16日正式建成并开通运行。截止目前,共发展农村会员用户20多万户,平均每天接听农民热线电话80多个,帮助农民解决了许多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电话回访,热线电话回复率、服务满意率均达到了100%,农民对热线反响热烈,称政府为他们办了一件大实事、大好事。

  在热线的建设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几方面措施:

  一是组建了100名由市农委有关处室站和畜牧、农机、青岛农业大学、青岛农业科学研究院、五市三区农业部门中、高级以上农业专家组成的青岛市“12316情系三农服务热线”专家咨询团,组建了80名区、市12316农业技术服务队伍,根据农民需要提供现场诊断服务。

  二是建立了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青岛市“12316情系三农服务热线”专家咨询团负责为农民提供准确、权威的电话咨询服务。在工作日内,市“12316情系三农服务热线”专家咨询团每天安排5名专家坐堂,其他专家通过手机与12316呼叫中心相联,随时解答农民群众的咨询。

  各区、市农业部门组建了“12316农业技术服务队”,每天安排一名专家坐堂,接听并解答12316热线平台转来的农民咨询电话。同时,还为农民提供快捷的现场诊断服务。对一些需要现场研判解决的技术及其他问题,市专家咨询团安排相关区、市12316农技服务人员开展现场诊断服务。

  三是建立了专家动态聘任制度、首问承诺负责制度、信息共享制度、信息综合和会诊制度和考核奖励制度等多个工作制度,有效地保障了热线的高效运行。

  四是加强了对热线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市农委成立了“12316情系三农服务热线”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协调“12316情系三农服务热线”工作,领导小组下设联络组、监督考核组、政策服务组、技术服务组、农资打假及投诉组、系统保障组6个协调部门。各区、市也成立了相应的热线领导小组,确定了一名分管领导,并安排专门科室和人员负责各项工作的贯彻落实。

  五是加强了对热线服务人员的培训。市农业委员会和各区、市农业部门通过多种方式对12316专家和农业技术服务人员进行培训,有效地提高了专家和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

  六是加强了对热线的宣传推介。广泛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宣传推介“12316情系三农服务热线”,确保“12316情系三农服务热线”进村入户、家喻户晓。

  (二)在青岛人民广播电台开通了“农业专家在线”栏目。

  为打造“12316情系三农服务热线”服务品牌,让更多的农民了解、掌握并使用12316热线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们联合青岛人民广播电台开通了“农业专家在线”栏目,每周一期,每期组织两名12316热线专家到电台坐堂解答农民提出的问题。截至目前共组织“农业专家在线”70余期,通过该栏目的开办,既宣传了农业科技知识,又帮助农民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进一步扩大了12316热线的影响力,受到了农民的广泛关注。

  (三)开通了12316远程视频诊断与照片诊断系统。

  我们在全市筛选了80处规范的农资销售点作为12316远程视频诊断与照片诊断点。在每个诊断点,配备了视频摄像头、宽带网络、数码照相机与计算机等设备。工作日内,农民可与农业专家进行视频交流,由农业专家对农作物的病虫害问题进行远程视频诊断。非工作日,信息员会用数码相机照下病虫害农作物照片,并上传到12316照片诊断系统,由农业专家根据信息员录入的数码照片进行诊断。这样不仅能够及时地解决农民提出的问题,还有效地解决了视频传输图像像素较低无法诊断的问题。

  (四)切实加强基层信息服务站建设。

  我们在全市涉农区市建设了8处农村信息化体验中心,每处配备了36台计算机;在乡、镇(街道办事处)建设了124处新农村信息服务站,每处配备了6台计算机,还建设了202处农村信息服务点。依托信息服务站,为农民提供了多形式的信息服务,农民既可免费上网查询信息,又可与农业专家进行网上交流。同时,还定期组织农民参加各种农业技术和计算机知识培训,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培训了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以上是我们在推进农业市场与信息方面所做的一点探索,相对各省市的经验我们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开拓创新、不断探索,推动农业市场与信息工作更快、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