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关注民生 改善民生 贯彻十七大精神的出发和落脚点

日期: 2007-10-25 15:35 作者: 来源:陕西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大将民生问题单列成章,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成为会内会外、党内党外干部群众尤其是普通百姓共同关心的一个热门话题。

  “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这些老百姓最为关心的子女上学、就业、医疗等实际问题,均在十七大报告中得到体现。

  连日来,在北京出席十七大的陕西省代表围绕民生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陕西的干部群众通过阅读报纸、收看电视、收听广播等方式,也将目光聚集到神圣庄严的北京人民大会堂,对十七大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所有话题密切关注。

  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些精辟的语言和深刻的认识,反映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心声。

  铜川市作为陕西省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工业基地,计划经济时代曾有过辉煌,但以挖煤卖资源、采石头烧水泥为主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也带来了经济结构单一、环境污染严重、地质灾害频发、下岗失业人员众多等深层次矛盾。

  铜川市委书记吴前进代表充满深情地说,十七大报告关于民生问题的论述太好了,我们要按照十七大精神,坚持以人为本,高度关注民生,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切实解决好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铜川已经先后搬迁了市区多家污染企业和煤台,关闭拆除了14条水泥立窑生产线,在市区之外建成了一批符合国家环保政策的大型水泥项目,初步实现了污染治理和产业发展的双赢。同时,对铜川较大的棚户区全部实施改造,建设了100万平方米的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已有7300户、2.7万名群众喜迁新居。全市每年还新增就业岗位万个以上。

  教育,涉及到千家万户,能不能上学、能不能上得起学、上学毕业后能不能找到工作,这些问题群众尤为关注。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坚持教育公益性质,规范教育收费,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十七大报告将教育放在改善民生问题的首要位置,商洛市商州区城关小学校长刘清荣代表对此深有感触。她说,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近年来贫困落后的商洛市教育事业得到蓬勃发展,全市7个县区已经有了5所省级重点高中、12所市级示范初中、6所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基本解决了商洛山区孩子们的就近入学、就近接受职业技术培训的难题,这让包括她在内的商洛所有基层教育工作者倍感欣慰。

  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刘清荣说,虽然商洛的教育事业得到快速发展,但是农村教师水平和素质的提高却相对滞后,有些地方严重缺乏高素质的教师人才。她希望有关部门继续加大支持商洛基层基础教育的力度,按照十七大精神,加大财政投入,扶持贫困地区的教育。

  陕西省作为科教大省,对教育事业历来十分重视。据了解,2006年,全省各级财政用于农村教育的资金66亿元,比上年增长29%,提前一年在西北地区率先实现“两基”达标,全面落实了“两免一补”政策,共为513万学生免除杂费,为158万贫困生免费提供教科书,为55.5万贫困寄宿生补助生活费。

  省发改委主任李晓东代表说,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陕西应当更加重视教育事业,继续加大教育投入,保证经费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将贫困落后地区的基础教育作为优先发展目标,提高贫困县农村中小学人均杂费补助标准,并切实保证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学生就学享受同等待遇。

  让贫困学生有学上,使贫困家庭有希望。据了解,省上今年特别设立了“技能扶贫助学”专项资金,省财政安排专款8000万元资助8万名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同时,实施的“人人技能工程”,将逐步使初、高中毕业未升学的学生都能受到职业培训。

  让每个人都分享到改革开放的成果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自1978年改革开放近30年来,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我们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了,财政收入大幅度提高了,现在到了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时候了。近年来,陕西省的吴起、志丹、宝塔、靖边和神木等能源主要产区,都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业和贫困农民以及城镇贫困居民的扶持力度,初步形成了城乡统筹兼顾、工农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吴起县石油产业崛起后,巨大的财政收入不仅为该县的跨越发展提供了跳越的基石,而且为全县的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提供了充足的资金。2003年以来,该县已经累计财政投入5亿多元发展教育事业,投入上亿元用于城乡医疗卫生事业,有效地解决了群众上学难、看病贵的难题,投入5亿多元改善了农村水、电、路、田、沼气等白于山区贫困偏远村落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实现了县乡道路柏油化,乡村道路沙石化和户户通电、人均两亩基本农田的目标。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

  就业是老百姓生存的保障,是吃饭穿衣、看病养老的依托。因此,解决城乡群众就业问题一直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项主要任务。

  安康尽管地处偏远,工业企业落后,但仍然存在大量的下岗失业人员。安康市委书记黄玮代表说,市委、市政府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从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两个方面入手扩大就业,安康今年在全省率先消除了“零就业”家庭,其中的31户“零就业”家庭还通过享受小额担保贷款扶持政策实现了自主创业。她说,对于一个“零就业”家庭来讲,只要有一个人就业,整个家庭的经济状况、生活状况乃至精神面貌都可以得到很大改善,这个家庭就有了希望和生机。今后,安康将按照十七大精神,对新出现的“零就业”家庭做到“出现一户、帮扶一户、解决一户、稳定一户”,对已就业的“零就业”家庭定期回访,确保扶持效果。

  据了解,截至2006年底,陕西省城镇新增就业26.5万人,全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较大增长。在全面帮助、增加就业的同时,重点解决了“零就业家庭”问题。目前,全省累计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3.59万户,帮助6.85万名“零就业”家庭成员实现再就业。

  弱势群体是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重点对象,妇女中的弱势群体更应得到特别关怀。

  省妇联主席、党组书记刘丽鸽代表说,十七大报告第八部分专门阐述了关注民生的问题,作为全省广大妇女的代言人,我们妇联组织关注民生,就是要关注全省妇女姐妹,尤其是贫困地区妇女的生存现状,既要维护她们的合法权益,又要关注她们的健康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妇联工作就是要按照十七大精神,加大关注弱势妇女群体的力度,协调和动员有关方面全力解决她们的眼下困难,帮助她们化解危机、渡过难关。

  刘丽鸽在讨论中说,随着农村青壮劳力进城务工人数的不断增加,现在全省大多数地区的农村劳动力有60%-70%是妇女,她们既要赡养老人,又要养育孩子,还要辛苦劳作,她们已经成为家里的“顶梁柱”。如何帮助她们掌握一技之长、提高家庭收入成为当前妇联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各级妇联组织通过开办实用技术培训班,每年帮助4-5万人掌握一两门实用技术,帮助她们走上自主创业、自我致富的道路。这些年,妇联组织还通过各种渠道帮助贫困山区建成1.2万眼“母亲水窖”,通过“春蕾工程”帮助了3万多名失学女童重返校园,组织了100多辆“母亲健康快车”走进贫困地区诊治农村妇女的疾病。今后,按照十七大精神的新要求,全省妇联工作要开阔视野,拓宽关注面,重点关注农村老龄妇女、空巢家庭、单身贫困妇女和体弱多病妇女的问题,确保每一位妇女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丰硕成果。

  关注民生,共青团组织大有作为。团省委书记、党组书记卫华代表说,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专门提到要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这是在新的形势下,为共青团创造性的工作搭建了展示风采的平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团省委正在考虑完善省上及各地的青年志愿者组织,让优秀青年中的共青团员自愿加入到义务服务的大军中来,照顾老人孩子、帮助残疾群体,用最低廉的成本从事最高尚的事业,让深受贫困和疾病折磨的弱势群体感受到党的温暖和社会的关爱,同时感召更多的青年加入到这项高尚的公益事业中来。

  顺应全省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讲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指出,我们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

  能够过上更好的日子,这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和政府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陕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省份,农业人口有2800万,占到全省总人口数的76%,其中贫困农村人口有800多万,全省扶贫攻坚的任务相当艰巨。

  今年8月,省委书记赵乐际深入延安和榆林调研扶贫工作时说,要从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重要性和急迫性,密切关注民生,努力改善民生,以更大的决心,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提高扶贫开发水平,采取相对集中和分散安置相结合的方式,加快移民搬迁步伐。同时,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加强培训与促进转移相结合,输出地区与输入地区相结合,密切与大城市、大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关系,就地就近转移劳动力。各地还要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促进农村劳动力更多更快地转移,确保党和政府的温暖惠及贫困群众。

  一段时间以来,教育农民、培训农民、转移农民、富裕农民,成为全省农村工作的重点。只有对贫困农民加大了教育培训,提高了他们谋生就业的技能,才能适度转移农民,使他们不再返贫,达到“富裕农民”的目标。

  杨凌示范区党工委书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张光强代表说,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做好农村工作中的“牛鼻子”,也是民生问题在农村工作中的重要体现。富裕农民的前提就是减少农民,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这些举措的实施将加快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步伐,使党和国家的惠民、惠农政策切实得到贯彻落实。

  作为全省农业大市,渭南拥有农业人口430多万,占总人口的80%以上,是全省农业人口最为集中的区域,渭南市实现“教育、培训、转移、富裕农民”的目标任重道远。渭南市委书记刘新文代表说,增加收入是城乡居民的共同要求,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也是富裕农民,必须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致富来思考新农村建设,来制定政策和举措。渭南市要按照十七大精神的总体要求,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下大力气把渭南的农业优势转化为现代农业、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的优势,以提高效率增加收入。同时,渭南还要千方百计做好培训农民、转移农民、减少农民的工作,力争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形成渭南“百万农民工闯天下”的壮观大潮。

  改善民生是检验执政能力的一个标尺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群众路线,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党的事业就是人民的事业,各级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无论是普通党员,还是领导干部,都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将干部能否实实在在地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作为检验干部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尺。

  榆林市委书记周一波代表说,学习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高度关注民生,切实解决好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精神状态,在为群众办实事中锻炼和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

  乡镇一级的机关干部,与群众打交道最多,和群众最亲近,给群众办实事最直接,许多时候,他们是党和国家各项惠民政策的具体实施者。

  西安市莲湖区学习巷社区党支部书记白秀兰对此无限感慨。她所在的社区是西安回族群众的聚居区,回民历来就有做生意的传统,但是过去由于社区街道狭窄、市政设施陈旧、居住环境很差,经常是出门“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更不用说开店做生意了。后来,在她的积极争取下,修好了路,改造了水道,为居民在家门口的经营活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现在社区各类饭店、特色经营红红火火。

  白秀兰说,当干部就是要为本辖区的老百姓多办好事,事情办好了,好事办多了,才能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和爱戴,如果只为自己考虑,或者很少为群众考虑,这样的干部不仅自己问心有愧,而且也不会得到群众的欢迎。对基层的党员干部来说,学习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就是要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突破口。学习巷街办今后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想方设法鼓励和支持社区群众大胆创业,尽最大努力为创业者提供创业的基础条件,另外加强就业观念的教育和培训,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使更多社区劳动者成为创业者。

  改善民生是强省富民的根本内容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这些涉及民生根本问题的论述,在陕西代表团中引起强烈共鸣,也在全省干部群众中引起高度关注,尤其是贫困群众对于“收入能不能增加、能不能看得起病、能不能住得起房子”等问题,在十七大报告中找到了答案,对自己和家庭的未来充满信心。

  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2006年度,陕西的GDP总值为4384亿元,人均GDP为11762元,排在全国第20位,是上海市的15.6%,比全国人均GDP低4169元。陕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268元,比全国人均收入11759元低2491元,其中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260元,比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低1327元。

  省发改委主任李晓东代表说,近年来,陕西省继续加大公共资源向农村、困难群众、社会事业、落后地区的倾斜力度,着力做好“扩大就业、农村低保、贫困学生助学和技能扶贫工程、城市廉租房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等关系民生的实事。他说,贯彻十七大精神,就是要加快推进省政府确定的民生“八大工程”和“十大项目”,努力在解决民生问题上取得新进展。

  宝鸡市委书记姚引良代表说,宝鸡市将按照十七大精神,进一步完善民生问题的有关政策,继续拓展新的民生领域,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逐步扩大覆盖面,提高标准,使老百姓从中得到更多实惠。宝鸡市有贫困人口40多万,两年来在社会保障方面就出台了10多项有关政策,其中包含了国家政策尚未涉及到的领域和问题。姚引良说,宝鸡计划以凤县率先实施扶贫工程为开端、以西山地区的最后脱贫为标志,在“十一五”末基本消灭贫困人口。宝鸡市已成为社会保障的全国试点,大大提高了城乡大病统筹的报销额度,一次可以报销3万元,一年可以报销5万元,这笔钱解决了困难家庭的很大问题。

  西部强省,是今年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全省经济要保持较快增长速度,运行质量效益显著提高,综合实力位居西部前列,城乡发展更趋协调,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位居西部前列。

  建设西部强省,是强省富民的浩大工程,其核心内容是改善民生,富裕人民。

  省委书记赵乐际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提出,建设西部强省目标,是结合陕西实际,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时代的要求和全省人民的期盼。建设西部强省,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改善民生。要加大投入力度,切实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不断完善社会管理,努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真正做到人人共建、人人共享,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省人民。

  风正好加力,帆高好远行。连日来,在十七大胜利召开的浓郁喜庆气氛中,出席大会的陕西省代表更加坚定了战胜困难、迎接挑战、团结奋进、赢取胜利的信心,全省干部群众为十七大所确定的发展鸿图欢欣鼓舞。人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全省人民的锐意进取和埋头苦干,一定会共同创造出陕西更加繁荣、更加美好、更加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