锲而不舍追世纪之梦 默默奉献做时代先锋——记中共十七大代表、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刘玉梅同志先进事迹
编者按:集中了7000多万党员的意愿,寄托着13亿多中国人民的厚望,2200多名代表即将出席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召开的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党的十七大代表具有先进性和广泛的代表性,其中在各行各业、各条战线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模范人物占有相当比例。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刘玉梅同志是我部党的十七大代表之一,她既有出色的工作表现、较强的议事能力,又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是我部广大党员中的优秀分子。现将她的先进事迹予以登载,供宣传学习。
她瘦削的身体、被田间毒辣辣的太阳刻画出的黧黑的外表,看上去是那么的朴实无华,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她所拥有的一系列耀眼的光环,“全国三八红旗手”、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农业部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农业部巾帼建功标兵、首届“新世纪巾帼发明家”,作为主要完成人先后获科研成果奖励10多项,发表论文90多篇,编写专著11部,她就是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甘蓝、青花菜育种专家,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十字花科研究室主任,甘蓝、青花菜育种课题组副组长,所党委委员,第一党支部书记刘玉梅。
执着奋斗锲而不舍25年结累累硕果
1955年,刘玉梅出生在湖北省鄂州市长港农场一个普通农家,小时候放过牛、吃过野菜,高中毕业后回乡当过知青、“铁姑娘”队长和代课教师。1978年,高考制度恢复第一年,刘玉梅经过刻苦努力,考进了华中农业大学园艺系蔬菜专业。1982年大学毕业后,刘玉梅分配到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从事甘蓝和青花菜遗传育种工作。二十多年来,她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一直奋斗在蔬菜遗传育种研究的第一线。
为了改变我国甘蓝和青花菜育种的落后面貌,以中国工程院方智远院士为代表的老一代科学家,自80年代初开始,就致力于甘蓝和青花菜育种的科技攻关,刘玉梅有幸成为这支科技攻关队伍的一员,并与甘蓝和青花菜育种结下了不解之缘,逐步成为甘蓝和青花菜育种的科技骨干,先后参加或主持国家、省部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要科研项目20余项。她参加了方智远院士主持的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农业部重点科研课题“甘蓝、青花菜抗病、丰产、优质新品种的选育”工作,并作为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甘蓝专题和农业部重点科研项目青花菜专题的主持人,同全国各子专题的科研人员一起,团结协作,5年间育成优良的抗病、优质、抗虫、抗热和雄性不育等新的甘蓝育种材料22个,提出了甘蓝抗热、耐先期抽薹的鉴定方法和标准、青花菜耐贮性鉴定方法和标准,超额完成了攻关任务,为提高我国甘蓝育种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刘玉梅深感仅凭原有的知识难以适应现代科研工作的需要。她边工作边学习,克服年龄大、任务重等困难,先后完成了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在她48岁时获得了农学博士学位。当有人问她“既要完成繁重的科研任务,还要完成学业,那么累,值得吗?”,刘玉梅说:“选择农业科学研究是我的志向,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不断丰富人们的菜篮子,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社会创效益,是我奋斗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就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再苦再累也要用顽强的毅力,付出比别人多几倍的艰辛去学习和拼搏”。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著名蔬菜育种专家方智远院士的带领下,她与课题组成员一起努力奋斗,培育出的“甘蓝自交不亲和系选育及其配制的七个系列新品种”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开创了我国蔬菜生产上大规模应用杂交种的新局面,对提高我国甘蓝育种和生产水平、调节蔬菜均衡供应起到了十分重要作用。选育的早熟春甘蓝新品种“中甘11号”、“中甘8号”和“8398”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九五”以来,刘玉梅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育成的国内首批青花菜新品种“中青1、2、3号”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在国内外首次育成显性雄性不育系并育成了“中甘16”、“中甘17”和“中甘18”三个用雄性不育系配制的甘蓝一代杂种,该方法不仅大大地降低了制种成本,还使一代杂种的纯度达到100%,于2001年获国家发明专利,2002年刘玉梅被授予“新世纪巾帼发明家”荣誉称号。
坚定信念历练党性16载做时代先锋
从参加工作开始,刘玉梅就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她政治坚定、业务突出,1991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她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三农”的实践中学习、贯彻、维护、遵守党章,履行党员义务,努力为党工作,发挥模范作用。
为了完成科研任务,刘玉梅与课题组成员经常加班加点,工作到深夜。她一年至少有大半年的时间呆在试验田里,进行调查记载、测产、授粉等多项田间试验,几乎没有完整的周末和节假日。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实验室、温室、大棚和农田之间穿梭、忙碌。超负荷的工作使得刘玉梅还不到四十岁的时候,一双眼睛就花了。
1997年受国家教委的选派,她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在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从事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她对此格外珍惜,在美国一年多的时间里,不分白天昼夜的辛勤工作,经常为完成一个试验,工作到凌晨两三点,甚至通宵达旦,圆满完成了实验室玉米抗虫分子标记研究任务,同时也完成了国内带去的甘蓝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任务。当时,她在美国的导师刚刚争取了一个很大的研究项目,希望刘玉梅留在美国从事这个项目,刘玉梅谢绝了老板的挽留,毅然按时回国,投入到甘蓝分子生物学用于甘蓝育种的研究之中。
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农业科技支撑,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才能体现创新的价值,才能更好地为农民服务。刘玉梅为甘蓝新品种的推广和成果转化付出了辛勤劳动,发挥了重要作用。她和课题组的同志们经常深入到河北、山东、山西、河南等农村考察、调研,开展蔬菜良种繁育和成果推广工作,每年繁育和推广蔬菜良种10余万斤,为广大农民致富做出了重要贡献。多年来,她参与育成和推广的甘蓝、青花菜新品种有25个,甘蓝新品种已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推广种植,占全国甘蓝种植面积的50%以上,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刘玉梅任劳任怨、无私奉献,被评为农业部直属机关优秀共产党员。
作为中国女科技工作者联谊会理事,她积极参与各级妇委会的组织工作。1999年,她作为北京市先进妇女报告团成员之一,在北京市进行了先进事迹的巡回报告。2000年,受全国妇联选派,作为全国杰出妇女代表团成员之一赴台湾进行交流访问。2001,获农业部“巾帼建功标兵”、中央国家机关“优秀妇女干部”、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开拓创新默默奉献13年筑战斗堡垒
刘玉梅同志自1994年以来,连续13年担任研究所第一党支部书记。在立足本职、默默奉献的同时,团结和带领支部成员积极做好党支部的工作,动员支部党员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发挥党员的表率作用。她重视党员发展工作,积极吸收年轻科研骨干入党,先后发展党员12名,其中有3人担任了研究所领导,2人担任了室主任,2人担任了课题组长。
作为党支部书记,她和支部成员一起,积极组织开展创建标准党支部和学习型党支部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组织生活和主题实践活动,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她带领支部党员,充分利用科技优势,经常到贫困地区开展科技扶贫和科技咨询,传授甘蓝、番茄、甜椒、黄瓜、马铃薯等栽培技术,先后赠送蔬菜良种50多个品种200余份种子,提高了当地的蔬菜产量、增加了农民收入。几年来,该支部还向灾区、贫困地区捐款一万多元,捐物500多件,并资助7名河北省张北地区贫困学生上学。党支部、党员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党员的党性观念、党员意识不断增强,党支部一直保持“标准党支部”的光荣称号,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在蔬菜育种科技创新实践中得到充分发挥,刘玉梅本人2006年被评为农业部直属机关优秀党务工作者。
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刘玉梅同志始终脚踏实地、拼搏创新,是农业科技战线的优秀代表;作为一名党员,她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用实际行动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到品质先进、能力先进、行为先进。凭着对农业科技事业的热爱与执着,凭着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她无怨无悔,不断实现着把青春、汗水献给祖国农业科技事业的人生追求。(中国农业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