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农业示范区 > 经验交流

2012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呼图壁县

日期: 2013-02-05 17:37 作者: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呼图壁县 来源:农业部 【字体: 打印本页

新疆呼图壁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12年建设情况总结报告

  2012年,呼图壁县把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作为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实现农牧民持续增收的有效抓手,立足于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特色产业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区域主导产业链建设为主体,以现代农牧渔业种植、养殖等新技术应用推广为支撑,优化提升示范区现代农业布局结构,通过开展农、林、畜、水产品示范园、示范基地建设,加工、物流产业体系建设,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和农产品市场、农业信息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全面提升示范区农业物质装备能力、产业化、科技化、信息化水平。2012年全县投入建设资金达9.44亿元,农林牧渔主导产业现代化程度进一步提升,成功举办了全国牛业发展大会、呼图壁县国家级苗木交易市场揭牌暨新疆首届苗木花卉博览会、新疆呼图壁首届“西域春杯”钓鱼大赛、荣获自治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天山杯”竞赛先进县、全疆高效节水示范县;玉米、棉花等大宗农作物单产、总产水平创历史新高。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13178元,80%的村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超万元,5个乡镇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实现过万元的目标。现将2012年呼图壁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如下:

  一、呼图壁县现代农业建设的初步成效

  (一)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坚持以园带区的发展思路,立足资源优势及产业布局,按照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方向,采取资金扶持、项目带动、技术承包等措施,在示范园的规模及效益上下功夫。对示范园实行“规划、品种、技术标准、农业投入品使用、综合防治、质量监管”等六统一管理服务,全力打造万亩机采棉示范园、万亩制种玉米示范园、滴灌辣椒示范园、食用菌生产加工示范基地等1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面积达10.5万亩,辐射面积在50万亩。每个示范园的面积均在万亩以上,示范园的种类由单一的种植业向畜牧、渔业扩展,示范园的效益均在五千元以上,个别特色示范园效益在万元以上。

  (二)现代农业加快转型升级。按照“稳粮、减棉、扩苗、兴牧、上设施、增特色”的思路,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做大做强粮食、棉花、番茄、蔬菜、畜产品、特色林果六大基地。加强建设良种繁育体系,2012年呼图壁县已完成良种繁育10万余亩。目前,呼图壁县石梯子洋葱及五工台红薯获得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一是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以优质粮食、棉花、加工番茄、瓜菜、辣椒等特色作物和万亩设施农业七大基地建设为目标,以千元田、万元棚和粮棉高产创建为抓手,突出效益抓调整、出精品。2012年全县农作物总播面积116万亩,其中:粮食作物38万亩,经济作物69万亩,饲草面积9万亩。棉花种植面积45.8万亩,平均单产353公斤/亩(籽棉),总产16.2万吨;加工番茄种植面积5.5万亩,平均单产6.5吨/亩,总产35.75万吨;辣椒4.8万亩,平均单产2.8吨/亩,总产13.44万吨。全县设施农业面积2.78万亩,其中温室0.252万亩、拱棚2.53万亩。加快发展贮藏保鲜业,农产品保鲜仓储总库容达14万吨,果蔬保鲜交易量达20万吨以上。二是畜牧业保持快速发展。二是畜牧业保持快速发展。预计年内牲畜饲养总量达到180万头只,生猪饲养量40.7万头,年末牛存栏9.2万头,荷斯坦奶牛6万头,年内牲畜出栏125万头(只),肉产量9.6万吨,奶产量22万吨,禽蛋产量0.33万吨,先后荣获“全国牛奶生产强县”、“全国奶业加工创业基地”称号。三是林果业发展规模进一步扩大。以打造西北重要的苗木花卉物流集散基地为目标,着力抓好一个“中心”、两个“园区”、一条“绿色长廊”建设。投资4000余万元建成苗木花卉产业发展服务中心,成为辐射带动全县及周边县市苗木花卉产业发展的重要集散地。规划建设的种苗花卉科技园区、五洋万亩苗木基地项目全面实施,苗木花卉产业发展框架全面拉开。全县苗木面积达到6.5万亩以上,年出圃苗木花卉1.6亿株,已成为全疆最大的苗木花卉生产交易集散基地,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国家级苗木交易市场”。借助苗木花卉产业服务中心投入运行,于2012年9月29日- 9月30日举办首届新疆苗木花卉交易博览会。新疆首届苗木花卉博览会成功召开,标志着将成为全疆一流的集苗木花卉新品种展示、苗木信息发布、技术培训、办公、交易、洽谈交流、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从而带动呼图壁县种苗花卉产业的大发展,为呼图壁县农牧民增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起到促进作用。四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2012年呼图壁县新增高效节水面积16万亩,达到80万亩,高效节水覆盖率达69%,水资源使用效益进一步提升,创建为全疆高效节水示范县。不断提升农机综合化水平。农机总动力31.64万千瓦,增长6%,百亩农机总动力27.4千瓦,综合机械化率达84.1%。其中:小麦、玉米机采率达到100%,棉花机采率达到13%,甜菜机采率达到90%。按照农业部《关于征求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现代化进程考核评价办法》进行综合评定,呼图壁县农业现代化程度得分74.92分,农业现代化程度处于基本实现阶段,处于全疆领先水平。

  (三)农业产业化程度明显提高。一是农业产业化进程步伐加快。截止目前,全县共有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2516家,其中:农产品加工企业186家、个体经营户2000户、农民专业合作社323家、协会7家,辐射带动农牧民2万余户,农牧民纯收入的80%以上来自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带动能力显著增强。二是优质产业链不断延伸。依托维维乳业、西域春乳业,形成了日处理鲜奶750吨的生产能力。依托丰富的畜产品资源,积极开展肉产品精深加工,已形成年屠宰分割牛2.1万头、羊7万只的生产规模。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年加工番茄30万吨、年加工小麦6万吨、年加工油脂10万吨、年加工酿酒葡萄3万吨、年加工5000吨啤酒花颗粒的生产能力。三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品牌建设成效显著。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认定分别达到57.8万亩、11.08万亩、0.9万亩,产品分别达14个、10个、22个,地理标志产品2个(石梯子洋葱、五工台红薯),确保了农民用上“放心种、放心药、放心肥”和城镇居民吃上“放心农产品”。农产品加工企业创建品牌共16件(个),其中:中国驰名商标1件、中国名牌1个、新疆著名商标4件、新疆名牌5个、新疆农业名牌3个,地理标志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商标8个。

  (四)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得到有效转变。一是创新推广生产资料合作联营种植模式广泛推广。政府积极引导农民实施以土地、资金、生产资料等入股、合作社统一经营和社员年底分红的新型生产资料合作联营种植方式。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种植模式,通过采取统一贷款、统一购置农资、统一品种、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等生产经营方式,形成了合作社上连市场下连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现代化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要求。2012年全县生产资料合作联营种植模式种植面积达到53.48万亩。二是推广了“托牛所”生产经营模式。引导养殖户“退散进区”,发展现代畜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科学化养殖、标准化管理,提升奶牛养殖综合效益。经过入托集中养殖的奶牛日产奶量平均提高3公斤以上,奶价每公斤提高0.5元以上,奶农入托一头奶牛年收益达到4500元以上。2012年全县累计建成托牛所模式合作社8家,入托奶牛4000余头。三是创新推行“四统一”(统一放牧、统一改良、统一防疫、统一销售)的草畜联营合作经营模式。引导和鼓励牧民以草场、牲畜、畜牧业设施为资本入股,推行“四统一”(统一放牧、统一改良、统一防疫、统一销售)的草畜联营合作经营模式,并按股实行年度固定分红的形式,实现生产经营规模化、富裕劳动力转移,实现多元化增收。2012年全县积极扶持牧区组建草畜联营合作社3个。四是创新发展“引企建园”模式,推进苗木花卉科技园区加快建设。按照苗木花卉“以企建园”的种植方式,以500亩为一个生产单元,引进园林、苗木公司租赁土地规模化经营苗木产业,完善水电路基础设施,打通园区内道路网格,推动苗木花卉产业规模化发展。2012年苗木花科技园区种植面积达2万亩。

  二、创新发展举措

  (一)建新机制,保障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全面展开。一是将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纳入县委、县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和重点目标考核督查内容,定期对各项目进行督查,县四套班子领导调研现代农业发展情况,及时优化现代农牧业发展政策,推动现代农业示范区跨越发展。二是建立示范区建设联席会议制度,每月组织各成员单位召开一次联席会议,研究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工作方案加以解决。三是建立区域经济融合发展制度,加强与兵团、种牛场等驻县单位的合作,积极学习现代农牧业发展新思路、新举措,推进农业规模化发展、设施化建设、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

  (二)举新措施,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一是坚持规划引领建设。按照边建设边完善边发展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呼图壁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呼图壁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呼图壁县蔬菜产业发展规划》、《50万吨农产品贮藏保鲜及物流基地规划》,印发《呼图壁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为抓手,加强标准化建设,通过示范区“两核、两轴、三园、四带、多区”空间布局安排,通过核心区、生产示范区和加工物流产业体系建设,全面提升示范区农业物质装备能力、综合生产能力以及产业化、科技化、信息化水平,努力将呼图壁县打造成为新疆现代农业生产的示范区、引领区、先行区和辐射带动区。

  二是加强政策扶持,加大建设投入。出台《呼图壁县农业农村重点工作及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安排意见》,2012年县财政安排5000余万元对农、林、牧、渔发展给予重点扶持,着力打造四大主导产业链和北疆地区重要的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实施农业项目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2012年全县实施了旱涝保收农田、小型农田水利专项工程、第四批国家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德源林木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重点防护林建设、“驯鹿”紫花苜蓿良种繁育基地等各类项目64个,投入建设资金共计9.44亿元。

  三是创新四类生产经营模式,推进转型兴业。创新实施“三社手拉手”建设工程。创造性地实施了以农村信用社金融支持为后盾、以供销社服务网络为依托、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为纽带的“三社手拉手”建设工程,信用社安排3000万元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并给予不低于10%的利率优惠。2012年,信用社共扶持合作社87家,贷款金额共1.58亿元,利率优惠额达240万元。创新推广生产资料合作联营种植模式,规模种植面积达53.48万亩。创新发展“引企建园”模式,推进苗木花卉科技园区建设。创新推行“四统一”(统一放牧、统一改良、统一防疫、统一销售)的草畜联营合作经营模式,探索草原畜牧业发展转型。

  四是优化农业投资环境。随着全社会重视发展农业、工业反哺农业的氛围日益浓厚,对农业投资项目在土地、资金、电力等各方面给予倾斜,吸引了一批如绿宝酒花、泰克比亚、辣椒及制种等高效特色企业落户呼图壁县,推动了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

  (三)坚持“科教兴农”,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体系。一是建立完善县乡村户四级农业服务网络。建成以8名首席农技推广专家、40名农业技术员为骨干,100多名村干部、1150多个科技示范户共同参与的农业服务队伍。二是落实服务责任,实施绩效考核。对技术人员采取农业主管部门、乡镇政府、服务对象三方考核方式,实行评聘分离、奖罚分明的绩效考核机制。技术人员共落实12项5万亩标准技术推广和8个农技推广项目、35项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任务,10 个示范园、1150个科技示范户培育建设任务。三是积极与高等科研院校开展科技结对活动。分别与新疆农业大学、新疆农业科学院、石河子大学、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达成合作协议,在制定产业规划、人才科技培训、实施科技合作、建设示范基地、开展高产创建等方面对接合作,充分利用科研院校的各类优势,全力推进示范区建设。

  三、现代农业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关于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长期以来,为了解决农产品短缺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问题,呼图壁县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土地等资源的高强度开发,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增长,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特别是水资源短缺、极度严寒、连作地膜、污染等造成耕地质量下降,给农业生产带来诸多困难,需要进一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二)关于农业组织化问题。目前,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分散生产、分散经营的方式已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在充分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大力推进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新型农业经营模式以解决组织化程度低、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内部活力和现代农业建设动力不足的问题。

  (三)关于农产品市场建设的问题。呼图壁县现有的农产品销售缺少一个大型的规范的农产品交易市场,迫切需要围绕呼图壁县农产品生产实际,建设一个国家级农产品交易市场,推动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引导农产品提升品质,实现优质优价。

  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工作打算

  按照7月20日召开的全国现代农业建设会议精神及全国现代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呼图壁县坚持以发展小麦、玉米、棉花等大宗农产品生产为战略重点,突出发展特色产业、畜牧业,提档升级主导产业,创新体制机制,加强统筹协调,推进呼图壁县示范区各项工作争先晋位。

  (一)以承办全国牛业发展大会为契机,突出抓好畜牧业,实现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一是做强奶产业。以打造全国奶业30强县为目标,加快完成西域春乳业3000头、维维乳业2000头、西部牧业千头牛场建设,将“西域春乳制品”作为国家级农业品牌进行重点培育。积极引导企业、合作社大力推行“双托、双险、双证、双赢”的托牛所经营模式,争取3-5年内全部退出散户奶牛养殖。到2015年,建成千头牛场15个,标准化养殖小区60个、标准化挤奶厅30个、托牛所35个,高产优质奶牛存栏达到8万头,奶产量达到32万吨。二是做大肉牛产业。以建设全疆百万头只优质肉牛肉羊生产基地为目标,将肉牛产业作为“十二五”现代畜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不断提高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经营水平,提升牛产业总体效益和市场竞争力。预计到2015年末,全县农牧民将实现人均三头肉牛,全县肉牛存栏达到15万头,肉牛出栏40万头,全县农牧民来自畜牧业的人均纯收入达到6500元以上,其中来自牛产业收入达到3900元,占畜牧业人均纯收入的60%。三是做优种羊业。以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为方向,以牛羊肉深加工企业为依托,加快肉羊繁育场、示范村、养殖场区建设,2015年,发展优质肉羊100万只,建立肉羊二级繁育场10个,核心群100个,年提供种羊1000只。四是做精猪禽业。依托天康集团,大力推广“公司+合作社+基地”模式。2015年,建成生猪养殖小区45个,生猪出栏量达到50万口。依托泰昆集团,建立健全“产、供、销”体系,发展绿色生态养殖基地和小区,建设两条年加工屠宰1万羽肉鸡生产线。2015年,建成家禽养殖小区60个,家禽出栏量达到4000万羽。将呼图壁县建成为全疆重要的优质畜产品生产加工和外销基地。

  (二)巩固提升种植业,提高传统种植业的产量和效益。巩固提升棉花产业。抢抓自治区出台振兴纺织业规划、建设“两城七园一中心”的有利机遇,实施30万亩机采棉和10万亩有机棉示范种植项目,提升优质棉基地生产能力。到2015年,单产皮棉达到150公斤,棉纺能力达到50万锭以上,棉油加工10万吨以上,形成集棉花种植、轧花、短绒、榨油、籽粕、纺织、针织、印染、服饰制作为一体、规模达50亿元的棉花产业集群。精深发展红色产业。推行无公害栽培模式,争取2-3年内推广普及番茄、辣椒育苗移栽技术,扶持番茄加工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到2015年,建成年加工500吨辣椒红素的生产能力。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建成百亩基地小区10个,千亩连片设施农业小区4个,万亩设施农业基地1个,重点发展食用菌生产、番茄、辣椒育苗生产和蔬菜春提早、秋延晚。到2015年全县设施农业达到2万亩,建成面向国内外市场的50万吨果蔬保鲜交易集散基地。

  (三)做大做强林果业,提升苗木花卉产业发展水平。依托呼图壁县“国家级苗木交易市场”的品牌,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线,以经济发展和环境美化为重点,以苗木花卉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为平台,加快苗木、花卉产业及经济林发展。借助新疆首届苗木花卉博览会的召开,加快实现呼图壁县苗木花卉产业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积极引入国内外资金以及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发展模式,构建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产业格局。加快推进苗木花卉产业科技园区、万亩良种繁育基地建设,辐射带动全县苗木花卉产业发展。围绕呼图壁县50万吨果蔬保鲜交易基地项目建设,引导加工、流通企业与农户、种植大户签订葡萄种植订单,进一步加加快以鲜食葡萄、酿酒葡萄、啤酒花为主的特色林果业发展。到2015年,全县苗木花卉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

  (四)注重农产品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树立“质量为本、以质取胜”理念,把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与农产品品牌培育紧密结合起来,推行品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完成4个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点,完成2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和超市的检测室建设,构成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发展以水稻、葡萄、蔬菜等为主的有机农产品基地10万亩,打造草鸡、牛羊肉等有机畜产品基地5个以上。实施品牌扩张战略,开展“农产品品牌名牌创建活动”,推行特色农产品包装上市。

  (五)创新生产经营方式,打造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平台。坚持把生产资料合作联营模式作为加快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重要举措,围绕节水、农业机械化及养殖小区建设,全面推广生产资料入股、合作社统一经营的生产资料合作联营模式,打造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性平台。深入实施“三社手拉手”工程,组建农机服务、农产品营销等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形成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