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山东省莱州市
莱州市2012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
2012年以来,莱州市充分把握国家和山东省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有利时机,创新工作,强化措施,加快推进全市农业示范区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被山东省农业厅、财政厅评为农民培训先进县,粮食总产实现连续十年丰收。现将有关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建设成效
(一)加快主导优势产业发展,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一是积极推进果蔬业发展。结合山东省现代农业苹果产业、烟台市有机苹果示范园的项目实施,开展苗木繁育基地、密植园改造示范园、现代矮砧示范园、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新建苹果展示园20多处,在郭家店镇小草沟村建成无病毒苗木繁育基地700亩,年产优质大苗80万株,建成琅琊岭512亩“畜—沼—果”生态循环示范园和凤凰山400亩循环农业示范园,为生态果业发展提供了样板。积极建设现代蔬菜生产基地,重点开展西尹家2000亩韭菜标准园建设和程郭清明沟300亩西红柿基地、城港路连格庄300亩西瓜基地、沿王河流域1万亩洋葱基地、4万亩大姜基地建设,试验示范蔬菜新品种5种、新技术3项,基地蔬菜产量提高20%,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二是加快生物育种发展。以蓝黄战略发展和国家调整种业发展战略为契机,积极帮扶登海种业等争取国家有关生物育种在建项目4个,包括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项目、登海种业高产玉米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开发项目、莱州市金海种业有限公司玉米生物育种体系建立与新品种示范推广项目、山东洲元种业股份有限公司高效生态小麦新品种洲元9369产业化项目,项目总投资19253万元。金海种业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成立了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后工作站,从事科研活动,并与烟台大学合作分子育种项目。登海种业与中国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山东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四所高校和2个科研院所合作科研项目,并建立了中国农业大学和青岛农业大学两所高校的研究生培养基地。三是稳定粮食产业发展。重点抓好金城、平里店、三山岛农业部3个小麦、2个玉米万亩示范片和城港路全镇整建制推进5万亩粮食高产创建,在全市建设小麦示范基地10万亩,20万亩小麦实现了订单生产。2012年,全市小麦70.4万亩,平均单产414.3公斤,总产29.2万吨,全市玉米播种面积76.28万亩,单产515.6公斤,总产39.3万吨,小麦、玉米单产、总产再创历史新高,粮食总产实现连续十年丰收。四是大力发展现代特色畜牧业。开工建设规模化猪场、鸡场102个,改建生猪规模养殖场42个,规范人工授精站3处,新建存栏母猪10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18个,奖补烟台黑猪原种母猪引种260头,6个养殖场入选省级标准化示范场,2个企业申报了无公害认证。以烟台黑猪为依托,在三山岛西由片区规划建设烟台黑猪高效示范园区;以种禽饲养为依托,在郭家店镇规划建设肉种鸡高效特色畜牧业园区,在郭家店镇引进落地烟台益生、铭基中惠和六和公司等3家大型种鸡项目。五是建设现代渔业示范区。太平湾—芙蓉岛人工鱼礁海洋牧场园区、浅海筏式扇贝养殖园区、三山岛工厂化养殖园区、城港路工厂化养殖区、三山岛一级渔港经济区等5个园区入选《山东省省级现代渔业园区建设规划(2011-2015)》全省300个园区之列,各种政策资源将整合向园区集聚。省农业厅在我市设立了2012-2014年省级增殖站9处,烟台市级增殖站6处,安排放流任务3亿尾。实施了莱州芙蓉岛和明波海洋牧场项目建设,投资1700多万元,形成了7.8万空方的人工鱼礁群,形成了良好的生态效益。
(二)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现代农业装备水平
一是认真实施农业项目,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实施了千亿斤粮食莱州田间工程项目,完成夏邱镇、沙河镇田间工程输变电线路、施工监理4个标段的招投标工作,在夏邱和沙河镇项目区新打机钻井106眼,浆砌渠道2900米,铺设田间管道111090米,地下井房 7个,大口井工程已开工5眼。开展了农业部测墒灌溉项目水肥一体化建设的前期试验示范工作, 4套土壤墒情自动监测站由北京林业大学专家安装完毕,可随时在网络上查询监测数据。草莓、小麦的水肥一体化试验示范已完成了初步设计,苹果水肥一体化项目已完工。二是农村能源和生态农业建设成效显著。实施国家沼气服务网点项目2个、省户用沼气项目2个、烟台市户用沼气项目和循环农业大中型沼气工程项目各1个,2012年完成户用沼气建设1020户,截至目前,全市已发展户用沼气21370户,建设工程沼气51个,建设沼气服务网点30处,全市秸秆利用率达96%以上。三是认真落实惠农补贴。落实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67.4万亩,补贴资金8095万元;落实小麦“一喷三防”补贴67.37万亩,补贴资金336.85万元;落实小麦良补52万亩,统一供应良种338万公斤,补贴资金520万元;落实玉米良补78.3万亩,补贴资金783万元;落实棉花良补2773.6亩,资金4.16万元;实施花生良种补贴项目,顺利完成全市1.9万亩花生良种的种源调剂、种子发放和出苗情况督查等工作。累计发放各类补贴资金近亿元。四是农机化水平不断提升。2012年争取上级购机补贴1500万元,补贴各类机械2290台,受益农户达1743户,其中小麦收获机71台,大中型拖拉机599台,玉米播种机114台,深松机116台。紧紧围绕提高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作业水平、服务水平,主攻玉米生产机械化,推动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促进全市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水平进一步升级,玉米收割的机械化程度达到88%以上,经济作物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以上,全市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95%。
(三)全面开展农技推广服务,科技推广应用水平不断提升
一是多渠道开展科技指导服务。开展农技推广进千村工程和入村户察民意保民生活动,通过电视、短信、网络等手段开展农技服务,共建立手机短信用户41537户,发送短信息百万条,开展进村入户技术指导15000人(天)次,处理热线电话187个,现场勘验49次,受理网上阳光对话49人次,制作电视新闻、专题41期,印发明白纸25万份,较好地满足了群众的科技需求,全市农业主推技术和主导品种入户率达95%以上。二是加强市、镇、村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通过体系建设项目加强了对镇级硬件的装备和对村级技术员的培训,通过市、镇、村体系开展科技服务。对镇街农科站长、村级技术员、种植大户和农药经销商,开展关于果品、蔬菜、粮食主导产业的新技术以及农药安全使用、现代农业发展等农业科技新知识的培训,培训各类技术人员4500多人次,发放技术材料8000多份。三是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创新培训方式,开办农民夜间课堂,培训农民27场次共3000余人。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对749名青年农民学员进行以果树、蔬菜及相关法律法规、农产品市场营销及创业理念等内容为主的镇街集中轮训。做好新型农民创业培训,80名农民学员在烟台免费接受集中授课、参观考察等环节的培训以及后期的跟踪服务。举办市镇村三级培训,累计培训达150余场次,培训农民5万人次。
(四)积极开展农业体制机制创新,创建现代农业发展新局面
一是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2012年重点加强了对镇级检测力量的培训。建立完善了农产品质量例行检测、监督抽查和质量追溯制度,累计抽检蔬菜果品7次,抽取样品50个,合格率达100%。抓好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积极发展“三品”认证,4家企业农产品通过农业部无公害认证或正在认证中,全市无公害以上认证农产品达45个,认证基地面积达7.5万亩。二是加快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强对全市6家省级和9家烟台市级龙头企业的动态监管。积极落实龙头企业扶持政策,为天赐宝、金海、金莱等3家省级龙头企业争取贴息贷款省级财政资金117万元;组织企业参加了南宁第二届中国—东盟优质水果推介活动和山东名优农产品新加坡精品展的筹展参展,不断寻求、拓展农产品企业发展机遇。积极推荐丰盛食品有限公司申报第六批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三是积极引导农村合作经济发展。全市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41家,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437家,农民专业协会104家,带动农户达16.6万户,形成了市、镇、村多层次组织网络,在降低交易成本、规避市场风险和保护农民利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帮助4家合作社成功入选烟台市级示范社,2家入选省级示范社,小草沟果树良种苗木繁育合作社成功被评选为国家级示范社。
二、创新举措
一是创新农民培训方式,举办了农民夜间课堂。充分利用农民劳作后夜晚的空闲时间,购置了相关音像设备,组织农技专家分成4组,提前根据农民的需求备好授课内容,深入到村庄,为农民提供科技讲座,受到群众欢迎。
二是对村级农技站职能进行了完善。结合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建设,在农产品质量监管、农民培训、农技信息服务、优质农资服务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取得初步进展。
三、存在问题
一是小型农业企业缺乏资金、政策扶持;二是村级农技推广站运行缺乏资金来源,需进一步规范;三是县级农技推广力量不足,出现农技人员年龄断层现象;四是示范区建设宣传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四、下步推进思路和打算
(一)推进思路
承接被列为现代农业示范区的难得重大机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各级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为指针,以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核心,围绕全市镇街各具优势的种业、果蔬业、粮食、畜牧和水产产业,开展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活动,通过开展示范园、示范基地、示范合作社、示范企业和示范市场建设,努力打造现代农业发展的亮点,高标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确保实现全市农业增加值增长4%、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4%的发展目标。
(二)工作打算
一是扶强做大优势产业。做好在手项目整合,争取更多的扶持政策,使优势更优,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打造全市农业示范亮点,带动全市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二是完善政策和法规保障。加强“三资”管理,推进清产核资工作有序进行,落实好惠农补贴。加大农资监督检查力度,探索建立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的开发应用,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为全市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三是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和机制创新。探讨3G等先进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加强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试验推广工作,做好农技生产指导服务,做好农技人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市镇村三级农技推广体系服务职能。
四是培育新型农民。在搞好面上普及性培训的基础上,重点突出新型农民及阳光工程培训,打造适合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新型农民队伍。
五、几点建议
一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搭建金融支持平台。重点加大对特色基地、龙头企业、农业标准化、品牌培育推介等的扶持补助和信贷支持,促进特色优势农业发展。
二是加强对村级农技站的规范和财政支持。进一步规范村级农技站职能,对村级在岗农民技术员制定相应补贴政策。
三是搭建示范区建设经验交流平台。定期举办示范区建设经验交流会议,加强各个示范区间的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加强对示范区内农技人员的培训,提高示范区的规划建设水平,确保示范区推进效果。
四是及时补足农技推广队伍力量,充盈现代农业建设队伍,进一步加强对示范区建设的宣传,提高群众知晓率和参与建设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