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农业示范区 > 经验交流

2011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辽宁省瓦房店市

日期: 2013-02-01 19:45 作者: 辽宁省瓦房店市 来源:农业部 【字体: 打印本页

瓦房店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情况总结

瓦房店市人民政府

  (二〇一二年一月)

  2010年10月,瓦房店市获得农业部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称号。瓦房店市现代农业示范区总面积379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18万亩;总人口102.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9.5万人。水果、蔬菜、畜牧和水产是示范区主导产业。2011年,示范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15亿元,增长23.5%,实现农业总产值144亿元,增长22.7%,在三次产业中占17.7%;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0.7亿元,增长42.5%,农民人均纯收入12090元,增长18.1%。2011年,我市被农业部、商务部命名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瓦房店小国光苹果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定。

  一、示范区建设主要措施和成效

  (一)主导产业进一步膨胀

  一是主要农产品产量持续增加。2011年,示范区实现肉蛋奶产量37.4万吨,同比增长3.8%;水果栽植面积65万亩,产量68.2万吨,同比增长3.3%。蔬菜作物播种面积13.8万亩,产量71万吨,同比增长4.4%。水产品产量12.5万吨,同比增长4.2%。

  二是主导产业产值比重增强。实现畜牧业产值7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48.6%,水果产值24.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16.7%,蔬菜产值25.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17.6%,水产品产值20.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14.3%,主导产业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97.2%。

  三是高产示范田面积加大。泡崖乡1万亩玉米示范基地和三台乡1万亩水稻示范基地被认定为省、部级万亩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基地;许屯镇东马屯1500亩苹果园被农业部确定为苹果标准园;盟田卧虎山1000亩葡萄园被农业部确定为葡萄标准园。

  四是规模种植区域逐渐增多。示范区现有粮食规模种植区域12处,种植面积65万亩,实现粮食产量33万吨;有蔬菜规模种植区域6处,种植面积4万亩,实现蔬菜产量12吨;有水果规模栽培区域20处,面积20万亩,实现果品产量22万吨。

  五是规模化经营比重提高。示范区现有规模化养殖场(基地、农户)4104户,其中肉鸡养殖场1600个、规模化率100%,蛋鸡110个、90%,生猪580个、82%,肉牛260个、98%,奶牛20个、92%,肉羊1500个、5.3%,水产品3200个、100%。

  六是企业和合作社数量增多。2011年,大连成达食品集团被认定为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大连鑫亿达食品有限公司、大连兴业源农产品有限公司、大连九鲜房食品有限公司被认定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示范区内有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9家,大连市级43家;有农民专业合作社470个,已覆盖农村乡镇总数的90%以上,其中,国家级示范社8个,省级示范社13个,参加合作社农户13.6万户,占总农户的64%。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以水果为主种植业订单100万亩、以肉鸡为主养殖业订单1亿只(头),订单农业面积占总面积的80%、养殖业订单占91.2%以上。

  七是农产品“三品”认证面积增加。截至目前,示范区取得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定面积45.12万亩,产品346个。其中无公害产地认定138个、产品认证185个,面积28.85万亩;绿色食品25个企业、144个产品,面积16.04万亩;有机食品13个产品、面积0.31万亩。“三品”认证面积占种植业总面积比重为37%。畜牧产品“三品一标”产量11.8万吨,占畜牧产品总产量比重的31.6%。水产品产量4500吨,占水产品总产量的3.1%。

  八是名牌农产品数量日益增多。目前,示范区内拥有中国名牌农产品4个、省级名牌产品6个,辽宁“特产之乡”3个。农产品商标注册数量达到52个。其中水果业“兴业源”牌、“福龙”牌、“东马屯”牌、“驼峰”牌苹果,蔬菜业的“露林”牌、“绿嘉侬”牌、“老虎”牌的蔬菜,粮油业的“三河”牌大米、“康寿”和“永乐”牌甘薯等,在国内及国际市场上拥有一定的知名度。

  (二)农业设施进一步完善

  一是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发展思路,不断加强专业乡村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建设各类水利灌溉工程234项,新增灌溉面积2.2万亩,改造中低产田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6.5万亩,节水灌溉面积3.15万亩,开工建设人畜饮水工程19项,解决3.4万人饮水困难问题,有效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13项,工程总投资8195万元;实施土地治理2项,2011年完成封山育林4万亩。经过三年建设,有害生物预警区域站已经建成使用,每年发布重大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信息30余期,科学指导防治面积400余万亩次,挽回蔬菜产量12万吨,水果产量10万吨,粮食产量2万吨。建立村级信息点60个,培育信息员350多名,发展农民信箱4000多个。

  二是提高设施种植面积。完成设施农业3.5万亩,示范区设施农业总占地25.3万亩,占示范区耕地面积的20.7%。开工老虎屯青禾、泡崖吴屯等500亩以上大区14处,建设规模及质量居大连之首;谢屯良农公司的日光蔬菜温室被大连确定为样板工程。

  三是提高农业机械化率。截至2011年末,示范区拥有农机总动力95.1万千瓦,百亩农机总动力达到71.4千瓦。综合机械化率55.2%,其中机耕、机播、机收机械化率为76.46%、57%和22.48%;示范区主要农作物玉米的综合机械化水平为60%,玉米机耕、机播、机收的机械化率分别达到86%、76.9%和8.4%。

  (三)科技水平进一步提升

  一是优化农产品产出率。示范区内玉米、大豆的良种覆盖率达到100%;玉米单产达到356公斤;优质果品率达到90%,水果平均亩产达到1000公斤以上;设施蔬菜亩产5000公斤,水果2000公斤;生猪出栏率160%,肉牛出栏率118.5%,肉鸡出栏率880%;示范区奶类产量0.77万吨,成年母牛年均产奶量6.3吨。

  二是推广普及农业新品种、新技术。2011年,示范区引进农业新品种达到120多个,推广各类农业生产先进实用技术18项。农产品科技含量达到60%左右,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5%以上。

  三是强化农技推广和农民培训。着力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重点抓好科技服务运行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与创新,强化县级、统筹乡级、落实村级,初步建立健全了运行高效、服务到位、支撑有力、农民满意的覆盖全市农村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基本构筑了市有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乡镇办有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村有农技推广员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对全市涉及种植业推广工作的单位进行单位整合,人员优化。选聘了300名优秀农民担任村级农技推广员。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以土肥实验室为基础,整合种子管理站和植物检疫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站配备了8名专职检测人员,承担了全市土壤养分和肥料质量检测、种子质量检测、农产品有害物质残留监测、农业污染物排放检测、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等公益性服务职能。技术推广中心配备了农技推广服务“大篷车”,并为“大篷车”装备了投影仪、笔记本电脑、土壤养分速测仪、湿度仪、生物解剖镜、显微镜、农药残留速测仪等仪器设备。改善乡站条件,新建和扩建16个重点乡级农技推广站。在全市25个乡镇办的农户中,筛选农业科技示范户,由中心的科技干部和乡镇农业科技干部负责,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指导。示范区共培养科技示范户3880户,其中市级示范户320户,乡级示范户750户,村级示范户2800户,带动农民12.8万户,户均增收6000元以上。

  四是加强与科研部门合作。与沈阳农业大学合作成立博士工作站,在辽宁省第一个成立县级博士工作站。重点开展“瓦房店市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与应用研究”、“耕地地力评价和适宜性评价”、“苹果优质高产施肥技术研究”、“苹果苦痘病发生机理与矫治技术研究”、“玉米高效施肥关键技术研究”、“新型缓控释肥料研究与开发—新型缓释尿素氮素利用率试验”、“甘薯储藏与加工关键技术研究”、“玉米主要病虫害控制技术研究”等专项技术攻关。与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的合作,将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作为其承担的国家“863”项目—“设施园艺环境综合治理与调控技术”子项目“设施园艺土壤生态快速修复技术研究”的完成单位。与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的合作,联合辽宁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开展梨小食心虫的生物防治,解决了该种重要害虫的防治难题。与上海交通大学的合作,与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建立技术合作关系,双方合作开展玉米叶斑病及生物种衣剂的研制和推广工作。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所的合作。

  (四)惠农政策进一步增强

  一是争取上级资金情况。获得国家、省补贴资金10949.31万元,其中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7801.81万元,良种补贴1160万元,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健康示范县100万元,户用型“一池三改”农村能源项目52.5万元,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50万元,国家生猪养殖场400万元,农机补贴1385万元;承接大连市财政支农惠农专项资金2.8亿元,其中设施农业补贴1.2亿元。

  二是市本级财政投入。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0.7亿元,农村投入12.5亿元;现代农业发展奖励补贴政策资金2800万元。

  三是引导企业投资和银行融资。实施果菜收购等农产品信贷贴息政策,调动企业和经纪人积极性。2011年,企业以农产品储藏设施建设为主投资10.9亿元,协调金融部门为农业贷款8.8亿元,确保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产品收购等其他农业项目资金周转。

  四是示范区农民自筹资金。2011年,农户购买农机具,投入3800万元,发展设施农业,投入3.2亿元;兴建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农民自筹1.2亿元,其他方面,农民自筹投入5000万元。

  (五)发展机制进一步创新

  一是加快土地流转进程。2011年,示范区完成土地流转面积3.5万亩,土地流转率为2.9%,在25个乡镇街道全面启动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建设试点,实现乡乡有土地流转市场,加快土地流转服务市场建设步伐,建设市乡纠纷调解庭,全部组建完成。

  二是创新生产组织机制。推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加大对专业合作组织培育,将发展农民合作社列入全市乡镇、涉农街道办事处目标责任制考核项目之中,明确各单位的任务指标。

  三是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在农业发展上,对体制完善、运作规范、带动农民增收作用明显的优秀合作组织予以奖励;对组织农民进行专业化生产的专业村进行支持,以培育新的专业合作组织为目的,累计奖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资金300余万元;增强了服务功能。由农业部门协调财政、金融等部门为合作组织提供信贷支持,解决合作社资金投入不足和发展风险问题。引导扶持,促进主导产业发展,使标准化生产产品商品率达到90%。

  四是完善社会化服务。示范区规范生产标准,逐步提高产品档次,做到保证规模、保证质量,帮助企业做好贷款工作。围绕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区域性、多功能市场,加大俄罗斯市场开发力度,加强在东南亚及欧洲建立销售窗口,引导企业在国内大中城市建立农产品销售窗口,增强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和提高知名度。开展“金农通”项目实施。发挥联通公司资源的优势,降低资费、做好试点,逐步推开。落实辽宁省“百万农民上网工程”实施方案和大连市“万名农民上网工程”实施意见。以提高农业信息利用水平,主要进行网络知识和上网技能培训。认真做好信息员培训工作。在逐步完善现有的政务公开、农业信息、农业科技、市场动态、供求信息、质量安全、明星乡镇、市场开拓、基地建设、招商引资、政策法规11个栏目的基础上,增加信息量和内容。努力构建由政府支撑,农业协会、农产品公司及市、乡、村三级服务体系广泛参入的信息高速公路,充分利用互联网查、发布信息,切实解决农民在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中遇到难题,实现农产品质量提升和市场竞争力增强。

  五是推进多元化投入。实行农业经济发展奖励补贴政策。农业专项补助扶持优势产业做强做大,为构建名优水果、畜牧养殖和设施农业规模优势提供资金保障。实施了收购果菜等农产品贷款贴息政策,调动了农产品加工企业和经纪人队伍的积极性。协调金融部门,确保示范区内现代农业及其他产业项目资金周转。

  二、主要问题及建议

  一年来,示范区建设顺利推进,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发展上不利因素,有些问题甚至影响深远,希望能引起领导的高度重视。

  一是现代农业发展资金问题。示范区需求资金很大,乡镇财政很难配套项目发展资金,市本级基本属于温饱财政,乡镇则更为困难,全市年有20万元以上可支配现金收入村不到30%,在现代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明显不足,各级政府应继续加大农业建设资金倾斜力度,特别是在示范区投入,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省市应投入大部分资金,确保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示范效果。

  二是现代农业发展融资问题。农民现代农业发展与生产中的资金投入量相当大,特别是果菜生产中的棚室设施建设。尽管各级政府都做出一定的努力,但从农村农业整体发展水平看,我市每年尚缺少3亿元左右资金来发展生产。省政府应该加强对本省或地级市属地商业银行的协调与约束,凡在当地农业和农村中吸纳存款的商业银行,都应划出一定比例用于当地农村农业信贷。

  三、下一步工作目标

  示范区将以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优势农产品产业区建设为重点,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运用效益化理念,优化农业结构;运用工业化理念,推进产业化进程;要运用生态化理念,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运用协调化理念,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示范区要以畜禽养殖、水果栽培、蔬菜种植和水产养殖为重点,规划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区;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载体,建设农工贸、产加销基地。到2015年,预计实现地方生产总值1100亿元,农业总产值24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100元。

  优化畜牧业。以标准化规模化为重点,壮大畜牧产业。要以国家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创建为切入点,加快标准化畜禽小区建设,促进规模养殖。到2015年,家禽饲养量15000万只,生猪200万头,肉牛20万头,肉羊100万只,肉蛋奶50万吨,实现畜牧业产值10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5%以上。加强畜禽产品加工企业建设,到2015年,年肉鸡加工4亿只、生猪150万头、肉牛10万头、肉羊100万只,实现产值150亿元。推进“公司+基地+农户”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畜禽定单养殖率达80%以上。

  膨胀水果业。到2015年,示范区果园面积80万亩,其中结果树面积达到68万亩;果树总株数达到6200万株,其中结果株数54万株;果品产量80万吨。加大果品加工企业、果品储藏设施、果品出口基地建设和监管力度;增强果品市场竞争力,创新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规范果品加工企业、经纪人队伍和农民合作社,遵循风险共担、利益均沾原则,加快水果产业化进程。

  做大蔬菜业。增强持续发展能力,发挥处于省会沈阳和滨城大连之间的地理区位优势,扩大蔬菜栽培面积,把示范区建设成为沈阳和大连的重要“菜篮子”。到2015年,示范区蔬菜园面积达到20万亩,产量100万吨。千亩蔬菜基地达到40个,优化栽培品种,提高单产和总产,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的设施蔬菜基地。

  做精水产业。利用环渤海海岸优势,集约发展海珍品育苗和养殖业。到2015年,示范区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8.5万吨,实现水产品总产值25亿元,其中,养殖产量达到11万吨,产值达到17亿元,年增长率分别达到3%和18.5%,种苗产值达到8亿元。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11年发展情况统计表

  示范区名称:瓦房店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类别

指标名称

单位

2010年

2011年

备注(是否主导产业)

1、基本情况

国土面积

平方公里

3793.5

3793.5

 

耕地面积

万亩

118

118

 

水域面积

万亩

345

345

 

总人口

万人

102.6

102.7

 

农业人口

万人

69.5

69.5

 

农业劳动力

万人

37.7

37.8

 

农户总数

万户

23.3

23.3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730

815

 

农业总产值

亿元

132

144

 

财政总收入

亿元

36.6

50.7

 

财政支农总收入

亿元

   

无统计

农民人均纯收入

10560

12090

 

2、农业产出情况

粮食总产量

亿斤

8.24

8.8

粮食总产值

亿元

8.24

9.2

 

棉花总产量

万吨

0

0

棉花总产值

亿元

0

0

 

油料总产量

万吨

0.32

0.35

油料总产值

亿元

0.2

0.24

 

糖料总产量

万吨

0

0

糖料总产值

亿元

0

0

 

生猪总产量

万吨

15.5

16.3

生猪总产值

亿元

22

26

 

蛋类总产量

万吨

5.3

5.5

蛋类总产值

亿元

4

4.3

 

肉禽总产量

万吨

26.7

28.8

肉禽总产值

亿元

40

47

 

奶类总产量

万吨

0.77

0.82

奶类总产值

亿元

0.22

0.3

 

水产品总产量

万吨

12

12.5

水产品总产值

亿元

22

24.7

 

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

亿元

175

182

 

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

%

98.6

98.7

 

3、农业物质装备情况

旱涝保收标准农田面积

万亩

83.7

85.6

 

设施农业面积

万亩

25.3

27.2

 

农业机械总动力

万千瓦

94

95

 

灌溉水利用率

%

48

50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

%

55.2

56.3

 

4、农业科技支撑情况、科技水平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

62.5

65

 

高产创建示范面积

万亩

2

2.3

 

每万名农业劳动力拥有农技人员数量

150

175

 

引进推广新技术数量(项)

14

15

 

引进推广新品种数量

12

18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数量

万人

12

12.2

 

5、农业经营管理情况

土地规模经营比重

%

1

1.2

集中连片100亩以上

生猪规模养殖率

%

87

88

年出栏100头以上

蛋类规模养殖率

%

99

100

存栏量2000羽及以上

肉禽规模养殖率

%

100

100

年出栏1000羽以上

奶牛规模养殖率

%

60

65

存栏量10头以上

省级以上健康养殖示范场养殖面积

万亩

1.5

1.7

 

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比重

%

65

68

 

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

万亩

75

78

 

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个数

9

11

 

国家级、省级名牌农产品

13

15

 

无公害农产品

120

135

 

绿色食品

144

159

 

有机农产品

13

17

 

农产品地理标志

2

3

 

三品一标认定面积

万亩

118

118

 

6、建设资金投入情况

建设总投入

万元

55.1

62

 

本级财政投入

万元

2.6

2.8

 

争取上级财政投入

万元

4.5

5.2

 

企业(合作社)资金投入

万元

18

21

 

银行信贷投入

万元

15

17

 

农民自筹投入

万元

15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