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河南省固始县
2011年固始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
2011年是建设固始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关键之年,固始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干群拼搏奋进,围绕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目标,采取政策驱动、项目带动、科技推动和产业联动等一系列有力措施,取得了丰富的创建成果,为我县顺利通过国家级评审并被农业部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实现县域经济提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主要建设成效
(一) 粮油生产能力进一步稳固。2011年,在遭受严重干旱等自然灾害的情况下,通过抗灾减灾措施的综合运用,防止了粮油生产出现大滑坡。全县粮食播种总面积231.2万亩,总产120.8万吨,顺利实现了“八连增”,连续第八次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受到了国务院的表彰。全县双低油菜播种面积75.69万亩,总产10.09万吨。
(二) 规模养殖快速发展。2011年,全县生猪存栏量98.4万头、出栏量137.4万头,同比增长5.6%和9.3%;家禽存栏量2416.5万只、出栏3785.3万只,同比增长4.6%、6.9%。实现肉类总产量18.9万吨、禽蛋产量12.6万吨,分别增长6.2%、7.8%;牧业产值达33.9亿元,同比增长7.96%。2011年,全县符合省定标准的规模养殖场区达到11562家,其中年出栏500头以上生猪、年饲养2000只以上家禽的场区有600多家,全县畜禽养殖规模化程度达到58%。同时,建成年屠宰200万只白鹅加工项目和年屠宰100万头生猪加工项目,实现销售收入3.4亿元。各类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总数增加至187个,养殖场户的整体入社率达到52%。
(三)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展加快。2011年,水利建设投入1亿元,较2010年投入增长66%;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3个,建设面积3200亩,总投资3552万元;“千亿斤粮食工程”共投入1479万元。全县用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达到3.09亿元。通过一系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投入,目前,示范区内旱涝保收高产标准农田面积和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分别达到54.8%和64%。农业抗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
(四) 特色产业发展迅速。根据《规划》设计,茶叶、柳编、菜豆、水产等构成示范区内特色产业示范区。2011年,示范区内茶叶产量2600吨,产值3.0亿元较2010年增产15.38%;菜豆种植面积36827亩,产量2841吨,较2010年增产4.5%;水产5.56万吨,产值6.3亿元,较2010年增产5%。
(五) 农业机械化水平先进。2011年,示范区拥有大中型农机具4167台,农机总动力达到90.1万千瓦,百亩耕地农机动力达到42.8千瓦,较2010年分别增长了29.65%、17.6%。目前,示范区机耕面积达到147万亩,机播面积90万亩,机收面积190万亩,秸秆还田率78.3%,农业机械作业量达到70%以上。2011年,示范区农机服务总收入3.9亿元,比2010年3.2亿元增长了21.8%。示范区全面进入了农机化发展的新阶段,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位列全省前列。
(六) 农业产业化水平快速提升。一是农业产业化快速推进。2011年,示范区有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45家,较2010年新增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2011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467840万元,较2010年增长8.14%。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迅速发展。2011年,示范区内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763家,农户入社率15.1%,较2010年分别提高29.8%和3.12个百分点。其中,有国家级示范社1家、省级示范社12家、市级示范社30家。
(七)体制机制不断创新。一是创新土地流转机制。以新一轮农村改革为契机,积极创新土地流转机制,通过组建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站),制定了土地流转奖补实施意见、设立专项资金、组建有形市场、完善服务体系等多种措施,规范土地流转行为。目前,示范区建成县级土地流转中心1个,乡镇土地流转中心32个,村级土地流转服务站597个,实现农地经营权流转139万亩,其中耕地流转面积达87万亩,占承包耕地面积的62.1%。二是创新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实行“公司+基地+农户”、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等3种模式。三是创新农村社会化服务体制。目前,示范区建立了农业技术服务、植保技术服务、农业信息服务、农业机械化服务、动物防疫服务等社会化服务组织260余家,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及时服务。
(八) 农业科技推广显著。一是农业科技推广成效斐然。示范区依托农业科技推广项目和科研院所的技术支撑,大力推广超级稻种植、油菜轻简栽培、氮肥后移、种肥一体化等技术30余项,引进100多个高产、优质、抗性好、适应性强,有潜力的水稻、油菜、小麦、玉米新品种试验、示范和推广。截止2011年,示范区主推技术入户率达到95%,农业科技贡献率为51.3%;水稻、玉米、油菜良种覆盖率达100%;蔬菜良种覆盖率达96%,高出全省6个百分点。二是农业科技合作不断加强。先后与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农科院、陕西省粮油科学院、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等10余个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走“县校联姻”、“县企联姻”、“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三是科技支撑作用不断增强。通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油料倍增计划、超级稻示范推广、粮油高产创建和小麦科技攻关等一大批科技项目和科技工程,变单一技术推广为集成技术推广,变空洞说教为具体示范,变季节性指导为全程式服务,加速了科技成果的推广。
(九) 农民教育培训广泛普及。依托农广校等教育阵地,广泛开展农民学历教育和实用人才培训,基本实现了村村拥有1名农民技术员;依托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阳光工程培训和绿色证书培训等项目,培育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成为全县农村经营发展的带头人、排头兵。目前,全县持专业证书农民达20700人,占农业从业劳动力的5.6%。通过加大投入、提升质量等措施,全县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初步形成了以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职教中心为主体,以乡镇成人学校为骨架,以村农民夜校为补充的培训框架,示范区567个行政村建立了文化信息资源服务点,398个行政村建立了“农家书屋”,70%的行政村建立了文化大院。基本实现了远程教育、科技信息传送全覆盖。
(十) 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效果良好。基本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无害化、低排放、零破坏、高效益、可持续”。通过持续多年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深入推进水权制度改革,节水灌溉技术得到了较好应用。目前,示范区农业灌溉水利用率46%。依托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累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230万亩,有效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通过推广高效生物农药和物理防治等技术,亩均农药使用量大幅降低为0.322公斤/亩,比全省的0.518公斤/亩低37.8%。大力推广以沼气为主的农村清洁能源建设。目前,示范区共建沼气重点村316个,沼气用户32146户,清洁能源入户率达9%。示范区沼气总池容量达28.7立方米,年可产沼气1607立方米,年可节约标煤3.65万吨,相当于减少CO2排放16.4万吨。
二、推进固始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年来,固始县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依托全县现有农业特色和产业基础,按照“三次产业联动、体制机制创新、多元化主体参与、项目强力支撑”的“四位一体”发展思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集约化、高效化经营。以粮食、油菜、畜禽、特色农业四大示范区建设为载体,以六个创新为动力,以八大体系为支撑,全面推进固始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一)强化机制保障,加强组织领导。
为确保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顺利实施,在成立以县政府县长为组长,县政府副县长为副组长,县发改、农业、财政、交通、水利、畜牧、农机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的基础上,专门成立示范区建设专家领导小组,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具体负责规划、指导和重大课题的技术攻关,确保示范区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促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可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将示范区创建纳入全县目标绩效考核体系,建立奖惩机制,促进各部门切实履行职责,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工作新局面。
(二)强化示范引领,加大创新力度。
围绕粮食、油菜、畜禽、特色农业四大示范区建设,坚持典型引路,充分发挥示范效应。培育规模种养大户,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全县100亩以上土地流转大户发展到327家,2011年,示范区共有17个种粮大户分别获得国务院、省政府和市、县的表彰。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通过狠抓县政府出台的八项扶持措施的落实,龙头企业的带动力明显增强。豫申粮油工贸有限公司成功升格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创新农村社会化服务体制机制,全县申报认定国家级示范社1家,省级示范社12家,市级示范社30家。示范社的示范带动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以机械作业服务队、抗旱服务队、植保服务队等为补充,示范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建立健全农技推广体系,提升科技支撑力。以河南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等多家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单位,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和成果转化中心,健全技术来源体系。开通12316“三农”热线服务平台,实现了农民与专家、市场和服务部门的互动交流。加大农作物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示范力度。2011年,全县设立粮食、油菜、蔬菜等高产高效示范区80.6万亩,其中,双低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在全省处于率先地位。
(三)强化项目建设,加大投入力度。
认真落实国家、省各项农业补贴政策,加大对农民的补贴力度,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011年,示范区农民人均政策性收入114元,较上年增加12%以上。2011年,到位“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田间工程”、“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工程”、“土地整理”等涉农项目资金达3.09亿元,引导经营主体投入4.2亿元,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资示范区,形成政府投入为引导,其它资本投入为主体的多元投入机制。推进农村担保方式创新,逐步建立起政府支持,企业、农业金融机构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多方参与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全县先后设立涉农担保机构3家,累计担保额度达1.3亿元。
(四)强化园区建设,推动要素集聚。
为推动生产要素的聚集,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固始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实施意见》和《固始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实施意见》,编制了十大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规划,引导企业通过重组、联合、股份合作制等形式,进行资源整合,促使生产要素向示范区集中,发挥示范区强力带动作用。2011年,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入驻产业园区的数量达到60多家,加工产值达31.4亿元,成为推动我县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
(五)强化培训指导,提高农民科学素质。
采取分乡、分村办班,召开现场会,印发技术资料和在广播、电视上开办科技专题讲座等形式,把农业生产的主推技术、配套常规技术传授给农民。2011年,示范区分乡、分村培训1560多场次,召开田头现场会1100多场次,印发各类技术资料28万份,培训农民31万人次。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选择在农业生产一线、热爱科技,有接受新技术基础的农民,分专业开展系统化培训,使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满足高产高效农业开发需要。
(六)强化督导检查,确保示范区建设平衡推进
将固始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纳入目标管理,对各项建设任务实施进度和建设质量进行全面督查。2011年以来,共组织巡回式督查2次,召开专项工作督导会2次,通过进行全方位、全程督导,促进了示范区建设工作平衡开展。
三、固始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宣传力度不够。“国字号”现代农业示范区落户固始,是我县落实“十二五”规划,推动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跨越的强力支撑,但从目前情况看,相关宣传工作力度还不够,主要表现在舆论工具还没有完全利用起来,涉农部门还没有一致行动起来,社会各界还没有广泛参与进来,广大群众还没有全面发动起来。
二是投入不足。农业投入资金不足,缺口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仍显滞后,适应不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信贷投放量小,融资方式单一,一些涉农小企业基础薄弱,可提供融资抵押物少,导致涉农企业尤其是农产品加工类企业融资困难,制约了涉农中小企业的发展。
三是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低。由于农村社会保障和农业保险还不健全,导致农业发展成本高,农业保险面窄,保险额度低,加之政策、资金、投入力度不够,造成土地流转中的“换人种地”现象较为普遍,影响了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的提高。
四是农业生产的环境条件依然脆弱。由于上级对秸秆综合利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高效化肥利用、设施农业和新型农机具推广等方面投入较少,农业政策引导力度小,导致农业生产的环境条件比较脆弱。
(二)几点建议
一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氛围。从国家关于示范区建设的标准和要求来看,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不是单纯的政府和部门行为,而是一项系统工程、惠民工程、全局工程,需要各级共同关注、全力支持。因此,要向宣传“六城联创”工程那样,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努力做到“四个讲清”,即讲清重大意义、讲清规划措施、讲清扶持政策、讲清目标任务,形成全社会全力支持、合力推进的良好氛围。
二是明确目标,进一步提高示范区建设水平。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要根据当地实际和区域特点,确定阶段性发展目标,实现重点突破。要先行打造现代农业样板区,引导涉农企业、经营大户进入样板区承包经营,通过优质化、高效化、规模化等途径来培育示范区主导产业,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要进一步提高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按照“田成方、树成行、渠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要求,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加快建设速度,提高建设水平。要明确示范区的规划刚性,严格按照既定的规划实施建设,避免短时间内频繁轻易地变动和调整。力争示范区建设实现两年打基础,三年有突破,五年见成效。
三是完善机制,努力提高示范区整体效益。继续坚持和完善市场经济管理机制,突出经营业主的主导地位,按照“政府引导、业主投资、企业化管理、市场化动作”的模式,积极培训和引进市场开拓能力强、现代农经营水平高的产业业主,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形成对示范区的强力支撑;创新技术人才引用机制,借智借力促发展。通过制定优惠的人才政策,吸收专业科技人员和农技人员采用技术参股、资金入股等方式投身示范区建设,积极建立形成按劳分配和按知分配相结合的利益分配机制。同时,要积极推动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进行深入合作,发挥他们的科技优势参与示范区建设,增强示范区的科技支撑。
四是突出重点,实现提速发展。要突出发展重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项目选择上要突出主业。以现有主导产业为主,抓住关键技术、主要品种,加快发展,尽快见效。每个专业示范区,选择1-2个特色项目和名优产品进行集中开发,形成专业化规模优势。在技术选择上要突出高端。要选择能对现代农业产生重大变革的高技术成果,以农业科研院校为依托,实行优势互补,联合攻关,围绕一批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拳头项目,集中人才智力及政策资金等优势,加快科研开发步伐,尽快形成示范区农业品牌。在经营思路上要突出高效。示范区的生产与经营,应以建立现代高效农业企业的模式来进行,以效益最大化为终极目标,综合运用良种繁育、生物技术、精细加工、科技培训等项目,加强与市场的信息交流,不断将本地农产品推荐出去,实现循环增值,高效发展。
五是政策倾斜,加大对现代农业的支持力度。积极争取上级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逐步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政策机制,增强现代农业发展活力。整合各类支农项目,捆绑发改委、财政、农业、林业、水利、国土、扶贫等部门的专项补助资金,重点支持示范区的道路、电力、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要进一步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环境,促进各类金融机构向农村延伸,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有效缓解涉农企业融资难问题。同时,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工商资本、金融资本向现代农业流动,增强发展动力,实现优先发展。
六是创新思路,积极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积极探索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子,加快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和有机农业,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要把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功能定位成农产品的精品屋,积极发展精品农业,用优良的品种和优质的技术培育加工出优质的精品,增强市场竞争力,不断放大农业市场效应,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四、下一步推进固始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工作思路
今明两年是固始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实现全线突破的关键时期,按照总体规划确定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结合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在抓好固始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粮食高产示范区、双低油菜示范区、畜禽养殖示范区、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区建设和十大重点任务落实的同时,突出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以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为重点,加强示范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2012年,计划整合各类项目资金4亿元以上,重点建设万亩方2个,千亩方29个,百亩方48个,新增高标准粮田达到8.8万亩。2013年,计划整合各类项目资金6亿元,重点建设万亩方8个、千亩方66个、百亩方175个,新增高标准粮田达到26万亩。确保到2013年,示范区有效灌溉面积达120万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105万亩。
(二)以推进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为重点,全面提高示范区农业产业化水平。2012年,重点打造固始县优质稻米产业化集群和固始县豫南黑猪产业化集群,集群内企业年营业收入分别达到23亿元和28.8亿元,带动农户户数分别达到25万户和5300户。2013年,重点打造优质稻米、豫南黑猪、茶叶和竹木四大产业集群。集群内企业年营业收入均达到 20亿元以上,四大集群总营业收入突破100亿元,达到112亿元。合计带动农户数达到32.74万户。
(三)以整县整建制高产创建为重点,强力推进科技工程实施。继续组织实施整县整建制高产创建、小麦科技攻关、油料倍增计划及畜禽生态养殖等科技工程。2012年和2013年以水稻、小麦、双低油菜、蔬菜等农作物为重点,每年高产高效示范区80万亩以上。通过广泛地示范,在提高示范区高产高效开发水平的同时,示范引导全县农民比着看、照着干。
(四)以农民培训工程实施为重点,不断提高示范区农民科技水平。2012年和2013年,继续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整合各类农民培训补贴项目,每年开展种养技术培训40万人次以上,实施创业兴业实用技术培训5000人次以上,实现技能培训2000以上,通过开展新型农民技术培训,为示范区建设提供留得住的人才。
(五)以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为重点,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2012年的2013年,全县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别发展到850家和950家,较2011年分别增加11%和24.5%,覆盖全县农业产业达到100%,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民达到20万户以上。通过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进入产业化集群的订单农产品产量占企业原材料总量达到60%以上。
(六)以广泛宣传、深入发动为重点,大幅度提高干群参与示范建设的主动性。干群的认知率是示范区建设的基础。必须把宣传发动作为推动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工作,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2012年和2013年,我们将在拓展宣传途径、创新宣传方式和方法上狠下功夫,形成铺天盖地的宣传声势,确保做到“四个讲清”,使固始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要求真正成为全县干群的自觉行动。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11年建设情况表 |
|||||
示范区名称:示范区县(市、区)政府盖章 | |||||
类别 | 指标名称 | 单位 | 2010年 | 2011年 | 备注 |
1.基本情况 | 国土面积 | 平方公里 | 2496 | 2496 | |
耕地面积 | 万亩 | 175.1 | 175 | ||
水域面积 | 万亩 | 38 | 38 | ||
总人口 | 万人 | 172.2 | 172.2 | ||
农业人口 | 万人 | 146.4 | 146.1 | ||
农业劳动力 | 万人 | 84 | 83.7 | ||
农户总数 | 万户 | 36.7 | 36.6 | ||
地区生产总值 | 亿元 | 176.4 | 200.6 | ||
农业总产值 | 亿元 | 110.0479 | 124.1548 | ||
财政总收入 | 亿元 | 4.364 | |||
财政支农总投入 | 亿元 | 1.124 | 1.16 | ||
农民人均纯收入 | 元 | 5483 | 6305 | ||
2.农业产出情况 | 粮食总产量 | 亿斤 | 24.064 | 24.16 | 是 |
粮食总产值 | 亿元 | ||||
棉花总产量 | 万吨 | 380 | 200 | 否 | |
棉花总产值 | 亿元 | ||||
油料总产量 | 万吨 | 16.4 | 13.972 | 是 | |
油料总产值 | 亿元 | ||||
糖料总产量 | 万吨 | 9100 | 9130 | 否 | |
糖料总产值 | 亿元 | ||||
生猪总产量 | 万吨 | 17.8 | 18.9 | 是 | |
生猪总产值 | 亿元 | ||||
肉禽总产量 | 万吨 | 11.7 | 12.6 | 是 | |
肉禽总产值 | 亿元 | ||||
蛋类总产量 | 万吨 | 7.5 | 7.95 | 是 | |
蛋类总产值 | 亿元 | ||||
奶类总产量 | 万吨 | 2550 | 2600 | 否 | |
奶类总产值 | 亿元 | ||||
水产品总产量 | 万吨 | 5.2 | 5.56 | 否 | |
水产品总产值 | 亿元 | 6 | 6.3 | ||
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 | 亿元 | 45 | 46.2 | ||
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 | % | 98.2 | 99 | ||
3.农业物质装备情况 | 旱涝保收标准农田面积 | 万亩 | 96 | 105.9 | |
设施农业面积 | 万亩 | 8.5 | 9.45 | ||
农业机械总动力 | 万千瓦 | 76.62 | 90.1 | ||
灌溉水利用率 | % | 46 | 48 | ||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 % | 51 | 55 | ||
4.农业科技支撑情况 |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 % | 51.3 | 52.8 | |
高产创建示范面积 | 万亩 | 42 | 48 | ||
每万名农业劳动力拥有农技人员数量 | 人 | 12.2 | 13 | ||
引进推广新技术数量(项) | 个 | 20 | 30 | ||
引进推广新品种数量(个) | 个 | 80 | 100 | ||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数量 | 万人 | 13.5 | 14.2 | ||
5.农业经营管理情况 | 土地规模经营比重 | % | 43.6 | 46 | 集中连片100亩以上 |
生猪规模养殖率 | % | 54 | 56 | 年出栏100头及以上 | |
蛋类规模养殖率 | % | 58 | 59.2 | 存栏量2000羽及以上 | |
肉禽规模养殖率 | % | 56 | 59 | 年出栏1000羽以上 | |
奶牛规模养殖率 | % | 70 | 75 | 存栏量10头以上 | |
省级(含)以上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区)的养殖面积 | 万亩 | 0.05 | 0.05 | ||
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比重 | % | 11.98 | 15.1 | ||
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 | 万亩 | 30 | 32.5 | ||
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个数 | 个 | 12 | 12 | ||
国家级、省级名牌农产品个数 | 个 | 9 | 10 | ||
无公害农产品 | 个 | 19 | 21 | ||
绿色食品 | 个 | 5 | 5 | ||
有机农产品 | 个 | 6 | 8 | ||
农产品地理标志 | 个 | 2 | 2 | ||
三品一标认定面积 | 万亩 | 14.2 | 15 | ||
6.建设资金投入情况 | 建设总投入 | 万元 | 80780 | 102881 | |
本级财政投入 | 万元 | 11240 | 11600 | ||
争取上级财政投入 | 万元 | 46850 | 53581 | ||
企业(含合作社)资金投入 | 万元 | 11670 | 17600 | ||
银行信贷投入 | 万元 | 8460 | 14500 | ||
农民自筹投入 | 万元 | 2560 | 3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