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 > 综合支持
当前位置:首页 > 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 > 综合支持
“头雁”项目是农业农村部、财政部2022年提出实施的重大人才工程,也是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更是加大对农业农村人才培养特别是实现人才振兴的重要抓手。“头雁”项目实施以来,在促进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方面成效显著。“头雁”已成为一群深耕乡村发展的实践者,一群专注打造乡村特色产业的探索者,更成为一群热爱乡村美好生活的引领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始终牢记使命、精准施策,通过实施“系统化的培育体系、精准化的资源配置、长效化的跟踪服务、品牌化的成果输出”,赋能“头雁”投身乡村全面振兴。
战略化的使命担当,高站位筑牢“头雁”培育根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为因国家战略而生、而为、而兴的涉农特色高校,始终将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作为办学使命。学校立足90年扎根西部、强农兴农的深厚积淀,自2022年“头雁”项目实施以来,学校党委高站位谋划、高标准推进,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系统优化组织架构、资源配置、制度保障,将“头雁”培育工作纳入学校“双一流”建设重要内容,纳入学校“4个有组织”和“5个标杆”建设重要活动中,与学校其他重点工作同谋划、同推进。构建起战略引领、体系支撑、协同发力的头雁培育新范式。
系统化的培训体系,构建"321+N"闭环模式锻造头雁本领
学校按照农业农村部“头雁”培育“四个一”要求,依托涉农学科优势、人才优势,突出产学研紧密结合办学特色,探索覆盖“理论学习、返岗锻炼、考核评估、跟踪服务”的闭环式系统化培育体系,简称为“321+N”西农培育模式。
“3”,“构建三段式递进培育”。理论学习加返岗锻炼加成果答辩。第一阶段理论学习在学校集中学习20天左右,通过课程讲授、现场教学、体验教学、研讨交流等形式开展,主要目的是让学员理清思路、更新观念,明确“头雁”肩负的使命。第二阶段返岗锻炼包括线上学习+岗位锻炼,线上学习要求不低于60学时。岗位锻炼要求学员在导师指导下至少参与5个省级以上家庭农场或涉农企业实践锻炼,实现理论与实践融合。第三阶段成果答辩8天左右,回到学校,通过答辩加导师指导形成闭环,并将答辩内容纳入当地政府对“头雁”政策倾斜的重要依据。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根据联农带农效果,加大对新兴农业倾斜机制,这一做法得到体现。
“2”,根据县域产业自然禀赋和学员需求配备两名导师(专业导师和产业导师)。建立严格遴选机制提升帮扶质量,要求导师指导工作不得少于一年。
“1”,要求学员培育结束时提交一份研究报告。根据自身产业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在导师指引下提交产业发展及带动农民致富的研修报告,为“头雁”未来发展进行产业精准设计。
“N”,育后提供多维跟踪服务。牵头成立“头雁”发展联盟及各省分会,成立“头雁”校友会,依托产业建立专家工作站,在旱区建立实验示范站,通过线上线下平台为学员提供多项服务。
精准化的资源配置,实施靶向培育破解产业痛点
学校针对各省“头雁”项目深入调研,根据自然禀赋、产业特色、需求精准分组,按产业分组进行模块化课程设置,精准配置专业导师和产业导师。按照理论学习增知识、体验教学拓视野、现场教学转观念、孵化教学提能力的思路,针对产业痛点构建模块课程设计和情景化实践训练的动态机制,提高培育靶向性和精准性。
长效化的跟踪服务,编织全周期产教帮扶网络
“头雁”培育是推进校、政、企协同,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重要路径。学校深度发掘自身作为“头雁”人才、技术、产品、信息等要素的交汇点这一独特优势,通过机制创新提供长效化跟踪服务。建立全覆盖导师回访机制,构建多学科回访队伍深入产业一线精准帮扶指导。三年共派出69批次导师回访队伍,实现“头雁”学员全覆盖。构建线上线下跟踪服务平台,通过联盟会、校友会促进资源共享,在产区建立30个专家工作站、实验站和示范基地,为学员解决产业发展问题。2025年1月2日,导师团队在宁夏回访中遇到地震,毫不退缩,坚守一线,圆满完成既定计划,成为“头雁”培育地震中的“冬日暖流”。
品牌化的成果输出,打通双循环市场增值通道
针对学员农产品外销和帮扶能力提升,发挥学校产业特色打造“头雁”品牌。利用国家级农村干部培训基地等14个国家级平台开设“头雁臻品”展区,常态化推出学员产品。在杨凌农高会设置“头雁”专题展区,助力线上线下销售。借助上合组织农业技术培训交流基地的“上合优选”跨境平台,推动学员产品走出国门,提升品牌影响力。
近三年来,通过系统化培育体系、精准化资源配置、长效化跟踪服务、品牌化成果输出,“头雁”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截至去年年底,承担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安徽、山西、贵州八省份共计4004名培育任务。据不完全统计,“头雁”学员累计带动近5万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20万农户参与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形成头雁振翅、雁阵齐飞的良好格局。
下一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将继续优化强化“头雁”培育,在培养模式上再优化、培养质量上再提升、服务保障上再用情,为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农村地区更加繁荣、农民生活更加红火提供西农方案,贡献西农智慧!
(作者:刘天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