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代先锋
当前位置:首页 > 时代先锋
倒在血泊中的农技员
2005年1月24日,一望无际的淮北平原上,阴云密布,又一场暴风雪就要来临了,这一天是农历腊月十五,离过大年只有半个月了。
乡村已是一派忙年的景象了,可皖北阜南县苗集镇农技员王平伦,还在没日没夜地忙工作。按照县里的统一部署,苗集镇决定在打工农民返乡过年的高峰阶段,进行一次计生工作集中服务月活动。入党仅半年时间的王平伦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自从三年前镇里安排王平伦到离镇较远、问题较多、工作难度较大的张店村包点以来,他就时时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每天早出晚归,和村组干部一起排查计生对象、逐户登门做说服教育工作。24日这天上午,他又说服村妇崔中敏去做节育手术,但其婆婆却以儿子外出打工无人接送为由,不同意儿媳妇马上去上节育环,王平伦热情地说:“我用摩托车送你。”下午3点钟他把崔中敏送到镇计生服务站。趁着手术间隙,王平伦去给摩托车加油,在经过自家门前时,他特意停了一下,抱起4岁的儿子亲了又亲,还摁了摁喇叭,与妻儿告别。
下午5点多钟,空中飘起了雪花。王平伦带着崔中敏返回村里,途中一辆装满砖头的农用四轮车疾驰而来,由于天阴路滑,加之路况又不好,在两车将要相撞的一瞬间,年轻力壮的王平伦本可跳车逃生,但他为了保护崔中敏的人身安全,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农妇崔中敏得救了,农用车驾驶员也安然无恙。而王平伦却倒在了路边上,倒在了血泊中,鲜血撒在洁白的雪地上。
在医院的急救室里,“崔中敏伤着了没有”是王平伦最后说的一句话。30岁,正是人生的鼎盛时期,王平伦却怀着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永远地离开了人间,离开了同样深爱着他的同事和乡亲们。
乡村里的“兽医官”
王平伦出生于兽医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是远近闻名的乡村兽医。1991年7月他以优异的成绩从阜阳农校毕业,回到了家乡苗集,正巧赶上村里闹“牛瘟”,一条条活蹦乱跳的老牛,蹬蹬腿就断气了,村民们急得直流眼泪。“庄稼无牛空起早”。那年月一头牛就是农民的大半个家当。王平伦运用自己在农校学过的专业技术理论,和爷爷、父亲传授的职业技能,披甲上阵为农民解难,他从家里拿了100块钱,赶到阜阳市买回来急救药品,挨家挨户给病牛注射,使全村牛群躲过了灭顶之灾。为此,村民们放起了鞭炮,还专门为他制作了“妙手回春”的锦旗。打那以后,王平伦便成了小有名气的乡村兽医了。
1996年,苗集镇为了发展养殖业,决定在全镇建立四个黄牛改良站。当时镇畜牧兽医站初建,条件很差,既没有房屋,也没有经费。刚被录用转干的王平伦,跑到十几里路以外的中岗镇,利用家庭和个人信誉向私交密切的兽医戎泽朝借了1000元钱,到市里买回了液氮罐等设备,开始了黄牛冷配、生猪改良和波尔山羊推广工作。为了推广新技术和新品种,王平伦终日奔波于改良站与农户之间,还自费编印资料发放给村民,普及养殖技术和科技知识。
一次偶然的机会,王平伦了解到杏集片区的农技员徐晓法因身体不好迟迟未能开展工作,又从亲戚家里借了300元钱帮助买了一台显微镜,并主动把该片区的业务工作也承揽下来。有一天,他在赶往邵寨村进行黄牛人工配种时不慎被狗咬伤,鲜血直流,他忍着痛赶到兽医熊维良家作了简单消毒包扎后,又继续投入到工作中。在王平伦的努力和带动下,苗集镇的品种改良工作取得了可喜进展,全镇优良牲畜迅速发展到1万头以上。
为了把全镇的养殖业做大做强,让农民能够尽快致富,他给自己制定的目标是:一手抓疫病防控,一手抓发展养殖,两项都要争先进、扛红旗。由于人员大幅度精简,加之全镇的养殖业发展很快,王平伦的工作量比过去增加了好几倍。仅春秋两季防疫,全镇33个行政村就要挨着个儿转一遍。镇财政困难,买疫苗的经费常常不能按时到位,王平伦总是自己想方设法垫付资金买疫苗,确保防疫工作及时落到实处。防疫工作又脏又累,时常弄得满身粪便,王平伦从来都是脏活、累活、险活抢在前。2004年春季,王平伦在孙寨村陈大庄发现疑似禽流感症状的病死鸟,立即向镇禽流感防治指挥部和县有关部门报告,得到批准后迅速组织封锁扑杀,没白天没黑夜地忙活,有时一天也吃不上一顿正经饭,直到最后圆满完成任务。
急公好义的热心人
凭着他那一手好医术,王平伦要想赚钱不是什么难事。他只要每次看病收取5毛钱的出诊费,再把药价稍稍提高一点,就可以增加可观的收入。然而,王平伦想的是:“眼下农民还很穷,挣点钱不容易,咱哪怕日子过得紧巴一点,也不能昧着良心多收钱。”多年来,他没收过一分钱的出诊费,对于那些能用土方子治疗的,尽量不让农民花钱;必须用药的,也是尽可能降低药费。为此附近的中岗、黄岗、柳沟几个乡镇的群众经常来找他为牲畜看病拿药,有的当时身上没带钱,他便说:“没啥,没啥,以后有了钱再给吧。”
在王平伦面前,公家的事只有原则和政策,没有私情和后门。这些年,他还负责全镇生猪屠宰检疫工作,在一般人眼里,这可是个肥差事。只要把手里的橡皮印章放松一点,弄个零花钱也不成问题。但他却始终坚持亏心事决不能干。有一次,他的一个亲戚杀了一头病猪,他一看颜色不对,当时就让其从肉案子上弄下去。那位亲戚笑着说:“平伦,这点面子都不给吗?”王平伦坚定地说:“不是我不给你面子,这是我的职责。”最后还是王平伦盯着他挖深坑把病猪肉埋掉了。
张店村村民张志强为了尽快脱贫致富,贷款购买了50头“二元杂交猪”进行饲养。谁知由于不懂技术,不几天就有几头母猪得了怪病,王平伦难以确诊,请县、市的兽医来也治不好。见此,他比养殖户还着急,心急火燎地赶到省城合肥,到省农科院去请专家。几位专家看他急得满头是汗,上下打量了一番,问道:“是你家的猪病了吗?”他摇摇头:“不是。”“那是你的亲戚喽?”王平伦又摇摇头:“也不是。”直到后来专家们问清了原由,十分感慨地说,真没想到!一个基层农技员竟然为了老百姓的事专门跑到省城来,少见,少见!他们当即说:“小伙子,就冲着你这份对待群众的热心肠,我们也得想办法把猪病治好!”经抽血化验确诊为伪狂犬病和附红细胞体病,对症下药,终于保住了良种猪群。
如今,张志强的养猪场年出栏生猪2000多头。全苗集镇存栏50头以上的养猪专业户已过百家,规模养牛养羊养鸡专业户也越来越多,成了名副其实的养殖大镇。作为德艺高超的兽医,王平伦有求必应,风雨无阻,随叫随到,长期坚持为农民提供全天候兽医服务,即使是大年三十的夜里,也从不例外。
群众欢迎的“包村干部”
常言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别看王平伦只是个包村干部,但老百姓的大事小事他都主动操心。他下村头一年,就和乡亲们一道修了一公里多长的进村砖碴路,还发挥专长搞起了科学养殖,使农民增加了收入;第二年,先是遇到了“非典”,王平伦几乎在村里住了一个春季,协助村两委班子成员,劝阻外出人员返乡,为返乡人员进行隔离,每天给被隔离人员量体温、做隔离纪录、消毒、送饭。
“非典”刚过,洪水又来了!
那年的大洪水惊动了党中央和国务院,温总理两次来到阜南县。王平伦又没日没夜地投入到防汛战斗中去,巡逻圩堤,抢排内涝,灾后自救,房屋重建,一桩桩,一件件,王平伦总是走在最前头,困了,村委会的长条椅就是他的床,饿了,从口袋里掏出凉馍,喝上几口水,就算是一顿饭了。硬是咬着牙带领乡亲们挺过了那场百年不遇的大洪水!
低洼地治理工程、省道328线路基土方工程、民用电改建工程,等等。一项又一项工作,压得王平伦常常连饭都顾不上吃,只好冲袋方便面凑合一下,乡亲们想请他吃顿饭,他一再推辞,但群众的大事小事,他总是热情相助。在他和全村干部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张店村的各项工作都跃升到全镇的先进行列。
2004年6月27日,王平伦终于实现了他多年来梦寐以求的愿望,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