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农村创业创新信息网 > 优秀人物

“竹园村”创办者的奋斗之路---076

日期: 2018-03-23 15:38 作者: 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 来源: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 【字体: 打印本页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现将农业部遴选推介的首批100个全国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典型案例分批呈现给关心支持农村双创的各界人士,望有激励、启发之功,有营造环境之能。希冀转发,共同推动乡村振兴! 

农业部农村创业创新办公室 

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 

 

创业名片:

周素琴,女,19692月出生,现任陕西竹园村食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陕西省第十、十一、十二届人大代表,陕西省工商联副主席。先后荣获中国女企协“杰出创业女性”、中国商业企业管理协会“全国商业优秀创业企业家”、中华妇女联合会“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创业女性推动企业进步奖”、中国烹饪协会“中国餐饮行业优秀企业家”、中华全国总工会“全国关爱员工优秀民营企业家”、2015CCTV十大三农创业致富榜样”、“2015CCTV十大三农创业致富榜样热心公益”奖、陕西省妇联“三秦巾帼十杰”、“省三八红旗手”等多项荣誉称号。并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产品特供商受到北京奥组委主席刘淇和奥组委主席雅克.罗格的表彰。

 

创业感言:

天道酬勤,劳动改变人生

真情实意,美食成就梦想

创业故事:

艰辛磨砺品位  信念演绎传奇

1969年我出生在四川江油农家,因为父亲援朝返乡后一直体弱多病,加上三兄妹年幼,家庭的重担全都落在了柔弱而坚强的母亲肩上。

难以维计的窘迫家境,使我不得不辍学在家边干农活边看书,帮助母亲操持家务。我听说卖豆腐能赚钱又能长见识,就通过向邻村师傅请教,终于掌握了豆腐的制作方法,无论刮风下雨,我用父亲帮我编的竹筐,同小姐妹们走街串巷卖豆腐,从“推着二八自行车”起步,开始了我人生的第一次“创业”经历,那年我不到十六岁。这使我获得了宝贵的创业经验,后来我用卖豆腐的钱开照相馆,成为个体老板,那年我十八岁。

婚后我随爱人来到了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县,在南湖陆游台照相摆茶摊。一次弟弟同我商量开一家火锅店的想法,丈夫全力支持,我们就东拼西凑了几千块钱,三张桌子的火锅店就开张了,凭借“酸菜鱼”味好量足,火锅店生意非常好。我从小就喜欢竹子的品格,便用旧竹子搭成了富有诗意的屏风隔断,当地领导风趣的称“你们店客人多的就像是南郑县的又一个村叫--竹园村,可以开到汉中市区去”,就这样从三张桌子我把火锅店开到了汉中市区前进路的三十张桌子,“竹园村”火锅店的名字就传开了。那年我不到二十岁。

当时有很多客人向我建议:“生意这么好,应该在西安开店”,我一听眼前一亮,去省城,应该不会错。说干就干,就找了几个朋友共同投资,在西安小寨开了第一家“竹园村火锅”店,那是1996年。

25岁的我信心满满,满怀希望的认为“竹园村火锅”在汉中生意那么好,到西安后肯定也会红火。但是开业几个月却生意冷清、客人寥寥无几,每天都亏钱,股东退股。我不服输,分析市场,聘请了四川做酸菜鱼的专业师傅和引进母亲做的酸菜蹄花,并将其改良成了符合陕西人口味的秦味火锅。随着这两款火锅的推出,生意立刻火爆起来,从此开创了秦派火锅的先河,使竹园村火锅步入了快车道发展。

 

产业创新融合   品牌聚合发展

随着店面连锁规模的增长和区域品牌影响力的提升,保障产品质量稳定和安全成为了首要问题。为充分保障从田间到餐桌各环节质量有效控制,2000年建立竹园村西安物流配送中心,2007年成立了农产品公司,2010年在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严格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和食品质量安全体系标准,投资亿元建成西北最具规模和国际化的农产品深加工工厂,2011年又投资建成杨凌千亩设施示范性种植基地,2013年投资建设竹园村中央城市大厨房,2014年进行股份制改造,并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产业链的配套完善、体制改革、模式创新,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无缝衔接,也保障了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同时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和“订单农业”方式,引领和带动了区域农民致富和经济增长。

目前竹园村企业按照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核心、服务业为市场”、“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全产业链”布局,从汉中、杨凌到西安三地,从三秦大地辐射到全国许多区域。“从田间到餐桌、一体化经营”的模式发展,主要产品涵盖前端种植的各类叶菜、瓜果,中端火锅底料、酱料、酸菜、调味料、速冻食品、调理食品、净菜及末端的特色小吃、营养餐、特色火锅锅品等。农业产品经过工业化的生产均已进入商超、批发市场、KA市场、农贸市场等,同时线上电商及线下流通等建立了物联网+互联网并行的市场网络。

 

  

饮水不忘思源  感恩回报社会

   “办企业,上要对得起国家,下要对得起百姓”、“做人办事一定要知恩图报讲良心”,父母的谆谆教诲使我终身难忘、也不敢丝毫懈怠。在企业成立之初我就把“扩大就业、培养员工成才、改变员工家庭面貌、增加薪酬福利”放在重要位置,在产业前端采取“基地+农户”模式、产业加工中端所需原材料与贫困地区签订“订单农业”、产业末端安置就业每年1000余人、间接解决10000余人,上缴税费上千万元,收购农户各种原材料上万吨,实现企业发展的同时,直接和间接带动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与此在企业发展的同时,也一直把承担社会责任视为己任,关爱大众民生,以多种方式积极参与社会扶贫,回馈社会。先后出资2000万元,建立“同心光彩慈善基金”、“大病救助基金”、“生命之光慈善项目”长期坚持给贫困地区捐款、捐物,四川、青海地震时倾囊相助,第一时间将救灾物资送往灾区。

发展不忘初心   追赶超越前行

竹园村企业历经26年发展,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社会各界和消费者的关心爱护下,已发展成为一个充满责任、良心、活力的现代化企业,走上了“全产业链发展”的“三产”融合之路,我们也将继续秉持“真情实意”的经营理念,承担“为国人提供健康食品”的使命,继续完善和扩充全产业链功能,着力价值链挖掘、深度三产融合、延伸产业链,做大、做强、做精食品产业,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种养加相结合、贸工农一条龙的食品安全健康产业体系,带领广大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来回馈社会。

创业心得:

“未出土时先有节,到凌云处仍虚心”的高风亮节和虚怀若谷的品质,借竹之品性来勉励自己行君子之道,更借巴山翠竹那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顽强生命力来激励自己。积极、乐观是我创业道路上的形,坚忍不拔是我创业道路上的魂,不忘初心是我创业道路上的脉。一路走来,遇到艰辛、痛苦、失败时我选择了坚持,实现自身梦想的同时我选择了感恩、分享、回馈,我的梦、竹园村企业梦、食品安全的中国梦!

创业评析:

  从走街串巷卖豆腐,到开照相馆,再到开火锅店,来自四川江油农家的周素琴以她的勤劳和质朴谱写了创业篇章。市场为导向是其成功的第一要素,人穷志不短,改变贫困的初衷,使得她不断地瞄准消费、调整方向,特别是以市场为导向,通过产品创新,开秦派火锅之先河,使竹园村成为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坚持食品安全是其成功的第二要素,坚持质量为上,对食品安全负责,实施全产业链打造,这是一种企业的社会责任。创新发展模式是其成功的第三要素,企业不仅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和“订单农业”方式,引领和带动了区域农民致富、经济增长和农民就业,而且按照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核心、服务业为市场”、“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全产业链”布局,辐射全国。帮扶济贫,企业的发展取之于社会,也要用之于社会,这才是企业与社会良好互动的生存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