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粮棉油糖高产创建 > 动态报道

甘肃省高产创建专家组提出玉米、马铃薯中后期管理技术指导意见

日期: 2009-07-08 08:55 作者: 来源:甘肃省高产创建专家组 【字体: 打印本页

  一、玉米中后期管理技术指导意见

  ()玉米中后期的生育特点

  玉米中后期主要指穗期(拔节至开花)和花粒期(开花至成熟)2个阶段,穗期阶段是由营养生长转向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的时期,一般历时27~30天。其生育特点是根、茎(节间)、叶迅速生长的同时,雄雌穗迅速分化,是玉米一生中生长发育最旺盛和决定玉米穗数、穗子大小的阶段,也是田间管理最关键的时期。田间管理的中心任务是促进中、上部叶片增大,茎秆粗壮敦实,以达到穗多、穗大的丰产长相。

  花粒期阶段的生育特点是以生殖生长为中心,经过开花、受精而进入子粒产量形成阶段。此期主要功能叶片是植株的中、上层叶片,是决定粒数和粒重的重要时期。田间管理的中心任务是保护叶片不损伤、不早衰,争取粒多和粒重,达到丰产。

  ()玉米中后期田间管理技术

  1.追肥玉米后期追肥,一般进行3次。第一次在拔节前后(苗高30厘米左右,9~10片叶)施入,称为攻秆肥。追施的目的主要是保证玉米植株健壮生长,促进玉米雌雄穗顺利分化。施肥量占总追肥量的20%~30%,一般亩施尿素10~15公斤,也可追施优质有机肥1000~1500公斤。

  第二次在玉米抽穗前10~15天,即大喇叭口期到封垄前追施,称为攻穗肥。攻穗肥对保证玉米增产极为重要,对决定果穗的多少和每穗的粒数作用很大。施肥量占总追肥量的60%~70%,高产田可追施尿素20~25公斤/亩。

  第三次在玉米抽雄至开花期追施,称为攻粒肥。这次追肥对防止叶片早衰、增加粒重有重要作用。施肥量一般占总追肥量的10%~20%,要掌握早、少的原则。前期追肥多生长旺盛无脱肥现象时可不施。为防止后期脱肥,确保植株健壮生长,也可结合病虫防治进行叶面施肥,每亩用尿素0.5~0.7公斤加磷酸二氢钾0.2公斤,兑水50-100公斤,再加入杀虫药兼防治玉米螟。

  玉米追肥要深施。目前我省大部分地区玉米采用地膜覆盖栽培的方式种植,建议采用追肥枪追施化肥,先追肥后灌水。无灌溉条件的旱地,可用追肥枪追施化肥,也可将化肥溶入水中,扎孔浇灌于玉米根部。

  2.浇水玉米后期浇水要进行3次(在水地进行)。

  第一水:拔节前后浇拔节水,要浅(60m3/亩左右),土壤水分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65%~70%即可;

  第二水:大喇叭口期灌水,浇足(80m3/亩左右),土壤水分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70%~80%即可;

  第三水:抽雄开花期灌水。农谚说“开花不灌,减产一半”,说明此期干旱对产量影响极大。充分供给水分,对提高花粉生活力和受精能力,增强玉米结实力,减少秃顶缺粒有重要作用。土壤水分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80%即可。

  3.去蘖除草玉米拔节前即有分蘖长出。当前大面积推广的玉米单交种其分蘖一般不能成穗,但要消耗养分和水分,所以必须及时去蘖。去蘖时要防止松动主茎根系,同时,要彻底从叶腋基部拔除干净,以免再生。与此同时,要人工拔除地膜下的各种杂草,拔草时要注意保护地膜和压膜保墒。

  4.病虫害防治玉米生长中后期各种病虫害大量发生,应根据预测预报及时进行防治。

  玉米大小斑病:用75%代森锰锌500~800倍液喷雾,或用敌菌灵、多菌灵等在发病初期喷雾,隔7~10天喷1次,连续2~3次。

  玉米锈病:在植株发病初期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0~1500倍液喷雾,隔10天左右1次,共喷2~3次。

  粘虫防治:当粘虫幼虫数量达到20~30头/百株时,在幼虫3龄前及时施药。30%速克毙乳油2000~3000倍液喷雾;20%速灭杀丁乳油2000~3000倍液喷雾。

  玉米螟防治:在玉米螟发生初期,用“Bt”乳剂0.15公斤/亩,加细砂3~5公斤,配制成颗粒剂,人工投药;或大喇叭口期投撒1.5%辛硫磷颗粒剂3公斤/亩。

  5.适时收获苞叶干枯松散,籽粒变硬发亮时即可收获。计划一膜二年用的地块,收获时最好用镰刀割断玉米茎秆,减少人为对地膜的损伤,尽最大可能保护地膜的完整性。

  6.残膜回收收获后,及时捡净残膜,以免污染土壤。

  二、马铃薯中后期管理技术指导意见

  目前马铃薯生长进入块茎形成期、块茎膨大期和淀粉积累期,也是需水、需肥的关键时期,做好这一时期的田间管理工作,对于确保马铃薯稳产高产十分重要。根据当前我省马铃薯生长情况和气候条件,田间管理工作应注意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及时中耕除草

  随着马铃薯的生长,田间杂草也迅速生长,与马铃薯争夺田间营养,特别是没有覆膜的田块,这一现象表现的尤为突出。我省马铃薯的田间杂草主要有田旋花、灰条、苦苣、刺儿菜及禾本科杂草,可采用人工拔除。必要时可用杜邦宝成25%干悬浮剂进行防治,每亩用25%的杜邦宝成干悬浮剂5~7.5克兑水30~40公斤,同时加入0.2%的中性洗衣粉或洗洁精,进行田间茎叶喷雾施药,对防除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及阔叶杂草十分有效。

  (二)追肥松土

  马铃薯是一种需肥较多的作物,特别是需钾较多,氮:磷:钾的比例为4:8:12,要通过测土进行配方施肥。在旱作区,要结合松土,培土起垄,免耕栽培的要及时松土,增加土壤通透性;灌溉马铃薯在膜上及时覆土,防止烧苗,在苗高20厘米左右,进行二次覆土,防止薯块露出见光变绿。松土时要注意不要把地膜破坏。在松土时可以同时亩施优质农家肥1000公斤或亩施复合肥20公斤、钾肥10公斤或草木灰150公斤。现蕾开花期视其生长情况再进行第二次追肥。生长后期亩用0.3%磷酸二氢钾溶液60-75公斤,进行根外追肥。

  (三)合理灌水、抗旱

  有灌溉条件的地区,要在马铃薯开花期、块茎膨大期灌水3-4次,注意顺垄灌水,防止大水漫灌,做到灌水不漫垄, 在整个生长期土壤含水量应保持在60%~80%,块茎形成期及时适量浇水,块茎膨大期是需水关键期不能缺水。在雨水较多的地区或季节,及时排水,田间不能有积水。

  在旱作区,有的地方旱情持续,为了保证马铃薯稳产高产,要对干旱导致萎蔫的地块,采用人工挑水灌苗,或用积雨窖水浇灌,以缓和旱情。

  (四)叶面喷肥,化学调控

  适时观察,花前有无徒长现象,如有徒长,可喷施多效唑500mg/L等进行调控,在块茎膨大期叶面喷土豆膨大素,有利于块茎的膨大,增加产量。

  (五)做好病虫害防治

  我省各地病害发生的时期、种类有一定差异,但主要病害基本一致。不外乎早疫病、晚疫病、环腐病、黑胫病、花叶病毒病、卷叶病,青枯病、立枯丝核菌引起的黑痣病等,要及时进行防治。

  1、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马铃薯晚疫病一般在6月中下旬发生,如气候干旱还会推迟。这时要注意观察,发现中心病株连根和薯块全部挖出,带出田外深埋,病穴撒石灰消毒,对病株周围50米范围内喷施甲霜灵锰锌或克露等药剂进行封锁控制,隔10天再喷1次。7月下旬-8月,要普遍开始防治一次,每亩每次选用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120克、或72%克露可湿性粉剂、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或80%必得利全络合态可湿性粉剂等100克,兑水50-60公斤均匀喷雾。视降雨和空气湿度情况每隔7~10天防治一次。可交替喷施甲氨基丙酸脂类化合物(25%阿米西达亩用量30~40毫升,兑水50公斤),第二次喷施800倍液的72.2%霜霉威(普力克),第三次视情况可喷施银发利(亩用量60~75毫升兑水50公斤)或者53%金雷多米尔(亩用量100~150克)等,一般三次即可。

  2、其他病害防治可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2000万单位(相当于20克)兑水50~70公斤,喷雾预防青枯病等细菌性病害;用银法利亩60~75毫升兑水50~70公斤,25%阿米西达亩30-40毫升,兑水50公斤喷施,除防治晚疫病外,还可以兼防青枯病、环腐病、早疫病等主要病害。

  3、虫害防治在发现有虫害的时候,每亩用5%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5克,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克~20克,或20%的氰戊菊酯乳油10毫升~25毫升等,兑水50~70公斤,喷雾防治,交替使用。可以防治蚜虫、粉虱等害虫。

  地下害虫地老虎、金针虫、蛴螬、蝼蛄等发生严重的田块,可以在松土时用1%敌百虫3公斤,加细土10公斤,撒于垄沟翻土亩。苗期如发生虫害,也可用40%辛硫磷乳油1500倍溶液灌根,每株50毫升~100毫升,也可以撒施5%辛硫磷颗粒剂每亩3公斤。用0.38%苦参碱乳油500倍液或4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喷雾。可以防治金针虫、地老虎、蛴螬等地下害虫危害。

  (六)适时收获

  马铃薯生长期约120天左右,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成熟期,要结合当地气候和惯例,当地上部茎叶基本枯黄、块茎容易分离时,选晴天收获,尽量减少创伤,防止窖藏期病害。如果晚疫病侵染但不太严重,最好在收获前将病秧割除并清理出田块,防止薯块接触感染。收后薯块可适当曝晒,使伤口愈合,及时入窖贮藏或销售,以免变绿,产生有毒物质,影响食用和商品性。

                             (甘肃省农牧厅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