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 > 2004年两会动态

河南省滑县:发挥粮食主产区优势 打造滑县优质粮大县

日期: 2003-12-23 13:57 作者: 来源:农业部 【字体: 打印本页

  滑县地处豫北平原,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全县辖22个乡镇,1020个行政村,总人口12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2.9万人,总面积1814平方公里,耕地176.5万亩,常年种植粮食作物220万亩左右,总产90多万吨,粮食总产位居全国百强,在河南省名列前茅,为全国十二个商品粮贡献最大县份之一,有“豫北粮仓”的美誉,95年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96年秋粮增产1亿公斤,99年全县粮食总产接近100万吨。近几年来,滑县立足本县粮食生产优势,大力发展了优质专用粮生产,取得了较大的成绩,2003年优质强筋小麦发展到100万亩以上,总产40万吨,面积和总产处于全省、全国领先地位。1999年被列入“河南省优质专用小麦重点示范县”,2001年被批准为“国家'十五'优质小麦商品粮基地县”,2002年被确定为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重大项目“小麦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核心试验区与示范区,2003年被定为国家"优质专用小麦生产示范县"暨农业部联系点。

  一、粮食生产情况

  (一)粮食生产发展过程

  回顾滑县粮食生产主要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建国初期至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阶段粮食生产的主要特点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性增长和解决长期困扰人民温饱的问题为主要目标,所产粮食除上交国家外,尚不能满足人民基本生活需要。

  第二阶段从1978年至1999年。这一阶段随着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农业投入的增加,粮食生产得到快速增长。至1999年全县粮食播种总面积243.6万亩,平均单产410公斤,总产99.95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1905元。这一时期每年向国家贡献平价商品粮1亿公斤以上。

  第三阶段从1999年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至今。随着我国粮食生产领域的重大变革,农产品供求关系、农业增长方式、农业运行机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粮食生产出现了总量平衡、丰年有余、农民增产不增收。县委、县政府多方考察论证,将“品种调优”作为调整种植业结构的突破口。1998年引进试种了2000亩优质强筋小麦豫麦34号;1999年推广到28.5万亩;2000年突破80万亩,总产达30万吨;2001年发展到101万亩,占全县小麦总面积的69%,总产达到40多万吨;2002年以后全县优质强筋小麦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将发展目标锁定在提高品质和效益上,申报了100万亩优质无公害小麦生产基地,并已通过省专家组的考察、验收。在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的同时,其它粮食作物如玉米、大豆、红薯等也不断优化品种结构,提高产品品质,2003年全县种植农大108、郑单958等粮饲兼用型优质玉米40万亩,占玉米总面积的65%;种植豫豆22、滑豆20等高蛋白大豆3万亩,占大豆面积的39%;脱毒红薯2万亩,占红薯种植面积的36%。粮食品种的优化和品质的提高,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2002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106元。

  (二)粮食生产水平与效益

  2003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236.61万亩,比1998年减少7.94万亩,减3.2%,粮食总产97.72万吨,比1998年增产5.92万吨,增6.4%,粮食平均亩产412.99公斤,比1998年增加37.59公斤,增10%。其中夏粮159.93万亩,比1998年增加7.78万亩,增5.1%,夏粮总产63.49万吨,比1998年增产12.02万吨,增23.3%,夏粮平均亩产396.69公斤,比1998年增加58.38公斤,增17.3%。秋粮76.68万亩,比1998年减15.72万亩,减17%,秋粮总产34.23万吨,比1998年减产6.1万吨,减15.1%,平均亩产446.63公斤,比1998年增加10.23公斤,增2.3%。2000年以来,滑县对优质小麦实行优质优价收购政策,以高于普通小麦6-10%的价位敞开收购,农民所产的优质粮均能于当年销售一空,农民从中得到了实惠。据调查,全县累计种植的312万亩优质专用小麦净增收益6000多万元;加之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粮食就地过腹增值转化每年约20万吨,加工转化约5万吨,年增值达到8000万元。

  二、主要做法

  (一)适应形势,转变观念,把发展优质粮作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滑县作为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特别是夏粮生产久享盛誉。无论是考虑粮食政策,还是考虑滑县的土地面积大的特点以及农民种植习惯,都不可能大规模地压缩粮食种植面积,必须发挥粮食大县的后发优势。为此,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优化种植、突出畜牧、兼顾林果、开发菌业”的总体思路,连续5年出台了优质强筋小麦开发实施方案,积极推广了适合滑县种植的豫麦34、高优503、郑麦9023、郑农16等优质强筋小麦品种,注重品质,区域布局,规模发展。依靠粮食品种调优和加强产销衔接来提高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以发展优质强筋小麦为突破口,拉开了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序幕。

  (二)深入宣传,层层发动,与时俱进推动优质强筋小麦生产。一是从适应市场经济、转变各级领导思想观念入手,强化市场意识、效益意识、创新意识,由过去粮食不愁销的旧观念转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思路上来。二是县、乡、村层层召开优质专用粮食生产动员会,从怕担风险向主动闯市场转变,树立以市场需求定生产的新观念。三是利用广播电视开设专题栏目和讲座、发放宣传资料、设置宣传栏、组织群众参观考察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优质专用粮食的市场前景、发展趋势和优质优价收购政策,并通过算帐对比调动群众搞好优质粮生产的积极性。在优质强筋小麦种植面积突破了100万亩大关后,将工作重点由规模发展转移到优质高效上来,保优节本逐步成为滑县优质强筋小麦生产的主题,2003年起又把优质无公害小麦生产纳入了议事日程。

  (三)发挥功能,优质服务,搞好全县粮食生产。滑县县委、县政府做到 “三到位”:一是组织领导到位。县政府成立了县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优质强筋小麦开发领导小组”。二是技术服务到位。建立了县、乡政府包组织,种子部门包供种,农技部门包技术,粮食部门包购销的“四包”责任制,真正让农民种上“放心粮”,吃上“定心丸”。为保证粮食生产的种子供应,县种子公司引进与繁育相结合。一方面不断引进新的品种,为品种的更新换代做好贮备,在第一批筛选出豫麦34、高优503、农大108、郑单958、豫玉26等主导品种的基础上,2002年又大力推广了品质优、产量高、农民企业都喜欢的郑麦9023、郑农16、滑丰3号、4号等新品种,建立3万亩小麦、5000亩玉米和2500亩大豆良繁基地,年繁种量在1300万公斤,保证了全县粮食生产的用种需求。确保品种的前瞻性,保持生产的先进性。为扩大滑县农业的知名度,农业局利用信息优势,在滑县农业信息网站建立了优质强筋小麦专栏,向外界不断及时准确地发布滑县优质强筋小麦的生产动态信息,促进了全国各地对滑县优质小麦的了解,拓宽了优质强筋小麦的外销渠道。三是激励措施到位。在优质强筋小麦发展的各个环节上,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奖惩措施。县、乡对优质强筋小麦开发实行目标管理,将任务量化分解,逐级落实。切实做到责、权、利相结合,推动了全县优质强筋小麦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拓宽渠道,兑现合同,确保优质强筋小麦的顺利销售。为保证对优质强筋小麦实行优质优价敞开收购,由农业部门和粮食部门共同与农民签订《优质小麦生产和交售合同》。按合同规定,粮食部门对品质达标的优质强筋小麦以高于普通小麦6-10%的价格收购,既提高优质强筋小麦的种植效益,让农民得到了实惠,又给粮食购销企业留有一定利润,刺激了企业的参与意识,激活了优质小麦生产、销售一盘棋。同时,鼓励有关单位、各农民协会或个人直接和外地粮食购贮、加工企业签订合同,组织优质强筋小麦的外销工作。

  (五)培植龙头企业,搞好产业带动。为了抓龙头,延链条,按照产业化要求,积极采取措施,扶持了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2002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积极向上级争取项目资金,努力培植一批粮食精深加工龙头企业,提高就地加工转化能力,拉长产业链条,实现产业升级。2002年全县共有粮食生产、加工、转化的龙头企业 10多个,如亿博粮油公司、丰豫面粉有限公司、道口油厂、滑县种子公司、万兴畜禽有限公司等。其中丰豫面粉有限公司日转化优质强筋小麦70吨,结束了我县无强筋小麦加工业的历史。

  (六)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创造优质粮食生产的良好氛围。为避免各部门各吹各的号,各弹各的调,农业、粮食等部门进一步统一了思想认识,从全县大局及农民利益出发,做到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农业部门切实做到为粮食生产提供产前、产中系列化服务;粮食部门确保优质优价敞开收购农民手中的余粮;新闻、宣传、工商、技术监督、财政、信贷等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共同致力于滑县粮食生产,从而实现了农民增产增收。滑县感到:粮食生产是一项社会化的系统工程,需要农业、粮食等部门的密切配合,只有为生产搞好各种服务,形成大合唱,才能有效地促进粮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