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涡阳县:强抓结构调整 确保粮食生产 实现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涡阳县座落于皖西北边陲,全县总人口137.1万,其中农业人口124.1万人,辖27个乡镇(场),724个村民委员会,耕地面积197万亩,人均耕地不足1.5亩,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涡阳县常年种植粮食作物以小麦、大豆、玉米、红芋等为主,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县。近年来,涡阳县紧紧围绕本县自繁自育的小麦品种皖麦38、皖麦39,大豆品种皖豆14、皖豆23等优质粮食品种,以产业化发展为主抓手,大力推进粮食种植结构调整,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实现了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自1998年以来,连续五年在全省粮食生产总量排序上名列前茅,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抓科技促单产,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如何有效利用科技进步,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是摆在各级农业工作者面前现实而重要的问题。涡阳县在依托科技进步发展粮食生产上,主要总结推广了五大关键技术,一是推广优良品种。优良品种是提高粮食单产水平的关键。近年来,在小麦品种上,该县重点推广了皖麦38、皖麦39、豫麦18-64系、新麦9号、温麦系列等品种;在大豆品种上, 重点推广了皖豆14、皖豆12、皖豆23等品种;在玉米品种上,重点推广了登海1号、农大108、豫玉23等品种;在红芋品种上, 重点推广了脱毒徐薯18、北京553等品种。 目前全县粮食作物优良品种使用率达到100%,对提高粮食单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是适期播种。特别是在秋种工作中,针对淮北地区有秋季雨量适中,而秋末冬初天气干旱的特殊气候,涡阳县及早准备,适时掀起了秋种高潮,使皖麦38这一耐早播的优质品种能迅速播下去,从而形成大苗、壮苗,搭起了丰产架子。三是精量机播。目前,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97万千瓦。在秋、春、夏三个种植关键季节,动用全县农业机械,不分昼夜,积极搞好农机“两深一精”,促进全县农机耕作率达到85%以上。四是配方施肥。涡阳县现有配方肥料生产企业12家,年产量15万吨,配方施肥量占全县粮食作物施肥总量的50%左右,真正做到因地块、因作物、因品种施肥。同时,在皖麦38栽培上,总结出“前氮后移”技术,即将氮肥总量的30-40%留作返青拔节期以后追施,这样即可以防止小麦徒长,又能提高皖麦38品质。五是化学调控。在小麦上重点推广了“一喷三防”技术,可防止小麦贪青晚熟,延长剑叶功能期,又可防虫治病。同时,在小麦、大豆、玉米、红芋等作物上,推广了缩节胺、矮壮素等化学调控技术,促使作物均衡生长,为高产稳产奠定了基础。由于以上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了全县小麦单产水平的稳步提高。据统计,2002年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12.5万亩,与1998年的310.9万亩相比基本持平,而单产290.5公斤、总产90.8万吨,分别较1998年的单产248.6公斤、总产77.3万吨提高了16.9%和17.5%。按农业人口计算,自1998年到2002年,全县平均农业人口122.2万人,而粮食总产平均87.4万吨,人均占用粮食产量达715公斤。
二、抓调整促转化,确保农民种粮效益
近年来,农民种粮特别是传统方式种粮增产而不增收是全国各地普遍存在的问题。涡阳县在抓粮食作物种植时注重四大调整,促进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8年的2109元提高到2002年的2249元,增幅达6.7%,有效保障了农民的种粮效益。
(一)推行品种优质化。积极实施省农产品优质化工程,主要在小麦和红芋两大作物上进行。大力推广了优质小麦皖麦38、郑麦9023和脱毒红芋种植。目前,涡阳县优质小麦面积达到80万亩,是1998年30万亩的1.7倍;红芋种植50万亩左右,全部实现了脱毒化。同时,在大豆、玉米等作物,积极推广优质品种,促进全县粮食品种优质化率达到56%,较1998年提高了32个百分点。
(二)生产方式标准化。涡阳县从2001年起,在小麦生产上采用标准化方式进行。由省农委和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牵头,涡阳县政府负责实施,县农委和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具体操作,承担了省优质麦标准化生产示范项目。总结出了《皖麦38标准化》和《皖麦38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两项标准化技术,并通过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验证。目前,优质麦标准化生产面积已由2001年的2000亩增加到2003年的25万亩。
(三)种植模式立体化。合理推广作物间作套种,是有效利用空间、培肥地力、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作物增产增效的重要措施。在小麦生产上,推广了麦套棉、麦套瓜、麦套菜,在大豆、玉米生产上,推广了大豆、玉米间作,在红芋生产上,推广了红芋套瓜、红芋套棉、红芋套杂粮等多种间套混种模式,促进全县以粮食为主作物间套面积达到100 万亩,较1998年增加了30万亩。
(四)加快粮食增值转化。为解决农民粮食“相对过剩”问题,涡阳县积极实施畜牧富民工程。立足该县全国黄牛养殖金三角的优势,主抓“三大养”(黄牛、山羊、生猪),狠抓“三小养”(禽、鸽、兔),突出特种养和奶业养殖,力促以玉米、红芋等为主的粮食作物转变利用功能,扩大养牧养殖业,增加农民收入。截止2002年,涡阳县已连续6 年获得全省畜牧养殖十强县荣誉称号。
三、抓市场促营销,营造快速发展大产业
近年来,涡阳县紧紧围绕本县培育的国审优质麦小麦皖麦38,通过建基地、强龙头、签订单、跑市场、抓项目,做活了皖麦38产业化经营一盘棋,造就出一个优质麦开发的朝阳产业。
建基地,做好产业化发展第一车间。一是建立了4 万亩皖麦38原良种繁殖基地,年繁育原良种1200万公斤,可供160万亩优质麦生产用种;二是建立了60万亩皖麦38商品粮生产基地,年产优质麦22万吨;三是建立了25万亩标准化生产基地,按照皖麦38标准化规程操作,确保实现皖麦38的优质特性,增强了产品市场竞争力。
强龙头,做活产业化经营实体。涡阳县农委将县农科所、种子公司、棉麦原种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技服务公司等几家单位,进行强强组合,成立了资金雄厚、技术过硬的三八种业集团,实现了资源、技术、资金优势互补。在此基础上,又组建了涡阳县三八中业公司,形成了优质麦开发的产业化龙头企业,走出了一条从科研、繁育、技术推广到市场销售一条龙的皖麦38产业化经营之路。
签订单,完善产业化经营利益联结。与农户签订订单主要通过三种方式进行,一是良繁单位与农户签订良繁生产订单;二是三八中业公司通过外地面粉加工企业在我县建立商品粮生产基地;三是粮食部门与农户签订优质麦生产订单。2003年,全县皖麦38生产订单达到60万亩。在履行订单上,三八中业公司与粮食部门联合,以高于当时市场价的 5% -10%进行优质优价收购,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失,实现了企业与农户利益的“双赢”。
跑市场,拓展产业化经营运行空间。一方面县委、县政府积极组织人员南上北下,与全国各地大型面粉加工企业联系,加大皖麦38宣传推介力度,寻找生产经营合作伙伴;另一面积极参加各种研讨会、展销会,通过各种媒体打响皖麦38品牌。目前,三八中业公司与广东东莞、广西银雪、安徽良夫等多家面粉加工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皖麦38产品供不应求。
抓项目,增强产业化经营外力。围绕优质麦开发,该县成功申报了《安徽省优质小麦皖麦38种子生产基地建设》和《安徽省涡阳县“十五”第一批国家商品粮专用小麦基地建设》两个项目。其中商品粮基地项目在城东镇刘旮旯村建成一个5000亩高标准专用品种科技示范区。示范区内配置了精量播种机、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购置了电脑、传真等信息服务设施,新建了500亩半固定式喷灌,示范区全部达到旱涝保收。在生产上,由三八中业公司与农户签订生产订单,并做好全程服务,从而形成了专用小麦生产基地的一个高标准科技示范区,促进了全县优质麦生产产业化链条紧密相连,环环相扣。
四、抓投入重基础,稳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涡阳县在抓生产投入方面,特别注重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一是加强了中低产田的改造。县黄办、外资办等单位,积极引进县外资金,争取各类建设项目。自1998年以来累计争取项目19个,引进资金3510万元,改造中低产田14.5万亩,特别是优质麦生产良种繁育和WFP项目,为该县建立了 5000亩良繁基地,并建设了一个500 亩的高标准优质麦生产示范区,赢得了项目区农民的广泛赞誉。二是加大了财政资金投入。县财政在财力十分吃紧的情况下,每年都拿出30-50万元,作为专项资金用于粮食生产工作,并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奖励给种粮先进乡镇、村和种粮能手。县农委在农民购买良种时,对良繁田给予种子价格补贴一半。同时,对无钱购买良种农户,由县农委牵头,粮食局协助,鼓励农民采取以粮换种的办法(用普通粮食按比例换取一定量的优质良种),支持农民种粮。三是科技人才的培养。五年来涡阳县累计引进各类农业科技人才76名,培育造就出农业科技研究员1名,培养高级农艺师12名。创造出各类科技成果89项,其中《皖麦38科技成果与转化》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些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在粮食生产中发挥了中肩作用,为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做出了积极贡献。
五、抓服务促推动,营造粮食生产发展的良好氛围
新时期,做好群众工作的关键在于引导。涡阳县委、县政府一改过去以行政推动为行政引导的服务方式。他们从县六大班子自身做起,每人在所包乡镇分别建立自己的高产攻关田,统一由县负责验收评比;同时,乡镇班子成员也分别建立相应的高产攻关示范田。由于高产攻关田种植科学,操作精心,所以单产水平都很高,群众能够看得见摸得着,以此促进了农民科学种田的积极性,营造了良好的粮食生产氛围。在组织粮食生产过程中,县广电、宣传、供电、生资、金融、石油等部门,都立足本职,积极开展力所能及的各项服务,共同演绎了粮食生产的大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