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防灾减灾

2005年农业自然灾害中等偏轻

日期: 2006-01-23 15:12 作者: 来源: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 【字体: 打印本页

  

  2005年,气象条件对全国大部地区的农业生产3日较为有利,特别是粮食主产区没有出现大面积严重干旱,农业自然灾害虽重于上年,但总体上仍然属于中等偏轻年景。

较为有利,特别是粮食主产区没有出现大面积严重干旱,农业自然灾害虽重于上年,但总体上仍然属于中等偏轻年景。

  据统计,2005年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5.82亿亩,比上年增加5860万亩。其中成灾2.99亿亩,绝收6890万亩,分别比上年增加5500万亩和760万亩。受灾、成灾、绝收面积均低于近20年的平均值。

  综合分析气象条件、农业自然灾害发生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等情况,2005年农业自然灾害具有以下特点:

  一、因灾损失粮食重于上年、轻于常年

  2005年,全国大部地区降水偏多,对粮食生产影响最大的干旱灾害较轻,虽然洪涝、风雹(含台风,下同)灾害造成粮食损失多于上年,但因干旱和低温冻害造成粮食损失少于上年和常年,2005年因自然灾害损失粮食重于上年轻于常年。

  据统计,全年因自然灾害损失粮食690亿斤,比上年增加80亿斤,但比常年少损失300亿斤左右,其中因旱损失粮食281亿斤,比上年减少26亿斤,比常年减少290亿斤左右。尤其是13个粮食主产省区,农作物受旱面积比上年减少40%,其中绝收面积减少35%,因旱损失粮食减少34%。

  二、灾害造成农业直接经济损失与常年相当

  2005年,因南方洪涝和台风灾害比较严重,特别是台风灾害对经济价值较高的设施农业和园艺作物危害较大,致使全年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较重。据统计,2005年因自然灾害造成农业直接经济损失1080亿元,比上年增加370亿元,接近常年水平。其中,洪涝灾害损失占总损失的42%,风雹灾害损失占23%。按农业直接经济损失排序,列前10位的省(区)是:安徽、浙江、云南、海南、福建、四川、山东、江苏、湖南、广西。

  三、部分地区干旱、洪涝严重

  2005年,全国大部地区降水较为充足,干旱发生范围小、持续时间较短。但山西、内蒙古、广东、海南、云南、陕西、甘肃、宁夏等省(区)干旱持续时间较长,旱情严重,尤其是海南、宁夏、云南等省(区)遭遇了50年一遇的特大秋冬春连旱或春旱,山西发生了全年性的严重干旱。部分地区的严重旱情,给农作物播种带来很大困难,并对其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造成严重影响。

  据统计,2005年全国农作物受旱面积2.40亿亩,比上年减少1840万亩。其中成灾1.27亿亩,与上年基本持平,绝收2830万亩,比上年增加310万亩。受灾、成灾、绝收面积均低于近20年的平均值。其中,山西、内蒙古、广东、海南、云南、陕西、甘肃、宁夏等8省(区),因旱农作物绝收面积占全国因旱绝收面积的61%;因旱未能春播面积1200多万亩,因旱未能及时出苗面积601万亩,分别占全国的81%和87%;因旱损失粮食97亿斤,占全国因旱损失粮食的35%。特别是山西省,从2004年10月至2005年9月降水普遍偏少,旱情持续发展,其影响范围之大、危害程度之重,历史罕见,全省粮食因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灾害减产12%。

  2005年汛期,珠江、淮河和辽河流域以及福建闽江等江河发生了较大洪水和大洪水,汉江、渭河发生了较为严重的秋汛。黑龙江、山东、湖南、四川等省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山洪、渍涝、泥石流、滑坡等灾害。洪涝致使部分地区播种滞后,农作物被淹,产量受损。

  据统计,2005年全国因洪涝农作物受灾面积1.64亿亩,比上年增加5210万亩。其中成灾9070万亩,绝收2200万亩,分别比上年增加3450万亩和630万亩。受灾、成灾、绝收面积均低于近20年的平均值。全年因洪涝损失粮食274亿斤,比上年增加100多亿斤,接近常年水平。其中,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福建、山东、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陕西等12省(区),因洪涝损失粮食200亿斤、农业直接经济损失319亿元,分别占全国因洪涝损失的73%和70%。

  四、台风、低温冻害偏重发生

  2005年,风雹灾害频繁发生,点多面广,全国31个省(区、市)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台风、雷雨大风、冰雹、龙卷风等袭击,灾害较常年偏重。特别是台风,登陆个数多(8个,常年平均6.9个),强度大,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

  据统计,2005年全国因风雹农作物受灾面积1.11亿亩,比上年增加1410万亩。其中成灾5400万亩,绝收1440万亩,分别比上年增加1790万亩和190多万亩。受灾、成灾、绝收面积均高于近20年的平均值。全年因风雹损失粮食97亿斤,比上年增加20多亿斤,重于常年平均水平。其中,受台风影响较大的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广东、海南等9省(市),因风雹灾损失粮食36亿斤、农业直接经济损失167亿元,分别占全国因风雹损失的38%和67%。

  2004年12月下旬至3月下旬,全国大部地区先后出现多次强降温、降雨(雪)天气过程,使华北南部、黄淮、江淮、江汉等地部分长势偏旺的冬小麦和江淮、江汉、江南、西南东南部等地部分地区的油菜、蔬菜、茶树、果树等遭受冻害、雪害,灾害重于常年。

  据统计,2005年全国因低温冻害农作物受灾面积6640万亩,比上年增加1070万亩。其中成灾2760万亩,绝收420万亩,分别比上年增加260万亩和减少370多万亩。受灾、成灾面积均高于近20年的平均值,绝收面积接近平均值。其中,河北、江苏、浙江、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云南、甘肃等10省,因低温冻害损失粮食29亿斤、农业直接经济损失74亿元,分别占全国因低温冻害损失的77%和68%。

  五、关键农时灾害影响较重

  ——春播进度缓慢。春播期间,全国大部地区初春气温回升慢,致使始播期推迟一周左右,影响春播进度,对农作物生长发育不利。特别是东北地区,出现了少有的阶段性低温、阴雨天气,造成始播期推迟7-10天左右,5月10日前播种进度比上年同期慢5—7个百分点,黑龙江省中、东部地区渍涝面积达到1711万亩,吉林东部山区低洼地也出现渍涝现象,播种受阻。

  ——早稻因灾减产。华南大部严重的秋冬春连旱和3月份持续低温阴雨天气,对早稻适时播种、秧苗稳健生长和栽插不利,尤其是雷州半岛和海南大部的旱情持续到6月上旬,对早稻产量的形成十分不利。5月份和6月中下旬,江南和华南地区的大雨、暴雨天气频繁,雨日偏多,日照不足,对早稻分蘖、控苗不利;“大雨洗花”和部分地区的严重洪涝,对部分早稻抽穗扬花和结实不利,使产量受到较大影响。中东部地区入夏后出现10~45天35℃以上的高温天气,导致部分地区早稻出现“高温逼熟”,严重影响产量。预计2005年早稻比上年减产8.6亿斤。

  ——对秋收作物影响较大。8月份,辽河流域、黄淮南部、江淮、四川盆地、汉水流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东部沿海地区因9号台风“麦莎”和10号强热带风暴“珊瑚”受灾严重,导致部分地区棉花、玉米、蔬菜等农作物倒伏、受淹,损失较重,同时对一季稻灌浆、棉花产量形成以及江南西部晚稻孕穗、抽穗造成影响,部分一季稻结实率和千粒重降低。9月份,受第13号台风“泰利”、第15号台风“卡努”、第16号热带风暴“韦森特”和第18号台风“达维”的影响,福建、浙江、江西、安徽、湖北、江苏、海南和广东等省部分地区的棉花裂铃吐絮、一季稻灌浆成熟、晚稻孕穗抽穗受到一定影响,瓜菜水果等损失较重。

  ——秋收秋种受阻。9月至10月上旬,西北地区东南部、黄淮出现了大面积秋雨天气,渭河发生1981年以来最大洪水,汉江发生1983年以来最大洪水,山西、山东、湖北、甘肃、陕西等省部分地区遭受严重洪涝灾害;同时受台风和热带风暴影响,江苏、安徽、福建、贵州等10多个省区先后出现阶段性强降水,局部地区暴雨成灾,致使晚稻等秋收农作物成熟推迟、腾茬偏晚,秋冬种作物始播期推迟、前期播种进度缓慢。据10月10日调查,冬小麦播种进度同比慢19个百分点,油菜播栽同比慢6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