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品”管理还得加强
“潍坊超市无公害蔬菜受冷遇”、“山西无公害蔬菜烂在地里”、“西安绿色蔬菜当普通菜卖”……“三品”市场遇冷,固然与整个农产品市场大势相关,但也有其特殊原因,价格高、“可信度低”直接影响“三品”市场的表现。在笔者看来,解决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加强管理。
价格确实影响“三品”的销售。2005年5~7月,北京市绿色食品办公室对北京城区1000个消费者问卷调查显示,能接受以高出普通食品40%以上的价格来购买绿色食品的消费者比重不到2%,而如果比普通食品高出30%以下,则有83.26%的消费者能够接受。30%这个“分水岭”科学与否,不能妄作判断,但有一点笔者很赞同,“农民的利益能否得到保证,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无公害蔬菜的质量是否有保证”。
在一个健全的市场里,消费者与生产者博弈能确定出一个价格平衡点。眼下,消费者认为“三品”价高不买账也好,生产者抱怨“优质不能优价”也罢,说到底,市场进入机制不健全、监管不到位是其主要原因。上述调查还有一组关键数据,消费者对市场上销售的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质量有信心的比重分别为16.96%、53.30%和37.66%。调查者据此认为,一方面是正面有效的宣传力度不够,认证农产品侵权和假冒认证的事件时有发生,另一方面与目前认证农产品监管不完善、部分企业法律意识淡薄有很大关系。政府不能直接干预价格,但可以通过加强管理改善“三品”的市场环境。
健全市场准入制度,“除劣”才能优化“三品”的发展环境。目前,绝大多数省(区、市)都已建立了市场准入制度,但无公害农产品作为市场准入的“底线”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优质优价”不奏效,“三品”就难脱颖而出,拉不动消费,产能上不去,价格也就难以“平易近人”了。
加强市场监管,“打假”才能树立“三品”的市场信誉。要提高消费者的辨别水平,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三品”认证知识的工作要做在前面,不能靠一次次食品安全事件的被动“扫盲”;“打假”不能停留在市场阶段,要全程检查、动态抽查,真正建立起退出机制,不蹈“免检产品”的覆辙。
扶持“三品”发展,“扶优”才能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如今,很多地方的政府部门都鼓励认证,如河南济源对申报成功的无公害基地及产品各奖励1万元,绿色食品奖励3万元等。鼓励生产还要鼓励销售,在目前无法彻底堵住市场“漏洞”的情况下,为“三品”开辟专门窗口或者补贴进超市的做法更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