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廉政文化进农村 > 经验传承

送走贫穷迎来富裕——记河北省阳原县东城村党总支书记武贵录

日期: 2008-01-02 08:44 作者: 陈晓东 唐玉德 来源:农民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在河北省阳原县,有一个叫东城的村庄,曾经是个民心不稳、发展受阻、一穷二白的贫困村。不过这已是20年前的事情,自从20年前,一个叫武贵录的人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后,带领全村人抓稳定、活经济、促发展,东城村是三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现在已是河北省小康建设示范村、文明生态建设示范村、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先进村,更创下了连续20年无越级上访、无重大刑事案件发生的可喜成绩。

  武贵录上任之初,村里纠纷时常发生、摩擦不断,是个出了名的乱摊子,何谈发展?武贵录知道稳定对发展的重要性。他说:“稳定是发展的基础,一切事业要发展,必须先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他决定先从“治乱”入手,为发展经济创造一个好环境。村民反映,村南片有小蟊贼经常在半夜入室偷窃,尽管偷盗的财物都不大,但弄的人心惶惶。武贵录组织起几名治保干部开始了夜间巡逻蹲守,也许是蟊贼听到了风声,竟多日躲起来不露面,但武贵录心中有数,他果断宣布撤销巡逻,但自己却暗地蹲守,在熬了几夜后,双眼布满血丝的武贵录硬是把入室盗窃的蟊贼抓获了。看到武贵录治乱的决心,一些平日喜欢惹事生非的人都收敛了起来。东城村是东城镇的中心村,除每逢农历三六九赶集市外,每年还举行一次大型的物资交流会,这时也是不法分子活动猖獗的时候,村民利益屡屡受侵。武贵录又开始在整治市场秩序上下功夫,他在集日和赶会时与村干部们装扮成赶集的群众,开始对欺行霸市、赌博骗钱、销售假货等行为进行暗访,在掌握了确凿证据后,与工商、公安等部门配合毅然出击,对这些不法行为重拳打击。一些曾与武贵录打过交道的商贩说:“要想去东城市场赚钱,违法乱纪的事可不能干。”从此,东城集贸市场成为有名的安全市场、诚信市场。

  社会秩序实现了初步稳定,武贵录及时总结经验,又研究制定了与稳定相关的详细制度,包括在各片配备综合治理信息员,形成了保稳定情报信息网络,选配多名调委会干部,充分发挥“五老人员”等的作用,积极进行民间纠纷调解,构建起纠纷调解网,成立了联防办公室,建立起群防群治网络。越级上访没有了,打架斗殴消失了,邻里矛盾减少了,家庭关系和谐了,东城村的社会面貌得到了空前改善。

  有了稳定的环境,武贵录开始琢磨让全村人富起来的道道。他想,东城村人多地少且地力贫瘠,发展农业不太占优势,但东城有传统的皮毛加工业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优势,发展皮毛加工和商贸应是一条好路子。他的这个想法一经说出,大多数村民认为可以但却没人说一定行。人们都说,想当初,村里办皮毛厂是上级支持集体投入,还是半死不活的歇了业,自个儿想干起来更是不可能。面对到大家的这些顾虑,武贵录毅然决定自己先干起来,成功了,算是给大家做了榜样,失败了就证明自己的想法行不通买个教训。他这样说服家人:“党员就是要带领群众致富的,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1986年,他毅然向信用社贷款7万元,从大营购进了一批碎貂皮原料,自己动手制作打磨手工加工工具,没技术,访师求教,潜心琢磨一点点地学,没销路,就背着加工好的皮子四处推销。功夫不负苦心人。加工皮毛使武贵录当年就赚了5万元。看到武贵录搞皮毛加工挣了钱,村民们开始跃跃欲试。武贵录趁势引导,他先鼓励几名党员和曾经在村皮毛厂工作过的人搞皮毛,又手把手地教想搞皮毛加工却没技术的乡亲们。在武贵录的鼓励和支持下,党员赵汝明、武贵斌开始搞皮毛加工,他们又带动起了杨巨春、马振飞、申卫央等人,皮毛加工像星火燎原般在东城发展了起来。如今,东城村皮毛加工户已达到800多户,从业人员2000多人,年创产值2亿多元。

  东城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皮毛加工专业村,在东城,谁搞皮毛谁发财成了一个真理。而就在这时,武贵录却放下了皮毛加工,开始筹划搞商贸。人们不解:搞皮毛加工这么赚钱,你却转行弄什么商贸,赔了老本怎么办?武贵录有他自己的想法,他认为,东城村地处全镇中心,109国道、大秦铁路等主干线穿村而过,具有优越的交通和地理位置优势。这一优势是发展商贸的极好基础,尽管加工皮毛赚钱,但村里还有许多不适合搞皮毛加工的人,应该带动他们去搞商贸致富。为让他们有信心,自己还得先搞起来,给大家趟趟路。武贵录投入了搞皮毛加工时积累下的十几万块钱,又开始了摸索搞商贸经营的路子。他先是办了个建材经销部,由于适应市场,销路不错,建材经销取得了成功。随后,他又开了一家面粉经销点,同样获得了成功。武贵录的成功人们看在眼里,自然会记在心上。一看时机已经成熟,他建议村里马上出台了从事商贸业的优惠政策,并将村里的门面房租给村民开办各商贸铺点。很快,全村的商贸店铺一个个如雨后春笋般相继诞生。如今,全村商贸店铺已达到120多家,年创效益3000多万元,村集体也年收入30多万元。

  东城人富了,富得实实在在;东城人日子好了,好的有口皆碑。从2004年起,全村每年的产值都在2至3亿元,集体收入3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多元。另外一组数据也许更能显示东城农民的富足:全村农民拥有私家轿车55辆,95%的农户住房实现了砖瓦结构,人均居住面积达到了20平方米以上,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95%以上,固定电话1256部,户均拥有手机1.5部,引资150万元办起了私立学校……近年来,东城村累计投资80多万元实施了整治村容的“五化”工程,致力改变“脏、乱、差”的村容,创建优良人居环境。全村2500米主街道和大街小巷路面全部实现了硬化;修建5座高标准公厕,成立了环卫队,设置了生活垃圾处理点;在进村道路、街道两侧、房前屋后植树3000多株;村内主要街道安装统一标准的路灯和指示牌;建设了一个6000平方米的文体活动广场,建标准舞台一座,篮球场一个,藏书一万册的图书馆一个。如今的村民们茶余饭后都喜欢到大街上转转、活动场练练、图书室看看。村民李老汉说:“我活了70多岁,没想到老了还能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日子,多亏了咱们的武贵录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