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培训班交流材料——努力加快农业市场化与信息化建设
吉林省榆树市农业局
(2014年4月10日)
榆树市位于吉林省中北部,地势平坦、土质肥沃,一江两河纵横贯穿,构成了推动全市粮食生产、农业发展的先决优势。全市幅员4712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584.4万亩,历年粮食产量占全国1/200、全省1/10、长春市1/3。2013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66.68亿斤,同比增产4%,年增产粮食保持在2亿斤以上,连续第十次被国家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县)。随着粮食产量的不断提高,丰富的粮食资源,为全市发展以粮食深加工为主导的农业产业化,加快建设农业市场化和信息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一、农业市场化和信息化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农产品产销对接初见成效。通过鼓励粮食收储企业与农民、新型经营主体对接,2013年签订粮食收储合同10万吨,在保证农民正常售粮收益的前提下,有效降低了农民分散储粮的损失,带动农民变现资金近2亿元。随着北方冬季蔬菜生产基地规模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冬季蔬菜生产能力达到80万吨,占全年蔬菜总产量的40%,通过与省内主要城市超市、农副市场对接,与省外蔬菜收购商建立贸易关系,全市冬季生产的蔬菜在满足省内主要城市供应需求的情况下,逐步打开全国市场,销往全国各地。通过“一村一品”等工程,鼓励和引导农民种植月见草、烤烟、肉葫芦等特色农产品,其中榆树市八号镇万发村合作社与辽宁、山东等地收购商签订肉葫芦订单,为农民直接增加经济近2000万元,产品远销日本、韩国等地。
(二)地方品牌建设成绩斐然。农产品加工业企业达到1000户,省级以上龙头企业9家,市级龙头企业28家,规模以上企业达到75家,年转化加工粮食突破150万吨。在2013年全国第十一届农产品交易会上,蓝河坝大米在全国诸多农产品的角逐中被评为金奖产品。
(三)农业信息化进程逐步加快。通过对现有全市农业信息网与各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网点进行整合,搭建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立了覆盖全市农业病虫害、土壤墒情、配方施肥、气象信息、品种鉴定等涉农基础数据库,并根据具体农时生产情况更新,实现了农业信息资源共享。在农村现有电视、电脑、手机大面积普及的基础上,电视、电脑、手机在农业生产信息发布上的应用率逐步提高。2013年全市通过电视、电脑、手机累计发布农业气象信息短信848万条,发布农情信息短信675万条,发布病虫害防灾减灾信息短信216万条,播放电视讲座400余次,平均每天两次以上。
二、主要做法
(一)探索建立农民粮食银行。鼓励中粮、吉粮等大型粮食加工、收储企业,根据其粮食加工原料供应需要和收储优势建立“粮食银行”,引导农户把粮食存到“粮食银行”,有效解决了企业的原料供应问题,为农民卖粮打开了绿色通道,实现了“存粮提现”。农民送粮当天就可按照市价结算10%售粮款,也可在7天后可根据粮食市场收购价格择日结算提取现金。若结算当天粮食价格比送粮当天时价低,企业每吨粮食给农民补贴10元;在下一年5月1日前按照湿粮结算,5月1日后结算均按照干粮结算。这种支付方式既缓解了粮食加工收储企业的资金压力,又解决了农民粮食收储难、卖不上价等难题,避免了粮食损耗,间接的提高了农民收入,实现了农民“存粮提现”,实现了农户与企业双方共赢。
(二)加快北方冬季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按照全市制定的棚膜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实施意见,通过政策引导、考核激励、典型带动等措施,引进新技术,新品种,与省蔬菜科学院对接,引进和开棚室建造、膜下微滴灌、远程控制等现代设施农业技术,使高端农业科技在榆树及时转化。全市80%温室大棚实现了节水灌溉、生物防治,5个园区推广了远程控制技术,科技在棚膜产业中的贡献率超过了70%。同时在保证蔬菜产业供应基础上,增加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名、优、新、稀品种,如葡萄、草莓、大樱桃、桃、花卉和药食山野菜等品种种植,加快了我市棚膜产业新品种改良步伐,实现了棚膜产业设施科技化,产品效益最大化。2013年全市新建大棚7000栋,蔬菜园区发展到97个,全市蔬菜总产量达到200万吨,产值实现51.2亿元,有效提升了北方冬季蔬菜基地规模和影响力。
(三)全面提高地方农业产业化企业带动能力。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六型”农业发展战略,即发展科技农业、规模农业、设施农业、智慧农业、安全农业、品牌农业。在品牌农业建设上,2013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完成产值305亿元,全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7家。在省、市高度重视下,全年争取到农业产业化专项扶持资金368万元,用于扶持地方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初步形成了玉米化工、生物制药、畜禽加工、白酒酿造、新型建材、机械铸造六大主导产业体系。
(四)持续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土壤检测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获得国家认证,具备了开展相关工作的合法地位。对全市蔬菜生产基地和集贸市场进行监测检验,2013年全市共计采集检验样品1500个,包括黄瓜、茄子、食用菌以及最近上市的白菜、萝卜、马铃薯等近30个品种样品,综合抑制率在98%以上,比全省平均综合抑制率水平水平高出2个百分点。
(五)不断提升农资市场监管水平。在备耕期间,对全市38个种子市场308个种子销售门市,进行常态检查、随机抽查、突击检查,积极开展了种子入户终端管理,建立了种子溯源系统,对市场在售种子的产地、生产商、批次、类别等信息进行登记备份。全年出动执法人员1305人次,检验种子样品2596个,查处种子案件24起,挽回经济损失800余万元,有效避免假劣种子投入到生产环节。
三、存在问题
(一)农业市场体系发育不健全。市场基础建设差,不能及时为交易方提供准确的供销信息;市场制度不健全,市场中介组织发育缓慢,基本上以户为单位进行经营,没有形成规模,导致成本高、效率低。农村金融产品相对较少,贷款时间短、数额小、层层报批手续繁,抵押、担保条件高,农民贷款难的现象比较严重。
(二)农业生产规模相对较小。受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影响,多数农民仍然停留在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单打独斗”的阶段,缺少市场供求信息,生产规模相对较小,机械化操作程度相对较低,没有形成一整套规范化的经营模式,造成自身市场竞争能力,无法满足对企业和农产品收购商的供应需求。
(三)农业市场管理体制不完善。农业的产供销涉及到的环节多,牵涉到不同的管理部门,各单位为了自身利益,管理手段单一,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进行,往往难以形成合力,常常违背农民意愿和市场规律。
(四)电子商务平台发展缓慢。一是由于缺乏稳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加上基层人员工作条件落后,人员收入水平低,培训机制不完善,缺乏相应的信息网络人才,导致农村信息网络人才和人才队伍不稳定。二是由于多数农民对新鲜事物认知能力有限,对电子商务这种虚拟经营模式存在“怕损失、怕受骗”等顾虑,依然停留在“一手交钱、一首交货”的实体交易阶段。基于以上两方面,严重制约了电子商务平台的建立和可持续经营。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加快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加快健全完善实体市场建设。根据全市各乡镇的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完善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并根据个别乡镇的农产品产业发展势头,建立相应的农产品批发市场,逐步实现域内农产片向域外流通。依托五棵树黄牛交易市场,建立全市最大的畜牧产品交易市场;依托五棵树进步、八号北沟、太安诺亚棚膜蔬菜生产基地,建立蔬菜批发市场;依托大岭、大坡工厂化水稻育苗基地,建立水稻秧苗交易市场;同时以市内农贸大厅和建华农贸市场为中心,建立辐射全市28个乡(镇)街的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以全市28个乡(镇)街为单位,在现有农贸交易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完善健全农贸市场功能,满足所在乡镇的农产品需求。加快建设电子商务平台。积极争取农业信息化示范县和示范村建设项目,加快推进以“农资下乡”、“农产品进城”为重点的农业电子商务试点建设。借助电子商务平台,使干豆腐、笨榨豆油、草编工艺品等具有榆树特色的农产品网上销售,探索建立新型订单模式,形成对全市农业生产的横向拉动力。
(二)逐步推动农业信息化平台建设。加快促进农业办公自动化升级,不断健全农业资源决策管理功能,推动传统办公管理向高效办公管理转变,提供决策支持服务和专业应用服务;加快建立农业智能搜索系统,实现农业专家网络技术指导,提供全面的农产品供求信息和市场形势分析。拓宽农产品交易支付方式,加快推动农产品交易网络支付和移动支付。实施智慧农业建设,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在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进行试点建设,采用物联网技术对农业生产实行智能化管理,为全市推广物联网技术积累总结经验。
(三)加快推动规模经营发展步伐。加速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照“规范一批、培育一批、发展一批”的原则,在经营和管理方面强化业务培训和指导,以发展土地托管联户经营和“企业+合作社+农民”经营为主,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带动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模式同步发展,尽快培育一批综合素质高、生产经营能力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新型职业农民。到年底,全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总量要突破5300家,其中各类合作社数量要达到3200家以上。加速探索农业生产经营新体系,进一步规范全市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提高部门对农民参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指导和服务水平,在保证农民合法权益下,推动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打开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绿色通道”。加快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对合同签订、利益分享、风险共担、价格形成等诸多容易产生纠纷的环节,研究出台一些规范性的文本,并坚决执行,最大限度地减少纠纷。通过培养主体、构建体系、搭建平台,切实促进全市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
(四)完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完善园区内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功能区分布和布局,建设占地90亩的产业园区,促进产学研相结合,推动适合本区域的品种广泛应用。建设占地1951亩的田间园区。在整个园区内集成农学生物、精准农业、智慧农业的最新技术,通过相关硬件与软件的集成与建设,实现示范区内农业生产信息自动采集、动态监测、分析、管理、决策与信息共享为一体,直观、形象、动态地显示各种试验区农业生产过程及变化趋势,引导提高农民掌握农业生产信息和市场信息的能力,发展高效农业。
(五)加大农业安全监管力度。继续加强农资市场监管力度。始终保持打击假劣农资产品的高压态势,开展 “种肥打假百日攻坚”活动,对全市30万农户开展种子入户终端管理,保证种肥质量。落实劣种召回制度,抢在春耕播种前,对发现的问题采取妥善应对措施,保证100%良种下地。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工作。尽快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抓好农产品市场和秋菜上市检验工作,全面开展农贸市场、超市、蔬菜生产基地、农产品生产企业等普查工作,根据我市农产品产地和农产品质量现有情况,不断完善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法。全年抽检各类农产品以及投入品样品1500个,抽检覆盖率达到100%,综合抑制率要稳定在98%以上。
五、具体建议
(一)加快培养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协会等为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鼓励新型经营主体与企业联合,重点支持农产品销售,培育信息灵、规模大、信誉好的营销企业,在登记注册、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扶持。同时将政府的投资计划实施、技术推广等可以委托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进行。通过为新型经营主体提供供销(包含供给、仓储、加工、运输)、金融(存、贷款)、信息(网络平台、供求信息)等方面服务,深入带动农业市场化与信息化发展进程。
(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国家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在农民自愿基础上,围绕培植主导产业,扶持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加农户的形式,促进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发展。通过签订合同、利润返还等方式,让农民得到实惠,使各个环节的参与者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三)加快健全完善农业市场体系建设。一是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扩大农村专业市场规模,改善硬件设施,强化规范管理,培育区域的专业农产品批发中心,通过政策引导壮大农产品经纪人队伍。二是健全农村金融市场,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更新观念,实现农业市场发展产品经营与资本经营并重,有形生产要素与无形生产要素并重。加快农业企业化进程,通过产业化经营壮大实力,建立完善的企业治理结构,保证企业运行质量,形成农业市场化发展的拉动力。三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农产品期货订单市场,品种选择上可以推出商品化程度高的大宗产品(玉米、大豆、小麦、稻谷等),交易方式上发展长期合同,以稳定供求关系,规避风险。四是建设农业市场信息体系,国家应尽快建立权威性的农产品供求信息网络,对信息的收集、整理,要有专人负责,定期发布,并提供长期的市场预测分析。地方政府以有线电视网络为基础,尽快建立灵敏快捷的信息网络体系,开发利用国内外信息资源,鼓励农民加入因特网。五是建立农产品检疫和质量标准。与发达国家相比,发达国家为保证食品质量、安全性,有比较完备的质量标准和认证体系,而我们在这方面与之差距较大。国家应尽快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体系和认证体系。
(四)持续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农业是弱势产业,受市场和自然条件的双重影响。在农民增收困难较大的情况下,国家应加大扶持力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使分配政策尽量向农业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