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增加农民收入

肇源县三站镇特色农业闪亮农家 年收入达100多万元

日期: 2008-06-03 08:13 作者: 来源:黑龙江农业信息网 【字体: 打印本页

  近日来,肇源县三站镇聘请的农技师张继东特别忙,他走东串西,给农户讲解如何定植、控温等精细环节,许多棚室种植户在他的指导下成了种大棚的行家里手。张继东说,这几天是棚室生产的关键时期,许多农民在这一阶段都“蒙门”,通过进村入户,把实用技术送到棚室里,给农民吃上了定心丸,提高了农户棚室生产的积极性。据了解,今年以来,三站镇着力发展“一村一品”农村经济,逐步建立起绿色水稻、棚室生产、庭院经济等特色农业格局。预计2008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实现16300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61元。

  水稻是三站镇的铁杆庄稼,过去,小棚育苗、品种杂乱、插秧等水的生产局面一直制约着水稻生产的质量和效益。这个镇反复调研,抓住了这一困扰农民增收的症结。通过推进水田标准化生产,中心灌区提档升级和浮船改造,使水田生产由靠江等水变为用江提水。目前,全镇建设了200栋标准化水稻育秧区,育秧面积达到3万亩,良种推广面积4万多亩,机械作业率占50%以上。为使水稻生产丰产丰收,他们向订单种植要效益,引进了北国米业公司,今年该公司与农户签订万亩优质水稻种植合同,占全镇水田面积的60%。预计今年全镇水稻产值将达到3650万元。

  改变农民收入“单口咬”的局面,关键是让农民摆脱传统农业的束缚,引导他们走上发展特色农业的黄金大道,镇党委书记李景翔坚定地说。为此,镇里出资15000元聘请了高级农技师,规划了专业棚室小区,帮助农民发展棚室生产。宏合村农民吕秀国一直对棚室生产很感兴趣,可是一没资金二没技术,他始终没有如愿。镇里发展棚室农业的决定像春雨一样滋润了他的心田,他第一个报了名,镇里出资8000多元扶持他建起大棚,通了水电。就这样,他的1.8亩大棚第一茬西红柿就收入了8000多元。目前,三站镇棚室发展到50多栋,年收入达到100多万元。

  特色农业思路在三站人的脑海里扎了根,他们房前栽上摇钱树、屋后种出生金藤。宏泉村农民杨文革利用自家700多平方米的庭院栽植“白贵族”葡萄,年收入2万多元,他逢人就说,特色农业让我家的小园变成了“聚宝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