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开展新农村建设综述:“赣州模式”是这样创造的
赣州是一个相对落后的革命老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这里演绎了中国革命最为悲壮且最为辉煌的历史。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劳苦农民起来闹革命,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红色政权,并以星火燎原之势解放全中国,让纯朴勤劳的农民拥有了自己土地,当家作主。
70多年后,新一代共产党人同样在这片红色土地上,再一次以超凡的勇气和魄力,带领广大农民在系统破解新时期的“三农”问题上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实践,创造出了令人瞩目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赣州模式”、“江西经验”,点燃了全国新农村建设的星火。
如今,走进了赣南乡村,极目乡村田野,如画的村庄点缀在青山绿水间,路畅、水清、房靓、村洁,农民脸上荡漾着灿烂的笑容,到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干部群众鱼水情深的动人场面。5年来,赣州这片孕育了红色奇迹的土地,正以自己的方式,演绎着今日中国农村、农业、农民发展的“春天的故事”,树立起一个欠发达地区解决“三农”问题的典范,唱响一曲新时期的《在希望的田野上》,而由此产生的“赣州模式”则在全国范围内被广泛地传播或复制。
自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赣州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一村一品”较快发展,涌现了一批脐橙村、西瓜村、烟叶村等特色农产品村,让大批农民尝到了致富的甜头。
赣州新农村建设:一把破解中国“最大问题”的“金钥匙”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因此,中国什么问题最大?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最大。读不懂“三农”,就读不懂中国。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潘逸阳在其2000年发表的博士论文《农民主体论》中指出:没有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现代化,就谈不上中国的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来,赣州农村经济社会和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紧紧攥住了土地这赖以生存的命根的农民,却并没有带来期待中的美好生活。农村大部分地方面貌依旧,村镇建设零乱无序,环境脏乱差现象严重;农民素质参差不齐,致富能力较弱,陈规陋习比较严重;农业产业化、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赣州的决策者们清醒地认识到,赣州近80%的人口在农村,要实现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
时间定格在2004年9月11日。当日,赣州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决定在全市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把赣州广大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协调、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赣州这部恢弘的“大书”悄然翻开了崭新一页。一把破解中国“最大问题”的“金钥匙”在赣南山水田野间开启。
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赣州以“五新一好”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力图从体制机制入手,逐步解决农业、农村发展中存在的种种深层次问题。它涵盖了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各个方面。
以“五新一好”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这项尊重农民意愿并得到广大农民支持的活动,就像红土地上的杜鹃花一样,春风一吹,就红遍漫山遍野,并探索出一套 “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奏响了一曲欠发达地区科学破解“三农”问题的乐章。
赣州的新农村建设,因其有目共睹的成就,受到了全国各方面的广泛关注。
2005年11月12日,全国村庄整治工作会议在赣州召开,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及全国各省(市、区)建设厅(局)的200多人,济济一堂,出席由国家建设部主办的这一会议。与会者认为,赣州新农村建设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赣州经验”,在全国有一定的示范性和指导性。“赣州模式”由此走出赣州,更广泛地为外人知晓。自2005年3月以来至2009年6月,市级接待来赣州参观考察新农村建设的党政代表团达491批次、8269人。
2008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赣州调研考察时,对赣州新农村建设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2007年5月12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到赣州考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用了“两个创造”来进一步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了赣州的新农村建设:一是赣州先行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对统筹城乡发展,破解“三农”问题的一种思路上的创造;二是赣州探索出来的“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是对中央“二十字”总要求的一种实践上的创造。2006年3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的贺国强考察了赣州新农村建设后,对赣州把农村先进性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在新农村建设中践行先进性,用新农村建设成果检验先进性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
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谆谆话语,化成一股股动力,激发着各方的力量。新农村建设,正以星火燎原之势,改变着赣州农村。
新村美景入画来
曾经有人说过,中国城市像欧洲,村镇像非洲。
如今,这种说法在赣州再也站不住脚了,走进赣州,村镇面貌焕然一新,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幅秀美的水墨画:群山环抱,碧水流淌,洁净的水泥路蜿蜒在村间;黛瓦白墙,竹影摇曳,恬淡的农家庭院沐浴在阳光下;橙黄橘绿,歌中收果,如画的千山万岭成了“绿色银行”……
建设新农村,从何入手最能调动农民积极性?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路、改厕,这几件事农民最容易得实惠、最乐意干。诚如时任江西省委书记的孟建柱在2006年7月14日召开的全省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上所说,赣州新农村建设之所以比较成功,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从解决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事情做起。
同时,赣州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基本原则,按照“一个保留、两个坚持、三个不”(即保留农村的历史文脉,注意传承建筑文化;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坚持不搞千篇一律;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的理念付诸于实践。走平坦路,住整洁房,喝干净水,上卫生厕,用节能灶。在过去,赣南农民对这种生活方式只能是一种奢望,如今,成为赣南农民的现实。
自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赣州累计完成自然村建设规划37626个,全面完成了20户以上村庄的规划,在全省率先完成了村庄规划编制任务;村庄整治建设点达1.5万多个,全市共拆除“空心房”1461.4万平方米,拆除废弃栏厕673.1万平方米;完成改水51.8万户,改厕47.1万座,改造通村组道路1.2万公里;硬化入户便道2.9万公里;新建人畜分离区194.1万平方米;新种绿化树494.6万株。2008年,因赣州市在“村庄环境整治项目”突出表现,纯朴、勤劳、智慧的赣南人民牢牢地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揽入怀里。
“八山一水半分田,还有半分是道路和庄园。”土地啊,赣州的红土地,除了水稻它还“长”什么?围绕着这个问题,赣州人没有停止过思考。
智慧勤劳的赣南人民开始寻求从生存到发展的道路,奏响了发展致富的进行曲,将目光和行动聚集到“发展新产业”上,确立了果业、生猪、甜叶菊、工业原料林、油茶、蔬菜六大优势主导产业及特种水产、竹业、黄鸡等一批区域性特色产业,撑起了赣州建设现代农业的强大“骨骼”。
目前,全市已发展“一村一品”专业乡镇38个、专业村415个。开发果业面积263万亩,其中脐橙面积158万亩,成为脐橙种植面积世界第一,年产量世界第三、全国最大的脐橙主产区。生猪出栏518万头,猪肉产量40.37万吨。蔬菜播种面积158万亩,成为仅次于粮食的第二大农作物。发展油茶面积170万亩,是江西省油茶主要产区,面积居全省第二位。建立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4个,创建省级以上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02个,其中已备案的出口农产品基地40个,涉及产品13类。通过国家农业部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65个、绿色食品45个、有机食品24个;建立生态畜牧小区236个,培育农业知名品牌100多个,其中省著名商标(江西名牌产品)32个,国家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1个。已基本形成“养殖三带”,即以定南、信丰、南康、章贡区、赣县、兴国等县(市、区)为重点的优势外销生猪带,以“于都奶牛,兴国灰鹅,宁都黄鸡,大余、赣县、南康麻鸭,瑞金、上犹肉牛,崇义山羊”等优势草食畜禽带。
新农民引领新风尚
“我想学计算机操作,因为发家也要依靠现代化手段。”“我想学电脑模具设计,因为这个技术现在很吃香。”……尽管理由不同,但是来自各乡镇的农民们怀揣着对学习的渴望,来到了南康市农民学院。
在他们身上, “知识改变命运”的信仰在闪光。这样的农民形象让人耳目一新。难怪在一线挂点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信丰县粮食局干部赵瑛说道:“建设新农村促进了农民革除陋习,形成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还积极影响到农民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如此转变,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是“功臣”之一。
赣州以全国重点农学中专——赣州农校为龙头,整合市直农口部门专家和网络、电视等传媒资源,建立了集农业技术培训、推广、教材编写、师资培训以及农业信息交流为一体的新型农民培育中心。各县(市、区)整合职教和涉农场所,普遍改造或新建了一所县级农民教育学院;在乡(镇)整合涉农所站、行业协会和民间种养能手,建立农民培训中心;结合村庄整治建设,在村部和社区普遍建立农民培训室和文化中心户。此外,整合了阳光工程、农民知识化、公民职业化、金蓝领工程、扶贫培训工程等资金,统一管理,优化配置。
这样一来,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职前教育与继续教育、长期教育与短期培训就能有机结合,市、县、乡、村(村落社区)四级全覆盖的农民培育新体系得以建立。
农民的农业科技、职业技能得到了提高,可是他们的文化、经营、健康和道德四大素质该如何得到提升?
为了解答这一问题,赣州紧紧围绕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以提高农民素质、引导农民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着眼点,在广大农村中深入扎实地开展了以“塑造新风貌”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全市通过深化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道德教育,有效提高了农民的道德文明素质。通过修改完善乡规民约、道德公约等具体行为准则和社会行为规范,广泛深入地向农民群众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整合全市农村100个革命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形成了以红都瑞金、将军县兴国和长征第一渡于都等地的革命旧址为一体的传统教育阵地网络;开展了禁赌专项教育整治活动,弘扬了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道德风尚;开展了创评“文明信用农户”等系列创评活动,全市共评出“文明信用农户”21.8万多户;于都县“留守孩关爱工程”的做法和经验,还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评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创新奖”一等奖。
目前,创新精神、时代精神和科学精神在农村成了主旋律,农民的思想道德观念不断更新,科学、健康、文明的现代生活方式开始进入农村社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人际关系开始在农村形成。
好组织也要好班子
今年3月,兴国县的3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起来,成立了江西省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该联合会进一步加强全县合作社间资本、劳务、技术、品牌和营销的联合,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互惠的关系,带领会员共同发展生产、开拓市场。
由成立合作组织,到合作组织联合化,在这一场农村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变革中,赣南农民越来越觉得团结的重要:它不仅能将风险化整为零,更能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为此,赣州要求把每一个县、乡的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都建立起合作经济组织,形成市、县、乡、村四级比较完整的合作经济组织体系,以联合体的形式、以龙头企业和其他市场主体建立起相对平等的利益联结机制,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新型的生产关系,有效带动农民在合作经营中进入市场,提高抗风险能力,从根本上解决农户分散经营的先天缺陷。
瑞金市武阳镇赣佛达脐橙专业合作社社员就尝到了甜头。他们通过专业合作社创建起来的360亩精品脐橙园,这一两年都是果还没下枝就拿到了很多脐橙订单。社员邹霖宝感慨地说,这在几年前是不敢想的事。多亏了新经济组织联结带动,他们种的脐橙才上了规模,有了品牌,客户也不再愁了。
在农村经济大步迈进的路上,有一种现象不得不让人刮目相看。从“催钱、催粮、催种”中解脱出来了,全市的村干部工作方式也在悄然“变脸”。
于都县罗江乡筀竹村党支部书记张恒带头在荒山上种脐橙和布朗李,年收入突破10万元,通过他的“传、帮、带”,全村果业面积猛增到1800多亩,基本实现了人均1亩果,涌现出年收入万元以上的果农40多户。祁禄山镇11个村支书家家都开发了脐橙基地,少则5亩,多则20多亩,并带动163户农户开发脐橙3000余亩。
干部除了带好头,还必须要做好服务。
为增强广大农村基层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为民服务的本领,从2004年开始,赣州全面实施了乡镇领导干部农业专业知识技能“过关”制度和乡村干部“能力素质工程”,构建起市县乡三级培训体系。围绕市场经济、农村实用技术、常用法律法规、新农村建设等内容进行培训。目前,共举办乡村培训班8172期,培训人次达70万;举办村干部培训班2508期,培训人次达9.16万;举办村支部书记、村主任培训班1098期,培训人次达6.14万;聘请专业人员、专家讲课或现场指导6022次,受益人员达26.77万。
如今,从群众的需要来抓工作,已经成了全市广大基层干部的行动准则。信丰县大塘埠镇党委书记温岩松说:“干部与群众的矛盾在为民服务中化解,群众对干部更欢迎了,基层干部也比以前好当了。”
相关新闻
- 改善“硬环境” 优化“软环境” 2020-12-24
- 省畜牧兽医局黄峰岩局长深入赣州调研指导晚稻和生猪生产工作 2010-08-27
- 精准培训 助力老苏区现代农业发展 2016-11-17
- 赣州脐橙来甘肃兰州推介签约13亿 2012-12-11
- 赣州市高质量发展蔬菜产业 2021-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