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综合信息

大寨、小岗、华西三“村庄”刻画中国农村60年发展印迹

日期: 2009-08-31 13:30 作者: 陈先发 刘健 孙彬 高风 来源:新华网 【字体: 打印本页

2008年10月13日,郭凤莲为来大寨参观的老知青在草帽上签名。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新华网北京8月30日电  “看看我们不久前获得的中国驰名商标牌匾。”大寨村党总支书记郭凤莲满面喜色地告诉记者,“大寨”这个村名如今已成为22种商品的驰名商标。

  共和国60年农村发展史上,醒目地书写着山西昔阳县大寨村、安徽凤阳县小岗村、江苏江阴市华西村等村庄的名字。她们代表着共和国农村的不同时代,而她们的发展变化,则透示着中国农村的美好未来。

  大寨其实并不大,是中国普通的小山村。大寨人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硬是将“七沟八梁一面坡”变成高产稳产的“海绵田”,受到毛泽东主席的称赞。一场“农业学大寨”的运动随后席卷全国。1964年,17岁的郭凤莲也成了全国闻名的“铁姑娘”。

  “文革”结束后,这个计划经济时代的“革命样板”陷入10年低谷。1991年,郭凤莲被任命为大寨村第八任党支部书记。“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寨的发展路子究竟该怎么走,是建设一个政治化的大寨,还是建设一个市场化的大寨?”郭凤莲和大寨人冷静思考后认为,历史,不该成为发展的包袱!

  放下包袱一身轻。全村老少积极兴办企业,走上经济强村之路。如今,“大寨”成功实现了品牌转化。2008年大寨村民的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

  大寨曾经的失落与困惑,小岗人也遭遇到了。“大包干”的牵头人严俊昌曾用“一朝迈过温饱坎,二十年没过致富关”来形容小岗村的发展状况。

  1978年冬天的一个寒夜,严俊昌跟小岗十八户农民在一份分地到户的“秘密协议”上摁下鲜红手印。中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家庭联产承包制从这份“秘密协议”萌芽,波澜壮阔的农村改革大幕由此拉开。

  可扬眉吐气的光景没持续几年,在风起云涌的市场经济浪潮中,小岗村的发展步伐渐渐滞重,越来越多的村子后来居上。小岗人异常苦恼:为何起了个率先改革的大早、却赶了个迟迟不能腾飞的晚集?

  严俊昌们苦苦思索,终于砸开紧锁脑筋的桎梏,看到了问题的症结:小岗村成名于“分”、得益于“分”,却也受制于“分”,在市场重新配置经济要素时,仍不敢打破“分”的“老真经”,过去的成功经验成了今天的发展包袱。

  经过无数次劝说与动员,小岗村在2001年成功流转80亩土地种植葡萄。如今,全村60%的耕地被整合起来,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农民人均纯收入4年翻了一番。

  位于江苏的华西村学过大寨,也深入反思过小岗模式,但最终选择了一条有自我特色的共同富裕之路。

  “以粮为纲”使华西村“当家人”吴仁宝痛切地感到,单靠农业只能维持温饱和简单再生产,农民要真正富起来,非发展工业不可。于是,华西村率先办起了一家小五金厂。20年后,以雄厚的集体经济为后盾,这一方土地上的人成为中国最富裕的农民。

  今天的小岗村活跃着一批被誉为新一代创业者的“特殊村民”。2006年5月,安徽科技学院学生苗娟等3名大学生丢掉“城里的五彩生活”,来到小岗村创业,利用所学技术养殖双孢菇,带领村民致富。

  苗娟告诉记者:“小岗村和我们外来大学生这两股力量,相互作用,相互推动。”大学生们利用民兵夜校、村民广播、小岗村网站,不断向村民宣传创新理论和富民政策。当年的18户“大包干”带头人的第二代,也创办各种公司,并崛起为新的中坚力量。

  “城里人有啥,大寨人就有啥。”大寨村会计贾海文这样形容村民今天的富足生活。今天的大寨,实现了从免费上学、养老看病到生产、生活的集体化服务,村民的日子越来越幸福。

  “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从1994年起,吴仁宝采取“东西合作”的方式,先后在宁夏和黑龙江兴办了“塞北华西村”和“关外华西村”,帮助村民脱贫致富,总共帮助中西部贫困地区10万人脱贫。

  一切依靠人,一切为了人。这三个村的发展道路为“以人为本”做出了生动的诠释。

  华西的众多公司中,有一个公司堪称全国首创,就是1989年成立的“华西村精神文明开发公司”。 当全国兴起“公司热”的时候,看着越来越多的人只向钱看,吴仁宝忧虑不已,他认为精神文明是共同富裕的保证,他挑选出5名群众信任、作风正派、办事公道的党员干部来开发“精神文明”业务,抓“看不见的钱”。

  小岗村的改革创新精神也远未止步。村民们选举出各种各样的“村民理事会”,进行公共事务管理。党内事务由民主选举的“党员议事会”,协助村党委决策。雨后春笋般的农民民主组织,再一次彰显小岗人的改革活力与突破精神。

  今天的大寨,早已不见“文革”中花花绿绿的“标语牌”,却多了机器的隆隆声和商贩的叫卖声。郭凤莲说:“过去是全国学大寨,如今是大寨学全国。要想过更富裕的生活,还得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寨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