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市粮食生产再获丰收
今年以来,景德镇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主题,把粮食生产作为首要任务,从强化技术服务入手,真抓实干,积极开展政策宣传、推广科技、依法治农等活动,克服了较大旱灾的影响,仍实现了粮食生产再获丰收,总产再创历史新高的好成绩。
一、粮食生产基本情况
全市粮食总面积138.78万亩,比上年增1.08%,粮食总产56.75万吨,比上年增4.13%。粮食总产值10.442亿元,比上年增长0.632亿元。全市粮食方面农民人均增收68元。
1、早稻生产情况据早稻种植面积核实,今年早稻面积达44.55万亩,比上年增加5600多亩,增长1.3%,比今年计划数增加5500亩,增长1.25%。今年早稻单产达381公斤/亩,比上年增加10公斤,总产达16.99万吨,比上年增长3.91%。
2、中稻生产情况据中稻种植面积核实,全市中稻面积为32.18万亩,比上年增加2257亩,增长0.71%。预计中稻单产478公斤,比去年增长21公斤,总产15.38万吨,增长5.4%。
3、晚稻生产情况据晚稻种植面积核实,全市晚稻面积为47.23万亩,比上年增加3184亩,增长0.68%。预计晚稻单产453公斤,比去年增长10公斤。总产21.40万吨,比上年增长2.29%。
4、旱粮生产情况旱粮主要包括大豆、红薯、玉米等,旱粮总面积14.82万亩,增长6.31%,总产2.98万吨,增长12.9%。
二、景德镇市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所开展的主要工作
1、抓政策宣传落实,确保粮食面积落实到位。
景德镇市组织千名干部下基层宣传1号文件活动,并且结合送科技下乡、举办培训班、发放宣传单、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大力宣传党的支农惠农政策。全市共下发《2009年农业政策明白卡》3.7万份,保证党的惠农政策家喻户晓。今年粮食面积核实工作与往年有较多不同,为了确保面积核实工作扎实开展,市农业局召开专题会议,下发面积核实文件。要求各县(市、区)按照核实细则和要求做好工作,按时上报。近几年,我市按规程上报的面积,作为种粮“三补”的依据,全市共发放粮食“三补”资金总数达8749.1万元,财政部门将农民“三补”直接发到农民“一卡通”账户上,农民群众对这项政策相当满意。
2、抓科技兴农,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1)大力推广良种。主推14个优良品种,水稻良种覆盖率达96%。全市优质稻(达到国家标准)面积达80.98万亩,占全市总水稻面积的65%。全市共种植超级稻27.377万亩,比上年增长17.8%。
(2)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达到178.64万亩,完成土样采集2200个,发放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11.65万份,推广配方肥20371吨。农民施肥效率进一步提高。
(3)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组建科技服务小分队31个,举办讲座153次,培训农民2.2万人。共向农民发放技术资料8.7万份,赠送种子、疫苗、消毒液等农资0.9万元。
(4)继续深入开展“多用一斤种,增收百斤粮”活动。全年推广“多用一斤种 增收百斤粮”示范面积达27.105万亩,比上年增长5.24%。
(5)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由于国家农机补贴政策刺激,农民购买农机积极性普遍高涨,全市机耕覆盖率达82%;机插达4.5%;机收75%。
(6)开展病虫害防治活动。今年以来全市发布《病虫情报》51期,总计16万份。其中市站发布13期,每期发至基层农技部门、农民群众及种粮大户手中。同时在农业生产关键时期,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搞好服务指导,帮助农民解决生产难题;指导农民科学选用农药,合理确定施药最佳时间,有效地防控了病虫害的大面积发生。
3、抓高产创建示范和为大户服务活动,为农民科学种田提供榜样。
我市粮食高产创建工作成为全市农业工作的亮点。景德镇市把农业三大体系建设与粮食高产创建结合起来,在全省设区市中独具特点。今年景德镇市农业三大体系及粮食高产创建工作部署早、落实好。一是及时下发了部署工作的三个文件至各地贯彻执行。二是多次督导落实。三是6月中旬,组织专家对全市农业三大体系建设粮食高产创建基地项目进行上半年工作检查。检查情况表明,今年各地对农业三大体系高产创建高度重视,加强了宣传和培训,写标语,在去年的基础上,又增加42条,基地培训农民3856人次,突出了试验示范,每个基地开展了品种、农技、土肥、植保、农机试验示范,试验小区共168个。下半年各基地也开展了相应工作。10月23日在乐平市后港镇开展了市农业三大体系建设及粮食高产创建现场会。全市示范基地约7万多亩,平均增产27公斤。当前我市各基地水稻高产创建均取得了较好成效,促进了项目乡镇粮食生产工作,推动了良种覆盖率,病虫综合防治,农机化的提高,基地乡镇对发展双季稻做出了榜样。同时,浮梁县是农业部水稻高产创建示范县,该县农业局按照上级要求,开展了大量细致的工作,成效显著。
发展种粮大户对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推广农业科技和农业机械化,提高种粮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开展了种粮大户调查,我市种粮大户播种面积1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共205户,分别是昌江区16户;浮梁县61户;乐平市123户;陶瓷科技园区6户。其中千亩以上的6户,200-999亩的107户,100-199亩的92户。二是全市落实农业部门领导与农技人员挂钩服务。除发给《景德镇市农业首席专家联系卡》外,还落实农技人员具体与大户挂钩,及时宣传政策、农业信息,推广优良品种、农业新技术及告知病虫防治方法。三是对此项工作开展了检查、落实、评比。我市为大户服务工作,获得农民好评。
4、抓项目推进,提升现代农业水平。
在农业部、省农业厅的关心支持下,景德镇市粮食生产方面争取了一系列项目。如乐平、浮梁均获得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支持,市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乐平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乐平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项目,已批准实施,这些项目每个资金均在100万元以上,我们均按项目要求开展工作,对基础设施设备进行了添置及完善,开展了测土配方施肥、新品种试验、病虫害防控及农产品质量检测,农业科技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目前,乐平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浮梁县现代农业标准粮田建设项目(以上两个项目投入1500万元以上)以及农业部粮食高产创建项目(浮梁县),都列入实施阶段。
景德镇市为建立粮食生产发展长效机制,2004年就提出从土地出让金中分出部分资金开展农业三大体系建设,即开展基本农田保护体系、高产稳产农田建设体系和农业技术配套服务体系建设。2004—2006年共投入几百万元,2008年又投入上百万元,共建设7个粮食优质高产生产基地,改善灌溉条件4.27万亩,开展农技试验200多个,亩平均增产27公斤,减少抗旱费每亩25元。每年增加粮食100多万公斤,减少抗旱费107万元,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这些项目的实施,提高了我市标准粮田的比重,增强了抗水旱灾害的能力,提高了各种农业技术集成配套水平,为我市粮食生产连续6年丰收打下了良好基础。(景德镇市农业局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