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全国都市现代农业现场交流会 > 资料摘编

都市农业与城郊农业的联系与区别

日期: 2012-04-24 16:08 作者: 来源: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 【字体: 打印本页

  一、都市农业与城郊农业的不同点

  都市农业与城郊农业都是依托城市、服务城市、适应城市发展要求,纳入城市建设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建设的农业。但二者还有不同点,城郊农业主要是为城市供应农副产品,满足城市商品性消费需要为主,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位置居于城市周边地区。而都市农业是为满足城市多方面需求服务,尤以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功能为主,是多功能农业,发展水平较高,位置在大城市地区,可以环绕在市区周围的近郊,也可能镶嵌在市区内部。至于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等,都是都市农业的一些具体经营方式,不能说它们本身都是都市农业。根据目前的经验分析,只有大城市人均GDP达到2000—3000美元左右的时候,才可能进入了都市农业阶段。

  城郊农业的特征:1、生成起点:城郊农业的生成起点是农区农业,由农区农业分化蜕变而成。2、生长区域:城郊农业的生长区域是城市化尚未展开或较为缓慢的城市周边地区。有明显的生长地域边界,即通常局限于城市郊区范围之内。3、内在功能:城郊农业通常只具有产品生产功能,不完整的外向功能和生态功能。4、产出形态:以满足市民饮食消费的鲜活农产品或初级加工农产品为主。5、产业布局:按产品保持鲜活的难易,与城市距离的远近,安排各类农产品的布局,一般呈环绕城市的环状梯级分布。6、产业结构:以满足市民饮食消费的鲜活农产品为其生产结构的主体。7、开放度:城郊农业基本上属于低层次单向开放的性质,即面向所在城市和一定量的国际、国内市场产品的低层次开放。基本上属于开放层次较低的自我发展系统。8、与城市融合度:城郊农业除在市场和产品上与城市较为融合外,其他方面的融合度并不高。因此,总体上说,城郊农业与城市的融合度较低。9、集约化程度:由于开放层次不高,与城市融合度较低,因此,外部资金、技术、人才等流入有限,导致城郊农业集约化程度难以普遍提高。10、产业地位:城郊农业在总体上和本质上通常处于自我发展能力水平较低的弱质产业地位。通过以上对城郊农业特征的分析,不难看出,城郊农业与城市及其产业的融合度较低,因而尚不具备城市化的本质特征。

  二、两者之间的主要差异

  通过对都市农业和城郊农业特征的揭示,我们就能比较清楚地看出两者之间的主要差异。

  一是生成起点的不同:城郊农业的起点是农区农业,而都市农业的起点是城郊农业。

  二是生成区域的不同:城郊农业的生成区域主要是城市周边的农村地区,即城市的郊区。而都市农业却生成于城市之中,以及城市化地区。这就是说,城郊农业在地域上,实际上与城市是分离的。而都市农业在地域上与城市是融合的、一致的,真正变成了城市的一个组成部分。

  三是生产功能的不同:由于都市农业真正成为了城市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城市功能的多样化,也就决定了都市农业功能的多元化。在与城市化为一体和与城市利益真正一致的情况下,使这种功能的多元化,具备了与城市一致的内在需求必要性和城市环境条件创造的外部可能性。而城郊农业,由于在地域上与城市是分离的,因此,城郊农业实际上并不具备功能多元化的内在需求和外部条件,以生产功能为主,加上不完整的外向功能和生态功能,是其必然的现实。

  四是与城市融合度的不同:都市农业与城市真正融合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而城郊农业实际上与城市常常处于若即若离的状态。城市鲜活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地位,并不意味着就能与城市真正融为一体。正如交通发达后,农区农业为城市提供鲜活农产品,但并不与城市融为一体一样。

  五是产业结构的不同:都市农业的产业结构,是以农业为内核,与城市其他产业融为一体,以满足现代城市的多种需求为产业结构指向,并依此形成内部组合的产业结构。因此,从本质上可以说,都市农业的产业结构,是植根于农业,以农业为底色的城市化的产业结构。是与该区域的城市化相伴而生,相随而长,相辅相成的。过去我们在谈到某区域城市化的时候,总是把眼光盯着城镇建设、市政设施建设而忽视农业产业结构的城市化,这是一个很大的理论缺陷。而城郊农业,由于其不可能与城市和城市产业真正交融溶合为一体,其产业结构,难以真正转变或扩充为城市化的产业结构。因此,其本质上骨子里还是农区式的农业结构。当然,由于城郊农业所处的特定地理位置,其受城市及其产业的影响大些,就城郊地区向城市化迈进这一过渡过程而言,说它是一种过渡型的产业结构,更为确切。

  六是产出形态的不同:都市农业的产出形态,从本质上来说,是现代产业型的、城市型的产出形态。即渗透着现代科技武装起来,具有现代生产技术、现代生产设施、现代科技素质的劳动者,以及掌握现代管理技术的管理者等要素,与城市充分融合,与城市其他产业的产出形态基本类同的产出形态。而城郊农业的产出形态,本质上属于农业型的产出形态,并未真正摆脱传统农业产出形态的束缚,走出传统农业产出形态的圈子。

  七是产业布局的不同:都市农业成块、成片状地遍布于城市及城市化地区。城郊农业成圈形梯级环状分布于城市的郊区。

  八是产业融合程度的不同:由于都市农业在本质上是城市化的产业结构,这就为都市农业与城市其他产业之间,架起了一座能够相互融合的本性相通的桥梁,使其与城市其他产业之间的融通变得十分容易。而城郊农业,在本质上还是农区式的产业结构,因此,城郊农业与城市其他产业之间难以融通。

  九是集约化程度的不同:由于都市农业具有城市化的产业结构,以及与城市其他产业相融的本质特征,因而,都市农业可以达到与城市其他产业集约化程度接轨的高度。而城郊农业的集约化程度,在总体上无论如何是无法与城市其他产业相提并论的。

  十是产业地位的不同:由于都市农业产业结构的城市化,产业链的加粗、加大、加长,产业集约化程度与城市其他产业的接轨,因此,必然地使都市农业具有最终摆脱弱质产业的地位,登上与城市其他产业平起平坐的交椅。而城郊农业却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和可能性。因而,无法最终摆脱弱质产业的地位。

  都市农业生成于城市及城市化地区,作为一大产业来说,都市农业的本质特征,就是城市化。具体地说,就是都市农业与城市其他产业的融合度大大提升。从而使其产出形态、产业结构、产业布局、技术装备以及产业地位等等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最终使都市农业形成具有农业内核,即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物体,是与城市其他产业整体要素和效能相匹配的新型产业。这就是都市农业与城郊农业的本质特征及其差异之所在。

  三、内在联系与转变接点

  1、从总体上看,都市农业源于城郊农业,是在城郊农业的基础上发展,在城郊农业内部生长而成的。当都市农业在城郊农业内部生长到一定规模时,城郊农业就会转化成都市农业。这就是两者在总体上的内在联系和转变接点。

  2、生长地域方面的内在联系和转变接点。都市农业赖以生长的区域是城市和城市化地区;而城郊农业赖以生长的区域是城市的周边地区,众所周知,城市和城市化地区以及城市郊区不是一个静止的地域概念,而是一个动态的时点概念。这就是说,在一定的时点上,城市周边是郊区,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另一个时点上,城市郊区则可能转变成城市或城市化的地区,两者是能够转化的。这就为城郊农业转变成都市农业,创造了地域上的内在联系和转变接点。

  3、功能方面的内在联系和连接点。都市农业具有经济功能、示范功能、生态功能、集散功能、娱乐功能和外向功能,其基础与本质是经济功能。其他功能都是在经济功能的基础上延伸或派生出来的。而经济功能,对于城郊农业来说,是其本质与主流。除了经济功能外,城郊农业还具有一定的外向功能和生态功能。城郊农业的这三大功能,是与都市农业的功能密切联系的。也就是说,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外向功能为城郊农业向都市农业转变创造了转变条件。因此,加大经济功能,完善生态功能和外向功能,就成了城郊农业向都市农业转变在功能方面的连接点。

  4、产业布局方面的内在联系和转变接点。都市农业的块、片状产业布局和城郊农业的环状梯级布局两者间存在内在联系。接点就在于主要公路沿线的带状农业地带,以及具有成片农田的农业园区,特别是农业科技园区和具有较高水平的农业设施园区。国内外大量事实证明,加快主要公路沿线的带状农业地带建设,以及农业园区建设,从产业布局上使都市农业与城郊农业连接起来,进而转化成都市农业的块、片状产业布局,对于城郊农业转变为都市农业,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5、产业结构方面的内在联系和转变接点。在产业结构方面,以温饱型城市经济社会生活对农业的需求为“底色”的城郊农业,与以小康型、现代型城市经济社会生活对农业的需求为“底色”的都市农业,两者的内在联系和转变接点,是农产品加工和农技知识产权。城郊农业生产鲜活产品的特色,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原料基础。从国内外结构转变经验看,农产品加工业还可进而为发展都市农业的其他产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是都市农业与城郊农业在产业结构上的内在联系与转变接点。

  6、上市形态方面的内在联系和转变接点。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上市形态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内在关联关系。研究表明,两者的内关联度达到0.92。这就是说,有什么样的产业结构,必然有什么样的上市形态。城郊农业的产业结构是以鲜活农产品及其部分初级加工品生产为主,其产品上市形态也就以鲜活农产品,以及部分鲜活农产品的初级加工品为主;而都市农业的产业结构,将以食品深加工和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的生产为发展方向。其上市形态将与城市工业和第三产业的上市形态基本相同。从初级农产品生产到升级换代的食品深加工生产,虽然具有“质”的飞跃,但需要有一个内在的基础——加工业。这就是都市农业与城郊农业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转变接点。从上市形态上看,就是加工农产品或加工食品。

  7、开放度方面的内在联系和转变接点。产品单向交流开放的城郊农业与产品全方位开放的都市农业之间,两者的内在联系在于:生产全要素的市场与消费的逐步全面开放。即不但在产品上,而且应该在智力、劳力、资金、生产设备、生产技术上与城市市场和消费逐步融合,逐步与城市进行全方位的交互开放,进而与国内、国外进行全方位的交互开放。由此,要使城郊农业的开放度大大提高,并以此为接点,达到产品全方位开放的目标,使城郊农业逐步转变成都市农业。

  8、城市融合度方面的内在联系和转变接点。都市农业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其与城市产业之间紧密相融、互为一体。这是都市农业与城市高度融合的主要表现。城郊农业与城市发生关联的主要载体在于产品。而产品的生产主要依赖于生产部门,即产业。以此类推,我们就可以找到都市农业与城郊农业,在城市融合度方面的内在联系和转变接点。农业,作为一大产业,与城市各产业之间的逐步融合,即与城市各产业之间关系的逐步改变,是城郊农业与都市农业的重要联系之一。因此,由产品到整个产业与城市产业逐步融合,就是城郊农业向都市农业转变的过程。换言之,这就是都市农业与城郊农业在与城市融合度上的内在联系和转变接点。

  9、集约化程度方面的内在联系与转变接点。事实上,都市农业与城郊农业在集约化程度上的内在联系和转变接点可以看作是这两者在城市融合度方面内在联系问题的延续。都市农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其推动因素在于与城市融合程度的提高,特别是与城市产业融合程度的提高。因此,都市农业与城郊农业在集约化程度上的内在联系和转变接点,就完全可以和两者与城市产业的融合有机地联系起来。都市农业与城郊农业在集约化程度上的内在联系和转变接点就是与城市的融合度,特别是与城市产业的融合度。只有与城市产业融合度的逐步上升,才能极大地推动和促成农业集约化程度的迅速提升。因此,在现实情况下是无法迅速提升农业集约化程度的,是无法使城郊农业的集约化程度过渡到都市农业的集约化程度的。这就是问题的本质与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