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全国都市现代农业现场交流会 > 书面交流

西宁:都市现代农业和“菜篮子”工程建设情况

日期: 2014-04-28 13:43 作者: 青海省西宁市农牧和扶贫开发局 来源:青海省西宁市农牧和扶贫开发局 【字体: 打印本页

  近年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委、市委关于农业要“围绕城市、服务城市、发展农村、富裕农民”的总体要求和“保障供给,提供休闲”的发展定位,紧紧围绕“四化同步”和“四个发展”的要求,把建设西宁高原都市现代农业作为发展方向,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支农政策,着力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扎实推进农业和农村工作。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一是农村经济发展迅速。2013年全年实现农业生产总值66.8亿元,同比增长5.4%,农业增加值达到36.1亿元,同比增长5.1%。农民人均纯收入9004元,增长15.4%,连续七年保持了15%以上的增速。二是农牧业生产保持稳定增长。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82.95万亩,其中粮食85.48万亩,油料48.54万亩,蔬菜32.32万亩,中草药材1.30万亩,其他农作物15.31万亩,油料、蚕豆、马铃薯、蔬菜等特色农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75%。全年生猪出栏47.10万头,牛出栏21.07万头,羊出栏65.17万只,肉用家禽出栏94.16万只。三是“菜篮子”建设成效明显。在有限的耕地资源条件下,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32万亩以上,总产量达到76.1万吨,建成规模蔬菜基地324个,各类设施温棚5.34万栋,蔬菜年平均自给率54%。在可利用草场仅占全省1.22%的情况下,实施“草畜联动”和规模养殖场建设,建成各类畜禽养殖基地289个,畜用暖棚363万平方米,肉类产量达7.19万吨,牛奶产量14.21万吨,禽蛋0.86万吨。2013年农业部例行检测平均合格率93.3%,市本级检测蔬菜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畜产品、水果、食用菌、合格率均为100%。四是农牧业科技含量显著提升。实施绿色证书、阳光工程培训和科技入户工程,重点推广旱作农业、全膜覆盖栽培、配方施肥、动植物病虫害标准化防治、品种改良、农业机械化等技术,全市种植业良种比例平均达到90%以上,畜禽良种比例平均达到65%以上,农业科技成果覆盖率占总生产面积的70%以上。五是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模不断扩大,累计达28.8万亩,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15.6%。实施优质饲草基地建设,促进草畜互动共赢发展,完成人工种草40万亩,生产鲜草120万吨,增加了89万个羊单位的饲养量。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964家,家庭农牧场、种养大户达到198家。六是休闲观光农业建设取得进展。依托区位和生态资源优势,积极发展都市休闲农业。截至目前,建成国家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县2个,国家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7个,省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11个。乡村旅游接待点达400多家,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近万人,年接待游客300万人次,经营收入达到1.6亿元。

  二、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推进西宁都市现代农业发展

  (一)提升现代农牧业发展水平。一是稳定发展粮油生产。以保护基本农田、提高耕地质量为基础,以产业化经营为途径,坚持增产增效并重,依靠科技增单产。加快推进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提高耕地基础地力和产出能力。二是加快发展农区现代畜牧业。在撂荒地、贫瘠地和调庄移民空闲地种植优质饲草,提升饲草料生产加工能力,提高饲草向肉奶的转化升值。进一步加快草原生态建设步伐,推动畜牧业向优质生态高效方发展。三是推进示范区建设。重点加强示范区扩面、提质和增效工作,加快园区技术、农资供应、市场信息、农机作业等服务组织建设,进一步提高产业发展水平。推进西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实施好大通县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湟源县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引导建设湟中县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二)着力提升“菜篮子”产供能力。深入推进新一轮西宁“菜篮子”工程建设,全面落实《西宁市“菜篮子”提质增效行动方案》。建好全省人民的“菜园子”,丰富“菜篮子”从加强生产、流通、市场监管等方面切实做好工作,确保“菜篮子”产品充足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一是推进菜篮子产品提质增效。按照“一线四川”、高、中、低结合和“一带三区”的发展格局,强力推进优势农产品扩规模、提质量。围绕促进“菜篮子”产品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任务,建设高效稳定的种养基地。蔬菜生产以稳定面积、调整结构、增量提质、主攻冬春季生产为主,继续支持发展发展露地蔬菜生产,打造“西宁夏菜”品牌,进一步强化冬季生产,努力改善冬季生产能力弱的被动局面,实现保供给与保增收的双赢。畜产品生产以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为核心,提高畜禽生产性能,改善畜产品品质,不断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养殖水平,加快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切实提高肉、奶、蛋供给能力。二是开展飞地蔬菜产销合作。与省内和省外蔬菜优势主产区通过蔬菜产销合作,特别是稳固和提升发展与四川德阳市的合作,共建蔬菜专供基地,实现区域间农业优势互补、产业互动,逐步提高蔬菜均衡供给水平。三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进一步建立完善的市、县、乡三级农产品检测网络建设,切实履行市、县农产品检测机构职责。加强生产缓解的监管,进一步强化市场准入和产地准出工作,确保农产品平均监测合格率达96%以上,其中自产畜产品、生鲜乳和水产品合格率均达到100%。四是健全调节机制。建立健全“菜篮子”产品供求平衡调节机制,科学安排收、储、出的时间节点和周期,调节鲜活农产品上市时间,保证生产淡季的市场供应。对市场价格波动较大、与人民群众生活关系密切相关的重点商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调控。

  (三)推进农村改革和农业经营创新。推进深化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流转试点工作,探索整村、整组连片集中委托流转、土地信贷、土地托管等土地流转新模式,依法完善土地仲裁工作制度。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提质工程建设,合作社重组整合或成立联合社,积极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等多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四)加快农业科技应用。推广安全优质、省工节本、增产增效的实用栽培和养殖技术。大力推广设施园艺栽培、立体间套种栽培、全膜覆盖、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综合技术以及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加快推广起垄、覆膜、播种、移栽、水肥一体化、病虫害防治、收获等农业机械。加大山坡地、小块地种收机械的引进、研发力度,扩大机械作业面积,降低人力投入。进一步突出信息技术在农业服务领域的推广应用,实施农业村级信息服务站建设,加大农业“物联网”技术的推广应用。

  (五)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重点打造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加工水平高的龙头企业,带农入市、教农学技、带农增收的作用紧紧围绕我市牛羊肉、绒毛、马铃薯、蚕豆、沙棘等优势特色资源,以提升辐射带动能力为核心,以龙头企业集群发展为重点,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区域特色品牌,主导产业突出、规模效应明显、组织化程度较高、农民增收效果显著的现代农业产业集聚区。

  (六)加快休闲观光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步伐。以设施农业、特色农业为基础,以休闲、采摘、观光、特色餐饮、农事体验等为产品,发展“特色明显、绿色休闲、产业带动、传承文化、融合旅游”的西宁现代都市休闲光农业。推广家庭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和农业生产循环无害化的“生态家园”农村能源生态模式,建设“产业发展、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美丽乡村。

  (七)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坚持把“三农”作为支出重点,优先保证“三农”投入稳定增长。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通过贴息、奖励、风险补偿、税费减免等措施,带动金融和社会资金更多投入农业农村。完善政府融资平台,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入。加大项目整合,以产业和项目规划为引导,积极整合不同渠道的项目及资金,形成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