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夯实海口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海口市现代都市农业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呈现出“无疫区、无公害”特色,向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发展,农产品产量显著增加,农产品质量水平明显提高。海口已成为全省最大的生猪、文昌鸡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冬季瓜菜生产基地、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和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
一、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加快常年蔬菜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城郊蔬菜生产,保障“菜篮子”供应
我市认真贯彻国务院、省、市关于加强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工作部署,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一是扩大规模,加强新增常年瓜菜生产基地建设,不断扩大叶菜生产规模,提高叶菜产品的自给率,满足市民基本消费需求。2011年建立常年瓜菜生产基地面积7048亩,其中露地基地6265亩,瓜菜大棚783亩。二是加大投入,完善新增常年瓜菜生产基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9552万元,建设19个常年瓜菜生产基地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进一步提高瓜菜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水平。三是加强监督和指导,突出常年瓜菜生产基地以种植叶菜类为重点,强化种植品种的技术指导,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建立田头档案制度,抓好从田头生产到餐桌质量安全的监管,让市民吃上“放心菜”,我市“菜篮子”工程建设取得了新成效。
(二)加快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发展以文昌鸡、生猪产销加工为主导的现代畜牧业
按照“五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种苗、统一饲料、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的发展模式,大力推进标准化畜禽生态养殖小区建设。目前,已建成大中型畜禽良种繁育场区50个,其中良种猪场37个,规模养殖场1326个,2011年,生猪出栏量达100多万头。全市共有20个规模化养殖场获得质量管理认证,通过供深、供港评审的生猪养殖场7个,我市“菜篮子”畜禽产品“两进两出”取得了新突破,成为促进农民增收潜力较大的产业。
(三)加快沼气池建设,发展以“猪-沼-作物”为模式的生态循环农业
近年来,以生态养殖小区、沼气综合利用等设施农业为重点,以节能减排、节支增收为目标,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行“七个一”的做法,即一个村建设一个养殖小区、配套建设一个大中型沼气池、引进一个龙头企业带动、成立一个专业合作社进行管理、成立一个沼气服务站完善后续服务、带动建设一个无公害种植基地,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截止2011年底,全市农村沼气建设累计投资1.97亿元,其中政府投入1.23亿万元,建成228处大中小型沼气工程,户用沼气1.25万个,建设乡村沼气服务网点94个,覆盖全市1200个自然村、农户1.9万户,年净化畜禽养殖场废弃物(沼液、沼渣)360多万吨,年产沼气1800万m³,年减排二氧化碳3400万公斤,推广“猪—沼—作物”生态循环农业面积10.1万亩,每个沼气受益农户年均节支增收约0.3万元。
(四)突出水产养殖建设,发展以罗非鱼、虾两大特色品种为主打的水产业
一是渔业基地规模进一步扩大。建成三江湾万亩罗非鱼健康养殖基地1个,千亩养殖基地9个,面积达2.6万亩,占全市养殖总面积的32.5%。2011年生产优质水产苗种16.7亿尾。二是渔业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2011年,全市建成水产养殖、捕捞、销售等渔业各类合作经济组织18家,会员达185人,从事水产养殖面积10555亩,占全市水产养殖面积的15.6%。渔民收入不断增加,2011年,渔民人均纯收入7016元,渔民劳均纯收入11391元。三是水产品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高。近几年来,立足国际和国内两大市场,着力打造国际品牌,培育了1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7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全市有11家水产品加工出口企业通过HACCP等各类国际质量体系认证,有水产品出口备案基地6个,面积3800多亩,形成了“泉益”、“生态岛罗非鱼”等一批品牌。2011年,全市水产品直接进国际超市达到1.5万吨,占出口量的26%。水产品销往48个国家和地区。四是水产养殖向特色优势品种发展。2011年,全市水产品养殖面积约6万亩,产量2.7万吨。其中:罗非鱼养殖3.9万亩,产量1.1万吨;对虾养殖1.5万亩,产量0.7万吨。成为两个特色优势拳头养殖品种,分别占养殖总面积和总产量的90%和66.7%。
(五)突出农产品加工业建设,发展以出口(出岛)为代表的农产品加工产业
随着海南“无疫区、健康岛”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的飞速发展,为海口建设全省农产品加工中心提供了有利条件。我市建成了罗牛山肉联厂及加工能力为1000万只冰鲜鸡的标准化出口加工厂、牧榕文昌鸡加工厂;投资15.96亿元的罗牛山农产品加工园也正式动工建设。形成“生产基地-冷藏加工-运销”的果菜产业链、“种鸡场-孵化场-养殖小区-育肥场-加工厂”的文昌鸡产业链和“养殖小区(饲养场)-加工-检测-出岛(出口)”的生猪产业链三大产业链条;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推进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全市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5家,其中国家级3家,年销售收入25.7亿元,发展专业合作社835个,入社农民5575人,带动农户42000户,主要从产业几乎覆盖了全市所有农业产业。同时,全市水产品加工出口企业10家。2011年,出口水产品总量达5.2万吨,创汇2.3亿美元,分别占海南省水产品出口总量和创汇总额的39.9%和46.3%。面包虾、面包鱼、等精深加工产品品种达48个,比2006年增加了23个,精深加工产品比例从2006年的22.5%上升到48.7%。
(六)突出特色发展和产业建设,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休闲渔业
我市充分利用近郊优势和特色生态农业产业优势,结合创建文明生态村,突出产业建设和特色发展,大力推进休闲农业快速发展。目前,全市已建成休闲农业园区有52家,其中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3家,在休闲农业景点直接从业的人员有2000余人,从事与休闲农业相关的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约5000人,使农民在离土不离乡的情况下实现了增收。2011年全市休闲渔业基地12家,经营水面930亩,年产值达750多万元。休闲渔业已成为渔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宽了群众致富渠道。
二、存在问题
通过不懈努力和探索,我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常年瓜菜生产基地建设建设规模较小,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规模化生产的要求。
二是我市土地分散经营的情况使农业规模化、产业化进程缓慢。
三是转变农业的发展模式,提高农业科技含量还急需一批科技人才。
四是休闲农业园区规模小,经营项目单调、缺乏特色和吸引力;政府对休闲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小。
五是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较小,技术创新能力弱,加工能力与市场竞争力不强,产品精深程度不高。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加大投资力度,继续加快常年蔬菜和冬季瓜菜基地建设,建设成为“全国冬季瓜菜基地”和标准化“菜篮子”基地。
(二)全面提高我市养殖小区建设水平,推进我市畜牧业向生态、低碳、绿色方向发展。进一步扩大了生猪生产规模,加快海南和牛推广示范点项目,发展黑山羊的产业优势。
(三)推动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从一个制度、二大工程、二个基地、二个体系、三大任务、三大战略入手实现渔业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双丰收。
(四)积极谋划30万亩土地整治项目示范区农业产业发展。以示范区为试点,积极探索农业和农村经营管理创新的体制机制,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建成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样板;结合羊山地区丰富的人文和自然环境,大力引导发展“农家乐”等特色休闲农业,助推火山岩区特色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五)以建设海口市农产品加工产业园为抓手,加快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以大幅增加农民收入。
相关新闻
- 全国都市现代农业现场交流会在天津召开 2018-05-03
- 全面提升都市现代农业建设水平——在全国都市现代农业现场交流会上的讲话 2016-05-12
- 2016年全国都市现代农业现场交流会在北京市召开 2016-04-29
- 领跑现代农业新征程——“十二五”以来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成就综述 2016-04-25
- 重庆市渝北区大力发展临空都市现代农业成效明显 2014-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