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泉州市坚持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用先进科学技术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拓展农业,努力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都市型、高附加值的设施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努力提升农业整体效益,有力地推动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
一、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
多年来,我市围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为主线,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实施“1333”工程,“131”强龙工程,坚持“抓龙头、建基地,打品牌、拓市场,深加工、扶协会”的农业产业化工作思路,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产品产业化,通过调整农业生产区域布局,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形成了具有泉州特色的农业产业带和产业群,初步形成以水产、茶叶、蔬菜、水果、花卉、畜牧、食用菌产业为主体,食品加工业初具规模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农业产业结构逐步趋于合理。2011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67.22亿元,比增2.6 %,;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0578元,比增13.8%。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科学规划,确定现代农业发展的整体框架和产业发展重点。根据《泉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有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科学制定《泉州市“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确定由鲤城、丰泽、洛江组成的城市农业发展区,重点发展以城市绿地、园林景观、居室美化及农产品展示交易等为主要内容的景观农业、休闲农业和会展农业;由泉港、惠安、晋江、石狮、南安组成的东部沿海平原地区及低山区组成的东部沿海农业发展区,重点发展海洋渔业、设施农业、精品农业以及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农业;由安溪、永春、德化组成的山区生态农业涵养发展区,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水源保护,重点发展以优势特色农产品培育、山区乡村旅游、生态休闲旅游等为主要内容的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农业。
(二)发挥优势,突出发展特色产业基地。多年来,各地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当地资源和环境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开发出具有区域特色和较高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化布局更加突出,主要农产品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一村一品”快速发展,专业村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以德化黑鸡为主导产业的三班镇龙阙村被列入全市唯一入选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南安、永春、安溪、德化分别获“中国龙眼之乡”、“中国芦柑之乡”、“中国乌龙茶之乡”、“中国早熟梨之乡”荣誉称号。已成为我国乌龙茶、龙眼、柑桔的重要生产基地。一批具有区域优势的特而专、新而奇、精而美的特色农产品如雨后春笋地涌现出来,产品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如以德化的“三黑三黄”(三黑:黑鸡、黑兔、黑羊;三黄:德化梨、黄花菜、油茶),晋江的胡萝卜出口创汇基地,南安大霞美的花卉城,丰泽清源山的花博园,德化与永春的金线莲组培生产基地,永春的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等。还有大力发展 “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规模化主导产业,如“惠安余甘”、“洛江丽佳鸭”、“永春食用菌”“德化安溪的淮山”等特色农产品基地的建设。这些特色产业已逐步成为该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十一五”期末,我市食品产业规模以上企业242家,产值364.02亿元。
(三)壮大企业规模,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泉州市实施“131”强龙工程以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迅速。建设一批“农户+基地+公司”等多种联结农户利益经营模式的龙头企业,带动特色产业基地快速发展,取得了公司增盈,农户增收的双赢局面。目前全市拥有155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其中国家级8家、省级32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数量位居全省首位,海峡两岸(福建•安溪)茶叶合作示范基地被列入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2011年市级以上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372.84亿元,增长20%;销售收入超5000万元的企业86家,超亿元的企业63家。企业从业人数82818人,带动农户数76.11万户,农户从中得到的收入47.65亿元。
(四)依靠科技,推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近年来,我市围绕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发展,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承担国家、省、市农业科技、星火计划项目,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进、开发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增强传统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能力。2006-2011年,全市654个科技计划项目通过国家、省、市级农业科技、星火计划立项。全市建立了17个省级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115个市级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和71个县(市、区)级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共有176个科技专家参与科技特派员工作,示范推广新技术82项,引进新品种51个。建立10个国家级、65个省级、150个市级行业技术开发中心。
(五)品牌化建设,进一步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多年来,我市各级政府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支持各县特色农产品行业协会打响了“安溪铁观音”、“永春芦柑”、“泉州龙眼”、“德化黑鸡”等县域品牌,拓展了这些农特产品国内外市场,同时,还鼓励龙头企业争创企业品牌,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品牌建设力度,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涌现出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截止目前,全市共有涉农注册商标16507件,约占全省农产品商标数的31%、全市商标总数的13.8%;有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8件,分别为“安溪铁观音”、“安溪黄金桂”、“德化戴云黑鸡”、“永春佛手”、“永春芦柑”、“永春闽南水仙”、“古浮紫菜”、“虹山红心地瓜”;涉农中国驰名商标10件、福建省著名商标101件、泉州市知名商标166件;中国名牌农产品2个、福建名牌农产品37个。
(六)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我市立足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各县(市、区)产业特色优势,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精心培育,发展壮大,打造各具特色的产业链条,推进农产品加工向食品工业发展。形成了休闲食品、饮料茶叶、果蔬加工、调味品和水产品加工五大类产品,随着我市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产业链也随之扩张,形成上中下游配套产品链条。建设专业市场,增强产业生命力。采取“立足我市、辐射内外”的策略,“一县为主、各方配合,一个舞台、大家唱戏”的发展思路,形成了罗山社店糖果、官桥粮油、安溪茶叶、华洲水产品批发市场等一批辐射面广、专业性强的批发市场。抓好园区建设,为产业提供发展的载体。晋江五里工业园区、惠安达利园区等,为食品工业集群提供发展的承载力。大力引导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把发展工业园区作为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载体,在不断完善园区功能、提高档次上下功夫,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的空间集聚。
(七)发展休闲农业,延伸特色产业功能。近年来,各地努力把资源优势、品牌优势转化为旅游优势,把现代农业生产、农副产品加工业和休闲消费商业服务业紧密结合,拓展农业多功能性,增加农业产业附加值,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借助特色农业优势,将广大的农村拓展为新的旅游目的地。目前,泉州市休闲农业已初步形成了采摘果园、市民农园、森林公园(森林人家)、休闲渔村(水上人家)、休闲农庄(如绿笛山庄)、度假山庄、农家乐休闲村、古村聚落、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乡村特色工业休闲游等10种模式。2011年,全市62个休闲农业经营面积共计10.23万亩、床位3493个,年接待游客315.78万人次,约占全市接待游客总量的10%。休闲渔业产业方兴未艾,以水塘、水库为依托,带有浓郁乡土气息和地方民俗风情,综合观光、休闲、垂钓、餐饮、娱乐为一体的休闲渔业产业正在兴起,2011年休闲渔业产值1797万元。森林旅游产业已初步形成了以德化石牛山、永春牛姆林、安溪凤山、南安灵应和惠安科山等森林公园为主体的森林旅游网络,并已成为厦—漳—泉的重要旅游场所。2011年接待人次459.6万人次,社会旅游从业人员22000人,森林旅游产值达5亿元以上。
(八)推广设施农业,走精细化发展的路子。几年来,我市大力推广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的应用,促进了经济增长,增加了农民收入,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设施种植和设施养殖逐渐形成较大的规模,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全市有设施蔬菜种植塑料大棚0.52万亩、中小拱棚种植3.3万亩;食用菌工厂化设施10座;设施花卉种植基地0.9万亩;生猪年出栏1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1673个,配有粪污清理设备、生化处理设备、固液分离机、沼气设备、沉淀池等。
三、存在问题
一是农业用地逐年减少,这一势头没有得到有效遏止,只有保证一定规模的农业用地,才能发挥都市农业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如果不对农业用地加以有效保护,都市农业难以发展。
二是高素质农业人才缺乏,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部分劳动力转为城市人口,有文化的农业青年劳动力不断减少,劳动力年龄趋于老化。培养的农业人才不愿从事农业生产,而外地进入农业第一线的人才也没有形成规模,高素质农业人才缺乏,成为制约农业后续发展的瓶颈。
三是抵御灾害能力较差,泉州地处沿海,冬春季节的干旱,夏秋季的暴雨和台风,常常对农业构成威胁。由于部分水利和防洪排涝设施年久失修,导致受灾频繁,损失惨重。
四是科技推广有待加强,虽然近年来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但高新农业科技推广程度还不够高,部分地区经营水平较低、农业品牌意识淡薄等问题。良种繁育、农业安全生产、生态环境保护、外来有害生物预防、自然灾害预防应对等能力,有待通过科技推广宣传进一步加强,实现农业优质高效、生态安全。
四、今后的发展思路
一是要制定都市农业发展规划,包括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功能定位、发展目标等,要规划优势产业区,农业品牌基地,农业物流中心、休闲观光线路、自然景观、城市绿化等,特别是要留足城市里的绿化用地、农业用地。
二是要充分考虑城市市场需求,大力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发展设施农业,建设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包括粮食作物、蔬菜、水果、食用菌等,为市民提供新鲜、无公害的农产品。
三是要转变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强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和科学利用,重点是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农业种质资源。因地制宜推广种植业、养殖业清洁生产和环境整治模式,治理农田污染。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强化耕地质量管理,推广节约型生产技术,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发展集约、生态生产模式,推广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秸秆气化,加强畜禽粪便处理,大力普及沼气,重点普及沼气池与改厨、改厕、改圈相结合的模式,促进村容村貌的整治。
四是要把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融为一体。空间布局和结构安排要服从城市的需要并为此服务,并贯穿整个城市,把生产鲜活农产品、观光休闲、改善生态环境三功能相结合,建设绿色无污染型、观光休闲型和生态环境型的现代农业。科学处理农产品生产与观光休闲、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要考虑城市对农业的依赖性,实现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一体化关系,实现农业为城市服务的特殊功能。
五是要利用城市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发展现代农业,吸纳城市工业对农业的投入,迅速提高农业的集约化程度和现代化水平;利用城市的市场优势、信息优势和辐射功能,开拓国内外市场,建立与城市市场相适应的现代化、集约化、设施化的农业生产体系;利用城市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升级;实施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基地化生产,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使农副产品通过加工和流通增值。
相关新闻
-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启动2020年全国都市现代农业现场交流会竞争性办会有关工作的通知 2019-05-06
- 全国都市现代农业现场交流会在天津召开 2018-05-03
-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召开2018年全国都市现代农业现场交流会的通知 2018-04-08
- 全面提升都市现代农业建设水平——在全国都市现代农业现场交流会上的讲话 2016-05-12
- 2016年全国都市现代农业现场交流会在北京市召开 2016-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