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平原从“提篮小卖”到“合作生金”

日期: 2009-03-10 15:21 作者: 相子瑞 郭建燕 郝淑静 来源:农民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近年来,山东省平原县鼓励引导农民成立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到目前,全县以农民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为主的经济合作组织已发展到695个,带动全县农民人均增收425元。

  筷子成捆抵大梁

  龙门街道办事处炉坊村农民素有种植酿酒葡萄的习惯。然而,生产销售中农户各自为战,为争市场份额争相压价,葡萄卖不上好价。去年初,该村种植大户王炳军组织建立起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产品包装、统一产品销售服务,全村葡萄种植面积迅速发展到500多亩,产品远销石家庄、太原等大中城市。

  近年来,平原县立足本地资源和区位优势,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棚蔬菜、作物育种等一批优质高效的经济作物和特色种养业得到迅猛发展。但随之而来的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于是,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既满足了市场需求,又引导了农户不断调整结构,有效解决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使两者达到有机结合。

  启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能否顺利进入市场,直接影响着农民收入和农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作为一家一户的家庭经营,既要顾生产又要顾销售,一些农民无技术、无信息,更无销售门路,农产品的生产与需求之间出现矛盾,农业增产不增收,严重影响了生产积极性。农民合作社的出现,增强了农民进入市场、参与竞争的能力。

  身披靓装好出阁

  王打卦乡北侯村种植早春西瓜已有10余年历史,先前由于产品为普通品种,经济效益徘徊不前。近年来,该村依托瓜菜批发市场,组建了瓜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引进新品种,传播新技术,并注册了“北侯”商标,西瓜实现了由量到质的跨越。在合作社的带动帮扶下,全乡早春西瓜面积发展到6000多亩,产品以高出市场2角钱的价格,远销北京、天津等各大超市。仅此一项,人均增收1500多元。

  品牌是农产品的形象,通过专业合作社的联合力量,有利于创立品牌形象。去年以来,平原县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申请农产品商标12件,全县农副产品注册商标已达64件。“张师傅”韭菜、“杲”牌黄瓜、“马颊河”鸭蛋等农产品凭借无公害品牌优势走上大中城市居民餐桌。

  启示: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石,是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前提。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营带动了农业生产标准化的提高,促进了农产品品牌创新,最终实现土地增效农民增收。

  演好角色定好位

  元旦这天,县工商局副局长王跃强来到前曹镇鸣鸡店村,对该村红利西红柿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有关章程制度进行修改完善。此前,在该合作社注册过程中,工商局除开辟“绿色通道”外,还免费为申办者提供了政策法规方面的咨询服务和申请、受理、审批一站式服务,确保了合作社结构的规范。

  农民组建专业合作社,政府怎么办?平原县坚持农民意识进位、行政管理退位的原则,以指导和服务为主,在加强业务指导,开展技术培训,提供政策咨询,搜集发布信息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大蔡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蔡福涛感慨地说:“政府变行政干预为引导服务,让我们这些社员放开手脚、铺下身子大胆去闯,增强了带领更多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干劲!”

  启示: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找准角色定好位,往往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农民专业合作社本身就是一个“民办民管民受益”的经合组织,只有把主动权交给农民自己,才能真正受益其中。政府所扮演的角色毋庸置疑,就是鼓励引导和全程优质服务,执政为民发展任何富民产业均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