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防治禽流感专题 > 解读禽流感

健康生活:远离高致病性禽流感

日期: 2004-02-03 08:44 作者: 来源:人民网 【字体: 打印本页

  截至1月28日,禽流感在亚洲已蔓延至10个国家和地区,一些国家和地区现已发生了人类因感染禽流感死亡的病例,如何预防禽流感现已成为亚洲各国最为关注的问题。不少人对这种我们并不熟悉的疾病产生了疑问:什么是禽流感?禽流感是怎么传染人类的?禽流感到底有多可怕?鸡鸭鹅肉甚至鸡蛋还能不能吃?穿羽绒服、盖鸭绒被会传染吗?我们该怎样预防……

禽流感基本常识


  什么是禽流感

  禽流行性感冒简称禽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感染病,主要发生在鸡、鸭、鹅、鸽子等身上。其中,高致病性禽流感因其传播快、危害大,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列为A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禽流感怎样传播

  禽流感的传染源主要是鸡、鸭,特别是感染了H5N1病毒的鸡,病毒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损伤和眼结膜等多种途径传播。在自然条件下,存在于口腔和粪便的禽流感病毒由于受到有机物的保护具有极大的抵抗力,特别是在凉爽和潮湿温和的条件下可存活很长时间,人类直接接触受H5N1病毒感染的家禽及其粪便或直接接触H5N1病毒都会受到感染。此外,通过飞沫及接触呼吸道分泌物也可传播该病。

  候鸟是否是禽流感的传染源

  这个结论成立与否还不清楚,当初美国流行的西尼罗河病毒也曾怀疑“祸首”是候鸟。关键是,候鸟有地区性,它会否造成跨国甚至跨洲的传播?整个事态还有待深入调查,医学界目前也在等待确切结果。一旦被证实,相信国家有关部门会采取紧急措施。

 

养鸡场等病鸡高度密集的地区病毒浓度高

  疫情的确认

  一般要分四个步骤:一是禽流感疫情发生后,首先由专家进行现场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可初步诊断为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二是用血清学方法进行病毒的血凝素亚型鉴定。三是由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作病毒分离与鉴定,最终确定病毒毒型。四是农业部根据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的诊断结果,最后确认或排除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

  禽流感为何迅速蔓延

  亚洲南部各国边境接壤地区的生鸡市场很多,生鸡跨国界交易时,没有病毒检疫环节,禽流感通过感染病毒的生鸡或生鸡交易者鞋子沾上含有病毒的鸡粪迅速传播到别国的可能性很大。有些国家对养鸡场缺乏监测,没能及早掌握禽流感疫情并采取防范措施。

  禽流感可防可控

  禽流感的防治工作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世界各国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各国的防治经验来看,家禽的高致病性禽流感是完全可以预防的;一旦发生疫情,只要及时、果断、坚决地采取严密封锁、彻底扑杀、消毒和无害化处理等措施,也是完全可以有效控制的。

 

H5N1病毒剖面图


  如何杀灭禽流感病毒

  禽流感病毒的耐受力是比较差的。流感病毒对乙醚、氯仿、丙酮等有机溶剂很敏感。常用消毒药,如福尔马林、氧化剂、稀酸、去氧胆酸钠、羟胺、十二烷基硫酸钠和铵离子、卤素化合物(如漂白粉和碘剂)、重金属离子等都能迅速破坏其传染性。

  此外,流感病毒对热也比较敏感,在56摄氏度下加热30分钟、60摄氏度下加热10分钟,65—70摄氏度下加热数分钟,流感病毒即丧失活性。但病毒对低温抵抗力较强,在有甘油保护的情况下可保持活力1年以上。

   直射阳光下40—48小时也可灭活该病毒,如果用紫外线直接照射,可迅速破坏其传染性。紫外线直射可依次破坏其感染力、血凝素活性和神经氨酸酶活性。

  禽流感的症状

  人类患上禽流感后,潜伏期一般为7天以内,早期主要表现为发热、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全身不适,部分患者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稀水样便等消化道症状,有些患者可见眼结膜炎,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一些患者胸部X线还会显示单侧或双侧肺炎,少数患者伴胸腔积液。

  大多数患者治愈后良好,病程短,恢复快,且不留后遗症,但少数患者特别是年龄较大、治疗过迟的患者病情会迅速发展成进行性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出血、胸腔积液、全血细胞减少、肾衰竭、败血症休克及Reye综合征等多种并发症而死亡。

  易患禽流感的高危人群

  饲养、运输、屠宰、销售禽类等四类人群为禽流感高危人群,另外,禽流感还特别容易袭击孩子、老人和体质较弱的人群。

  禽肉禽蛋还能吃吗

  禽肉禽蛋煮熟煮透后,病毒传播的可能性较小。但如果是病禽或携带病毒又未经煮熟煮透食用,病毒很可能进入人体。

  目前,我国检疫部门已经采取紧急防范措施,正规市场的家禽基本可放心食用,关键是要煮熟煮透。如果食用未经检疫或来自疫情爆发区的家禽,则不排除染病风险。

  穿羽绒服、盖鸭绒被会被传染吗

  上海市兽医卫生监督所有关负责人表示,穿羽绒服、盖鸭绒被及相关制品,是肯定不会传染禽流感的。因为羽绒制品通常经过消毒、高温等多个物理、化学环节处理,病毒存活可能性微乎其微,不太可能对人的健康造成危害。

禽流感预防措施


  百姓:四点注意远离禽流感

 

  建议一:别去疫区旅游

  旅游者应当避免去暴发禽流感的地区。因为目前仍未找到禽流感的病毒源,也不知病毒的真正传播途径以及会否由禽畜传给人类,或者再由人传人。

  建议二:别与活禽接触

  如果必须要到禽流感流行的地区,那么必须牢记:禽畜粪便很可能是禽流感传播的途径之一,接触禽畜后切记要用洗手液及清水彻底洗净双手;人们特别是儿童,应避免与活禽接触。

  建议三:重视疾病预防

  平时应加强体育锻炼,多休息,避免过度疲劳;发现疫情时,应尽量避免与禽类接触,在厨房中将生熟分开,不吃生食物或半熟食物,尤其是不熟的动物血液制品,对鸡肉、鸡蛋等食物应彻底煮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如有空调设备,应经常清洗隔尘网,尽量少去空气不流通的场所;注意个人卫生,用正确的方法洗手;打喷嚏或咳嗽时掩住口鼻;对室内家具保持清洁,避免使用难以清理的地毯。

  建议四:重视高温杀毒

  此外,禽流感病毒对乙醚、氯仿、丙酮等有机溶剂,高温及紫外线均很敏感。在56℃时加热30分钟,60℃时加热10分钟,70℃时加热数分钟,阳光直射40到48小时以及使用常用消毒药均可杀死禽流感病毒。

政府:八项措施防治禽流感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月2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第37次常务会议,研究部署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工作。会议决定,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工作要重点落实好八项措施。

 


  
·已发现疫情的地区,要按照规定的程序及时、准确公布疫情,按照防疫工作要求,坚决扑杀,彻底消毒,严格隔离,强制免疫,坚决防止疫情扩散。

  ·未发现疫情的地区,要抓紧做好防疫的各项工作,同时完善疫情应急预案。要突出抓好重点地区、大型养殖场和养殖专业大户的防疫工作,加强疫情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发生疫情。

  ·建立处理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的机制。加紧建立和完善疫情监测、检疫网络,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和基层防疫队伍建设。


  
·落实防疫经费,明确补偿政策。对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地区扑杀家禽的损失,要给予合理的补偿,对家禽强制免疫的实行免费,使群众无后顾之忧。对按规定扑杀和强制免疫所需经费,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分担。

  ·加强科学研究。要组织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及其防治进行科技攻关,合理安排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的生产和储备,积极开展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强对进出口禽类及其产品的检疫工作,防止疫情传入传出。严厉打击禽类产品走私活动。加强禽类市场的管理和疫病检测工作。

  ·认真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科普知识的宣传工作,使广大群众了解高致病性禽流感传播的特点和预防知识。

  ·坚决防止高致病性禽流感对人的感染。当前要把重点放在对疫区和高危人群的医学监测和预防工作。

 

答疑专家:北京市疾控中心传染病地方病控制所所长吴疆,农业部总畜牧师贾幼陵,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学分会理事长周蛟,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传染病科潘孝彰教授、卢洪洲副教授、施光峰主任医师,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导徐宏发教授等。

 

 

设计制作、图文编辑:虞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