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宿州:打好金融支农“组合拳”
当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正加快转变,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但是,其金融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发展壮大受到制约。宿州市以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为依托,打出一系列“组合拳”,创新农村金融保险服务,2014年全市农村金融创新产品达69种,累计支持涉农企业和农户12万户,发放贷款98亿元,有效推进了信贷向农业农村流动,为破除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题探索了新路子。
一是探索多种担保贷款机制。农业企业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捆绑,创新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无资产、无抵押物等问题,如淮河种业有限公司2014年为4个合作社、家庭农场担保贷款600万元,合作社、家庭农场用流转土地经营权和预期收益,向淮河种业有限公司提供反担保。目前,全市7个龙头企业为192个合作社或家庭农场担保贷款7325万元;政府与银行携手,促进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如2014年市政府安排500万元农业专项担保资金,民生银行合肥分行按照1:20的比例放大,向企业提供经营性贷款,目前已向40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担保贷款5000多万元;企业与保险和担保公司合作,开展“保险+担保+信贷”模式,如草源牧业股份有限公司将398头奶牛和2019头肉牛保单作部分抵押,由安徽省信用担保集团担保,从招商银行贷款2000万元,解决了燃眉之急。
二是开展多种模式的信贷试点。2014年在埇桥区西二铺乡沟西村开展以“信用村+农户”“合作社+风险补偿金+农户”为主要模式的信贷试点。“信用村+农户”模式由农村商业银行牵头,对整村和单个农户进行信用评级,根据信用等级,核定贷款限额,信用村符合条件农户贷款额度由3-5万元提高到10万元;“合作社+风险补偿金+农户”模式由合作社拿出一定的风险补偿金存入银行,银行根据风险补偿金额度和农户信用状况,给农户最高10万元贷款。一年来,已通过该模式发放农户贷款46笔,总金额148万元。这两种模式的实施,降低了银行风险,提高了银行放贷积极性,增大了贷款发放额度。
三是开展农业政策性保险“提标扩面”试点。一方面提高政策性保险的“标准”。将小麦保额由270元提高到500元,玉米由250元提高到400元,保险费率下浮20%,增加的保费由市、县(区)财政补贴70%,农户或家庭农场承担30%。2014年将政策性保险“提标”试点扩大到全市从事粮食种植的家庭农场,仅小麦投保面积就达4.7万亩。另一方面,将政策性保险扩大到设施蔬菜、果树、育肥猪等特色农产品。在沟西村探索开展了设施蔬菜保险试点,承保了符合投保条件的675亩大棚蔬菜,并为93个大棚蔬菜种植户提供358万元风险保障,市、县(区)财政对这部分保费给予补贴。
四是努力扩大农业企业融资渠道。宿州市大力推进农业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目前已有两家农业大型企业在安徽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四板)挂牌融资,今年年底计划有1家农业龙头企业实现主板市场上市辅导,3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上市,8家企业在安徽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融资。此外宿州市政府与安徽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沟通协商,将在四板建立“宿州农业专板”,让更多的投资者了解、关注宿州农企,吸引投资。
宿州市在金融支农创新方面做出的大胆尝试和探索,在缓解农业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农户融资难题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值得学习和借鉴。
(赴安徽调查组供稿)
相关新闻
- 农业农村部2018年百乡万户调查活动综述 2018-04-19
- 农业农村部“百乡万户调查”活动 为乡村振兴提供第一手材料 2018-04-02
- 农业部启动2017年“百乡万户调查”活动 2017-02-16
- 让村集体资产“活”起来 2016-06-07
- “村里的集体资产俺也有份” 2016-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