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金寨:“银行+合作社”化解农村贷款难
调研期间,许多农民,特别是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都集中反映“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安徽省金寨县为解决这一难题,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尝试“银行+合作社”农户小额贷款模式,通过合作社为新型经营主体增信,既帮助银行防范化解风险,又畅通了小额贷款融资渠道。
金寨县油坊店乡元冲村惠民农业合作社,成立于2014年9月,现有社员77人。合作社通过与金寨县徽银村镇银行合作,为社员和银行之间搭建桥梁,解决了社员生产经营中的资金需求问题。其主要做法是:农户交纳1000-10000元的入社资金成为合作社社员,有贷款需求的社员向合作社提出贷款申请,合作社对其基础条件进行审核并向村镇银行推荐,然后银行对合作社推荐的拟贷款社员的相关情况进行实地核查并上报审批,审批通过后向社员提供不超过其入社资金10倍的信用贷款。截至目前,已有50户社员通过合作社累计获得贷款100余万元,至今尚未发生不良贷款。
调查组认为,“银行+合作社”农户小额贷款模式虽然实践尚短,但已经创造了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有四个亮点。一是风险控制“双保险”。一方面,合作社对有贷款意向社员的生产经营、家庭收入等情况进行审核,向银行推荐信誉良好、经济实力强、贷款真正用于农业生产的社员。对于社员的推荐,合作社十分谨慎,理事长杨正才告诉我们,“如果社员没有还款能力或者贷款不是真正用于农业生产,我们不会向银行推荐;对于经过确认还款可能会出现问题的社员,我们也会通过一定方式劝他主动退出合作社,尽可能维护合作社的信用”。另一方面,银行会对合作社推荐的社员再次进行实地调查,审核评估社员的贷款资质、信用状况和还款能力等。通过合作社、银行两次把关,大大降低了小额贷款的风险。二是银行愿意贷。由于农民抗风险能力差,缺乏有效的抵押担保物,贷款额度小且居住分散,银行机构出于放款安全和成本的考虑往往不愿意提供贷款。邮储银行金寨县支行行长陈武表示,“农民想贷款,我们也想把款放出去,但信息不对称,害怕风险太高,不敢放款”。而对于通过惠民合作社发放的贷款,徽银村镇银行并不担心还款问题。除了上述风险控制的措施外,合作社将社员们的入社资金存入村镇银行,既起到了贷款风险担保金的作用,也实现了银行吸储的目的。三是农民得实惠。对于有贷款需求的社员,贷款更容易、手续更便利,能够及时满足生产中资金周转的需求。茶叶种植加工大户杨正洪告诉我们,以前通过联保、抵押等方式从邮储银行贷过款,手续十分繁琐,而且贷得少,而去年通过合作社申请贷款10万元,仅仅3天就拿到了,解了他的燃眉之急。此外,社员存入银行的入社资金,银行按一年期定期利率付息。如未出现不良贷款,银行还会根据贷款盈余情况奖励合作社。这部分奖励收入,合作社除用于日常开支,还会拿出一部分给社员分红。原本抱着试试看态度的社员们尝到了“甜头”,不但贷款容易了,还能拿到利息和分红。杨正才告诉我们:“那些原来入社资金少的社员纷纷表示要增加入社资金,村里有些没有入社的农民也在积极申请入社,但我们还没有放开,要再看看”。四是政府愿支持。以往的资金合作社大多依靠自身本金进行资金互助,对合作社经营人员素质的要求高,农村往往缺乏这方面的人才,而且有可能出现道德风险,因此,政府即使提供支持也提心吊胆,甚至有些部门对这种模式持否定态度。“银行+合作社”的模式降低了贷款风险,让资金运作更安全,资金用途更可控,政府支持更放心。金寨县政府对这一农村小额信贷模式给予了关注,2014年县金融办奖励惠民专业合作社1.5万元。今年,县政府也计划利用财政资金为“合作社增信+银行绿色信贷”小额贷款模式提供风险保障。
“银行+合作社”农户小额贷款模式发挥了“优势互补、利益均沾、风险分担”运行机制作用。一方面利用合作社熟悉农民真实资产状况、农业生产经营情况等优势;另一方面又引导银行服务重心下沉,贴近田间地头与普通农户,建立高效便捷的绿色通道;同时注重发挥银行机构风险防控的专业优势,实现信贷资金的良性循环,保证信贷资金的安全与效益。杨正才认为,“这个模式好,适合农村”。建议对这种模式进一步跟踪关注。
(赴安徽调查组供稿)
相关新闻
- 农业农村部2018年百乡万户调查活动综述 2018-04-19
- 农业农村部“百乡万户调查”活动 为乡村振兴提供第一手材料 2018-04-02
- 农业部启动2017年“百乡万户调查”活动 2017-02-16
- 让村集体资产“活”起来 2016-06-07
- “村里的集体资产俺也有份” 2016-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