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百乡万户调查 > 工作动态

湖南:农村土地流转存在五重障碍

日期: 2015-04-10 15:46 作者: 来源:农业部百乡万户调查活动信息宣传组 【字体: 打印本页

  调查发现,当前农业已经走上规模化经营之路,有意成为专业大户的农民越来越多。具备一定知识的农民逐渐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一步扩大土地经营规模的需求非常迫切,但往往会陷入“白送的田不想要,想种的田租不到”的尴尬。究其原因,是由于土地流转仍存在着五重障碍。

  一是土地平整程度低。受自然历史因素影响,耕地高低错落、地块面积狭小是丘陵山区基本现状;土地形状各异、凹凸不平、田埂纵横的情况在一些平原区同样存在,直接导致农机作业困难重重,这样的土地种植大户不愿接受流转。据浏阳市北盛镇种粮大户曹修叨反映,为了不撂荒,不少长期在外打工的山区农民想把地无偿送给他种,都被他拒绝了,理由是那些地不能用机械或者机械作业效率太低,如果靠雇人工来种,人难找而且价格贵,几乎挣不到钱,遇上差年景还要赔钱。

  二是土地分布碎片化。现行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赋予农民长期稳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但土地归一家一户承包经营,也带来土地分布七零八落、碎片化,集中连片困难等问题,影响大户流转的积极性。例如,浏阳市大围山镇上坪村有土地面积813.4亩,分为984块地,承包给322家农户,户均土地2.5亩,分为3块。村里的一名大户流转了近百亩土地,虽然形态较为平整,却分成了几十块,“插花”似的绵延十余里。他表示,这种地种植过程中费时、费工、费油不说,抢收抢种时遭遇坏天气能把人急死,经营风险太大,不想再继续种下去了。

  三是土地基础条件差。无论是个体散户和规模种植大户,种地的最大担心是天气。但现实情况却与农民期望存在很大差距,绝大部分土地没有灌溉、排涝、机耕道等基础设施或者设施条件太差,基本要靠人力生产、靠天吃饭,无形中增大了土地经营成本和流转风险。据屈原区河市镇三联村支部书记李德林介绍,村里的土地自然条件比较好,适合机械化作业,但是没有机耕道,机械进地要在沟渠上搭两块木板才能通过,稍有不慎就会翻车,有时要靠四五个人抬机械才能实现地块转移,机耕道已成为限制当地土地正常流转的主要因素。营田镇港南村的农机大户谢超反映,他流转了几十亩深耕田,常年积着齐腿深的水排不出去,要事先用水泵把水抽干才能种植水稻,增加成本不说,还只能撒播不能用机插秧,享受不到政府的机插秧补贴,让他心理很不平衡,明年宁可出高价也要租种条件好的土地。

  四是传统农民离土难。调查组走访浏阳市和屈原区8个镇17个村的百余名种田散户和大户(合作社)后,发现当前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中,40岁以下的很少,20多岁的几乎没有,都外出打工了。40-50岁的种田人大都是种植大户或合作社成员,仍在坚持一家一户种田的传统农民基本都是50-60岁的老人。这些传统农民中,有的认为自己除了种地也干不了别的,把地租出去的那点租金解决不了问题;有的认为自己种粮自己吃可靠放心,给多少钱也不往外租。他们对土地流转的看法是一致的,就是等自己将来实在干不动了再说,这种情况在农村仍普遍存在,是土地流转短时难以跨越的障碍。

  五是兼业农民不积极。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机械化进程推进,一些农民的收入渠道不断拓宽,逐渐从繁重的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完全脱离土地从事二、三产业。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在外没有稳定就业门路和固定收入,“种地+打短工”的兼业化方式成为他们最有利的选择。种地是他们生活的基本保障,所以不愿意将土地流转出去。例如,屈原区凤凰乡船江村农民胡晏家有21亩土地种植双季稻,全部请农机大户以社会化服务形式进行全程机械化作业,投入在种地方面的精力很少,却能获得2万多元的收入,其他时间在建筑和运输行业打零工,年总收入超过5万元。他笑谈:“家里这点地的农活,请人用机械很容易就干了,省心又稳定,再好赖干点别的,不比纯打工收入低,何必要把地租出去!”

  综合判断,农村土地流转受多重因素影响,面临着重重阻碍,仍要经历一段长期的过程。未来5-10年,50岁以上的传统农民将逐渐退出农业生产,更多的土地经营权会集中到新型规模化经营主体手中。因此,调查组建议: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地推进土地流转,不可操之过急;二要加大农村土地平整、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为土地流转创造有利条件,至少要保障农机能够进田作业,防止现在只能依靠人力、畜力种植的土地因传统农民退出而撂荒;三要研究确定土地承包方与经营方的利益平衡点,针对不同利益主体创新政策扶持的方式方法,通过政策调节增强农民流出土地的意愿,提高种植大户流入土地的积极性,促进土地合理、有序、快速流转。

  (赴湖南调查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