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种粮大户们的“不一样”
河南调查组在虞城县站集镇调查期间,走访了部分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和合作社。现就三个种粮大户的生产经营情况做一对比分析。
大户一:葛长志,葛尧村村长。2010年,他流转了本村100亩土地。他说,租用机械费350元/亩,农资投入592元/亩,再加上1000元的流转费,总成本在1942元/亩。粮食出售后,每亩能挣196元。2013年遭遇“晚霜冻”减产,小麦亩收成仅500斤左右,当年亏损近5万元。葛村长说,两年的辛苦所得都赔进去了,今年已将流转土地全部退租。
调查组与葛村长探讨了亏钱原因:一是耕地租金高,占到生产成本的一半,加上机械和人工费,种粮成本很高。二是习惯于靠天种地,遇到反常天气,没听从农技员的提醒及时浇水,麦子遭遇“晚霜冻”。
大户二:纪钦耀,纪庄村村民,曾在外打工近十年。回乡后,2012年流转本村1246亩耕地。近年来,陆续从邮政储蓄贷了120万款,投资建了晒、存一体的院子,购置了部分机械设备。去年受“晚霜冻”影响,小麦减产导致亏损50多万元。虽然贷款没还上,但小纪对种粮还是信心满满:“如果气候正常,每亩赚200-300元还是有把握的。”目前他正与隔壁村洽谈,准备再流转1600亩地种粮。
小纪没赚到钱的原因,一是租种时间短,前期设施投入大。二是管理粗放,小纪说自已对农技知识了解不多,属于边摸索边种地,这几年他还相继试种了大葱和红薯,因管理不善也没挣到钱。
大户三:卢合军,西北街村村民,曾在煤矿工作十余年。2008年,他回乡承租了850亩流转耕地。2010年加入村里的兴龙种植专业合作社,因前任理事长经营不善,老卢挺身而出,自已承担了全部损失,由此树立了威望,成为合作社理事长。至去年底,卢合军已流转耕地2000多亩,合作社承租6200亩,入社农户1000多户,年创利300余万元。
老卢之所以能赚钱,离不开规模生产经营,也离不开依靠科学技术,提高科学种田水平。老卢非常注重各类农业技术学习,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展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市场知识等培训,提高入社成员生产技能和经营水平。
这三个大户均在一个乡镇,均以种粮为主,但实际经营效果却不一样。通过比较分析,调查组对培育和促进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发展,有几点认识:第一,有一位好带头人是前提。农业生产面临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应纳入各类培训计划,切实提高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带头人素质,提升经营管理、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第二,具备一定的启动资金是基础。三个种粮大户均是通过家庭积蓄或外出打工,积累一定资金后才有能力承租流转土地,这是当前实现从家庭经营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转变的必要条件。第三,推动联合与合作是方向。通过种粮大户、合作社形成规模优势,共享生产信息以及农机等生产资料,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并能有效带动散户,弥补小规模经营带来的诸多困难和不足。
(赴河南调查组供稿)
相关新闻
- 农业农村部2018年百乡万户调查活动综述 2018-04-19
- 农业农村部“百乡万户调查”活动 为乡村振兴提供第一手材料 2018-04-02
- 农业部启动2017年“百乡万户调查”活动 2017-02-16
- 让村集体资产“活”起来 2016-06-07
- “村里的集体资产俺也有份” 2016-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