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中国农业农村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农业农村部动态

92个农业科技跨越计划项目已产生经济效益35亿元

日期:2003-09-15 17:51 作者:龙飞 来源:农业部 字号: 【字号: 打印本页

  本网记者从9月11—12日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召开的2003年农业科技跨越计划项目发布会上获悉:今年,中央财政投入专项资金4000万元,地方配套1219万元,项目单位和企业自筹3098万元,正式启动实施中国超级稻开发、双价转基因抗虫棉、对虾养殖、优质苹果生产、高产奶牛饲养、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大豆机械收获、热带农产品加工等23个项目。至此,农业部启动实施的农业科技跨越计划项目已达115个。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张凤桐告诉记者,农业科技跨越计划项目按照“科研单位+推广部门+合作企业+农户”运行模式,通过技术的“傻瓜化”过程,使复杂的技术变成生产者可以直接操作的一套完整的技术操作规程,提高了技术的到位率,实现了“实施一个项目、熟化一项技术、创立一个品牌、提升一个企业、致富一方农民”的目标。截止2002年底,农业科技跨越计划共立项实施92个,项目总投资4.6亿元,其中,国家投入近2亿元、地方配套1亿元、单位自筹6815万元、企业投资近1亿元。项目实施遍布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西部省区承担24个,占总项目数的21.4%。种植业占44%,畜牧业占27%,渔业占11%,农业机械化占10%,热带农业占3%,其它占5%,已产生经济效益35亿元,预计在今后技术效益期内还可增加经济效益780亿元以上,新增就业岗位30万个,创新和做强原有品牌400个。

科技教育司司长张凤桐代表项目委托方与项目实施单位签定项目合同

  新疆屯河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国玺对记者说,我国加入WTO以后,企业已深切地感到,番茄酱这个产业成败的关键是原料,原料品质提高的关键靠科技。于是,2002年开始参与“酱用加工番茄无公害生产技术体系产业化”项目,把番茄产业延伸到了田间地头,加强了原料的种子、农民的种植技术,收售方式等一系列的管理。通过改种杂交品种,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减少了病害的发生、降低了农药残留、提高了商品果率,企业原料的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从而进一步提升了番茄酱的品质,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使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不断扩大。该项目的实施,使农民和企业实现了双赢,农民的亩产番茄由原来的4吨左右提高到5吨,每亩新增纯收入370—800元。由于番茄固形物含量由原来的4.3%提高到4.8%,使企业每生产1吨番茄酱,可节约原料700公斤,仅此一项指标就使番茄酱每吨的生产成本降低了170元左右。

  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员喻树迅介绍,自2002年起,在新疆实施“中棉所36及其生产技术的集成研究与示范项目”以来,由于中棉所36株型紧凑,适合高密度种植,高抗枯萎病、兼抗黄萎病、抗蚜虫、耐低温等抗逆性强,是优质短季棉新品种,现在新疆的推广面积已达200万亩,占新疆棉花种植总面积的1/3,使新疆的优质棉产量和良种生产提高了5—10%,每亩为棉农带来了150—200元的收益。同时带动了新疆棉花出口大幅增加,据海关相关资料统计,2001年新疆棉花出口仅为2.82万吨,而2002年出口达到10万吨,出口额1.3亿美元。

  在石河子总场四分场九连的8号地,棉农高兴地告诉记者,现在种植的260亩棉花都是跨越计划推广的中棉所36,已经连续种了3年,它苗齐苗壮,吐絮集中,絮色洁白。经测定,单株铃数5.6个,单铃重5.1克,可产籽棉360公斤,皮棉144公斤。由于抗逆性强,今年没有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预计年收入可达10000多元。棉农感慨说:科技就是人民币,科技使不可能实现的事情都可能变为现实。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