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靠科技,科技推广靠体系。为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服务效益农业发展,近年来我省各地按照“改革要有新突破,发展要有新思路”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三农”为中心,狠抓农业科技服务体制和机制的创新。通过发展区域性专业农技站,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场,建立农技110网络和扶持民间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初步建立了一个机构健全、队伍稳定、功能增强,逐步与市场化、产业化、区域化农业发展相适应,多种所有制主体并存的、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服务新体系,为效益农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以发展区域性专业农技站为突破口,推进体制创新
计划经济条件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按行政区域设置,这种体制适应了当时以粮为主、“小而全”和自求平衡的农业区域结构。但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育完善,农业结构的大幅调整和区域特色农业的快速崛起,这种传统的农技推广组织体制暴露出了许多弊端,亟需通过改革逐步建立与农业产业区域相配套的、跨行政区域的专业性农技推广组织。同时,由于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以块管理为主,普遍受当地政府影响大,不可避免地承担了乡镇的不少行政事务。随着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化,乡镇农技站还将进一步综合机构、精简人员、调整职能。通过发展区域性专业农技站,既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农业新阶段发展的需要,又可以较好地弥补乡镇农技站力量和技术的不足,提高专业化技术和产业化服务的水平,是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建设专业性区域农技站,不仅成为我厅近年来探索农技推广体制创新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也引起了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去年,省委、省政府在下发的1号文件中,专门就推进基层农技队伍改革、发展专业性区域农技站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省财政拨出专项资金予以支持,加快了区域性农技站建设。到去年底,全省基本建成146个区域农技站,其中省级示范站12个,今年又有16个站列入省级示范站建设,内容涉及粮食、茶叶、高山蔬菜、食用菌、莲藕、茭白、杨梅、柑桔、生猪、奶牛、果蔗等等,门类丰富,区域特色明显。
为提高区域性专业农技站的自我生存和发展能力,我们在组建过程中特别强调因地制宜,突出专业,搞活机制,强化区域服务,并与创办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服务实体、科技示范场等相结合,走产业化路子。具体采用四种形式:一是把部分专业优势明显、基础较好的乡镇站通过充实、完善、提高直接改建成区域站;二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要求,新建专业性区域站,由县农业局主管;三是依托产业基地、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及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建专业性区域站;四是对一些本身搞的不错的基层站,如畜牧、农机等一些站,通过巩固、提高,逐步建设成为区域性专业站。
二、以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场为重点,狠抓机制创新
近年来,我省一方面按照“效益第一、科技领先、机制创新”的原则和“多元化投资主体,产业化发展,企业化运作”的要求,搞好省、市两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建设;另一方面积极贯彻落实农业部《关于扶持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场的指导意见》,重点发展县、乡两级的农业科技示范场。实践证明,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依托,以种养业为基础,以一定规模和相对稳定的土地为场所,以农业新技术试验示范、优良种苗繁育、实用技术培训为主要服务内容的农业科技示范场,在市场经济下具有普遍的适应性和很强的生命力,是转变基层农技推广机制,发挥和调动基层农技人员积极性,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的有效途径。我厅于去年12月专门召开了全省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经验交流会,重点就农业科技示范场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交流,对下一步提出工作意见。今年年初,又在全省农业工作会议上下发《农业科技服务行动实施意见》,提出了“百站百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创新示范工程,计划用3—5年时间,在全省创建100家区域性专业农技示范站和100个重点农业科技示范场,对各地也提出相应的工作要求,省财政专门安排资金予以支持。今年重点实施好16个区域站和13个科技示范场的建设。
在省级的示范带动下,近年来我省许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通过政府无偿划拨土地、租赁农民承包地、实行农民土地入股或农技人员技术承包等方式,建立起了多种类型、多种形式的农业科技示范场。据初步统计,目前全省各级农技推广机构共创办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场951个,总面积26.6万亩。通过创立农业科技示范场,新产品先到场里试验,新技术先在场里示范,变行政指挥为技术、品种展示和市场信息引导,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了农民素质,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使农技推广机构的职能得到了有效发挥,探索新形势下农技推广的新路子。同时,通过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场,不仅使许多农技人员直接参与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农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上发挥更大、更直接的作用,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水平,同时也为机构改革中的人员分流等铺平道路。新昌县的大市聚名优水果科技示范场建立至今虽不到3年时间,但已较完整地探索总结出了“农技站+示范场+农民专业协会”“三位一体”的科技推广新模式,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批示指出:新昌县农业局创造和总结的“建立三位一体模式,创新农业科技机制”的经验十分宝贵,可以说是乡镇农业科技体制的突破与创新,其意义十分深远。并要求我厅进一步帮助总结完善,召开全省现场会推广。嘉善县仅局本级就创办了8家科技示范场,目前农业局的每个事业站均拥有各自的示范站,并初步建立起以股份制为主的现代管理制度。
三、以建立农技110网络为手段,强化服务创新
农技110起源于我省衢州市。1998年衢州市农业部门应用现代通讯工具和网络技术,在农村电话日益普及的情况下,借鉴公安110的做法,建立了农技110服务中心,不仅深受广大农民的喜爱,也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温家宝副总理在批示中指出:“这是为农服务的一个创造,建立农业信息体系是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近几年来,我省把大力推广衢州农技110经验作为农业部门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推进农技推广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来抓。1999、2000、2001年连续3年专门召开农技110现场会、推广会和经验交流会,每年拨出一定的专项建设资金。去年我省还将学习推广农技110,作为全省农村“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的一项重要整改措施,由省政府办公厅专门下发《关于推广农技110经验做好为农服务工作的意见》。至去年底,全省所有市、县全部建立了农技110机构,不少县还将农技110延伸到乡镇。其主要做法是:成立农技110机构,开通农技110咨询电话,建立农技110信息网络;聘请专家开展坐诊与出诊服务,技术咨询与物资供应结合;利用英特网、报刊杂志等渠道,收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方面信息,通过多种途径向社会发布。仅去年全省农技110受理咨询人数就高达23.83万人次。衢州市为实现农技110的二次发展,由市委、市政府发文建立农技110集团,为正处级的事业单位,下设科技信息服务中心、种子种苗引繁推广示范中心、农业科技研究开发中心、科技信息培训中心、农业生产要素配置中心,并已建成10500平方米的农技110信息服务综合大楼。截止目前,该市市、县、乡农技110共接受咨询33.66万人次,网站访问57.62万人次,收集信息25.07万条,发布信息12.92万条。兰溪市以农技110为中心建立农民之家,集中了28名农业专家,除春节7天休假,其余时间均有专职人员上班服务,服务内容包括接受电话及上门咨询,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现场展示,办专刊发布农业信息,提供配套物资,做到即时开方,现场配药,方便农民。嵊州市为解决最后1公里的信息传递,研制开发了电脑网络语音系统,实现了电话与网络信息的双向、互动、主动对接,取得了使农民用电话便能听网的成果,在2001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上演示,得到温家宝副总理和农业部许多领导的重视和关注。实践表明,农技110是一条与现代科技手段相融合的、符合农业发展实际的农技推广新路子,将成为我省农技推广改革史上新的里程碑。
为深化农技110建设,进一步发挥功能,我厅与浙江省电信公司等单位密切合作,经过近半年的紧张筹备,又于今年3月联合推出了浙江农业科技服务热线,开通了农技110人工台96160110全省统一电话和自动台96168“农家乐”语音信箱。只要通过浙江省内任何一部程控电话,拨通96160110,便会由当地农技110的农业专家直接解答农民朋友提出的各类咨询和问题;拨通96168xxxxx(后5位为信息编码),便能直接收听到自动播放的相应农业技术和政策、法律信息,条目编印成册后免费赠送给农户25万册。无论拨打人工台还是自动台,使用者均只需支付市内电话费,免收信息费、服务费,实实在在地服务于农民。
四、扶持民间科技服务组织的发展,建设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一是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鼓励、支持和引导农技组织、龙头企业、贩销大户牵头兴办各种形式的民间科技组织、专业技术协会。目前全省农村专业协会已发展到3060家,会员数达到25万,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出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每年还重点扶持一批示范性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二是按照“企业创办、市场运作、政府支持、部门主管、接轨国际”的办法,组建产业协会,目前已完成产销、茶叶、蔬菜、梨、蚕桑、蜂业等10多个省级产业协会。三是创办了全国首家省级农业技术推广基金会,筹集到社会各界捐款2100万元。近3年又在全省11个市和部份县成立了基金会执行部,执行部基金规模已达2300多万元。至目前,基金会已评选表彰了23名有突出贡献的乡镇农技员,1091名优秀乡镇农技员,176个先进乡镇农技站,资助543个在乡镇实施的农业技术试验、示范、培训、推广项目,帮助88个贫困地区乡镇农技站改善办公条件,累计已发放奖励及资助金1122余万元。
五、增加投入,改善条件,落实待遇,确保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在稳定中发展
我省早在1988年就出台了每乡1名农技人员每年补助1000元经费的政策。从1996年开始,省财政在原补贴乡镇农技人员资金渠道、金额不变的情况下,每年从财政又安排1300万元专款,用于增加乡镇农技人员的工资补助。各地纷纷出台政策解决乡镇农技人员工资。宁波、绍兴等大部分县把农技人员的工资列入县、乡财政预算,享受与乡镇行政干部同等待遇,并解决了养老保险、医疗统筹等待遇。据统计,目前全省四大专业乡镇农技人员18000余人,基本工资、养老保险、医疗三项待遇解决百分率分别为87.5、75.2和59.8,其中种植业和经管人员已基本得到解决。为改善基层农技推广条件,我厅还从1996年开始全面组织开展了创建“有一支服务队伍、有工作场所、有服务设施、有服务实体、有试验示范基地”的“五有”乡镇农技站活动。全省近1000个站通过考核,其中省级示范站234个。
这几年,我省在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建设上作了不少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1992年以来几乎每两年便出台一项重要的政策,特别是对乡镇农技站进行“三定”、增加乡镇农技人员经费补助、开展“五有”农技站规范化建设、进行农技站改革试点、发展区域性专业站、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场、推广农技110、成立农技推广基金会、鼓励农技机构兴办实体和农技人员参与产业化经营等,工作力度大、措施实、影响广、效果好。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和部门改革的不彻底性、局限性,加上整个经济环境的改变和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本身的复杂性、艰巨性,目前我省的农技推广体系与市场经济、上级领导和广大农民群众的要求仍有不少的距离。
这次全国农业科技示范场建设现场会安排在我省召开,不仅是对我省过去几年工作的充分肯定,更是对今后进一步搞好工作的鞭策和鼓舞。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全面贯彻落实会议精神,认真学习兄弟省、市的先进经验,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通过体制和机制的不断创新,推进农技推广事业的不断发展,为加快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