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阳市围绕广大农民群众迫切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的愿望,按照“规划引领、示范带动、梯次推进、长效巩固”的思路,从治理村庄布局“杂乱散”、环境卫生“脏乱差”入手,定规划、抓建设、建机制、强管理,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实现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常态化运行,展现了宜居乡村的新面貌。
(一)坚持以高规格谋划策划完善考核奖励制度 一是科学谋划定奖惩。深入研究制定《简阳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考核办法》等一整套考核体系,引入第三方考评服务机构,以各乡镇为考核对象,以行政村(含涉农社区)为基本单位,每月开展1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考核评估工作,对工作不力的单位,约谈其主要领导,引入红黄牌制度,将考核结果运用到年度考核中,有力督促各相关单位落实主体责任。二是严格管控强监督。拟投资4000余万元,准备建立简阳市农村人居环境综合监管平台,实现简阳市46个乡镇全覆盖实时监管,在视频监控“技防”的基础上,发挥农村网格员等群体“人防”作用,构建综合监督系统、环境大数据展示和应急响应系统,建立“监测准全、解析快透、指挥精准、监管严实、考核全面、响应及时”的闭环精细监管体系,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部门协同、三级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三是统筹兼顾保经费。为调动市级各部门、各乡镇积极性,坚定搞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决心,针对全市636个村(含涉农社区),每村给予1.25万元奖补资金。另外,根据简阳市人居环境整治年度考核结果,分别给予年终综合排名前10名的乡镇10-30万元不等的工作经费,给予市水务局、市综合执法局、市农业农村局工作经费各20万元,其余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经费各5万元。四是完善机制重治理。制定了《简阳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美化提升行动方案》和村庄清洁美化提升行动标准,将人居环境整治纳入全市一级目标考核。结合各村(涉农社区)实际,制定村规民约,建立奖惩机制,实现村民自我管理,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持久深入开展。
(二)坚持以高标准严要求推进农村垃圾治理 一是无害化处置农村垃圾。通过农村区域场镇环卫作业服务外包及乡镇指导村级环卫作业,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全覆盖,农村区域生活垃圾全部运往简阳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厂进行卫生填埋处理。各农户整合资源设置“两筐”,认真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各村依托村代销店、小超市等设置再生资源回收站点。二是市场化打造保洁队伍。简阳市46个农村区域场镇分为7个作业段实现了环卫作业市场化,村级环卫建立了稳定的专职保洁队伍,村社自行聘请3-5名保洁人员对村社干道路沿线垃圾进行定期清扫和转运,并造册登记,健全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落实垃圾清运和公共区域清扫保洁,并不断加强资金保障,提高工作积极性,目前全市村社保洁人员已达4200余人。三是一体化整合项目资金。重点围绕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将相关项目实施与村庄公共设施运行维护费使用、村庄道路建设及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紧密结合,大力整治环境卫生,完善基础设施,防控面源污染,改善村容村貌,提升管理水平。开展“村庄清洁美化提升”主题活动1100余次,清理垃圾40900余吨,清理“牛皮癣”等小广告4500余处,规范物品堆放320余处。配置垃圾箱(桶)80余个、垃圾临时堆放池60余个、垃圾转运车15辆,设置宣传栏(牌)800余个,修建改造水渠2000余米。开展宣传活动1400余次,张贴宣传标语5000余条。
(三)坚持以高起点筹划监管促进污水治理 一是高水准规划促建设。按照统一建筑风格、统一规划设计、统一设施配套、统一招标建设、统一排放标准的大原则,建设简阳市污水处理厂,新建的同时预留远期处理规模,避免再次提标和重复建设。按照规划,城区4个街道办事处及石桥镇生活污水由城南生活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其余41个乡镇独立建设乡镇污水进行处理。2019年,全市新增污水处理设施25处,实现了建制乡镇场镇污水处理全覆盖。二是大面积推进促治理。加快推进农村“884”工程,推进河湖(库)长制管理工作,全面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大力推广节肥、节药、节水和清洁生产技术,实施城镇周边污水就近纳管治理工程,支持有条件的地方运用市场化手段组织建设污水处理设施,优先安排在20户以上的农村居民聚居点建设污水处理设施,逐步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和江河溪流域污染水段。三是常态化开展促监管。分工协作、统筹整合推进污水治理全程监管。环保部门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结合方式,常态化开展污水处理厂以及重要流域水质水量监管,对不达标的区域和单位定期通报整改;水务部门加强污水处理厂人员资质、安全生产和设施设备运行监管,定期开展排水管理人员、企业和餐馆从业人员政策法规、污水处理常识、专业技能等多元化培训,确保从业人员法规意识、环保意识和治理能力全面提升。
(四)坚持以高质量全面推进农村户厕改造 一是建章立制规范推进推进厕所革命。按照“政策引导、村民主体、分类实施、整村推进”的理念,注重与生活污水治理有效衔接,逐步制定完善“1+5”改厕文件,建立一个行之有效地推进机制。“1+5”即改厕工作总方案加宣传教育方案、技术方案、验收方案、分类改造分类补助办法、资金管理办法等,构建从项目建设、验收到资金拨付一整套比较成熟的户厕改造工作流程,确保改厕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二是结合重点项目建设配套推进厕所革命。依托新村建设、特色林盘改造和成片院落整治,配套建设农村公共厕所;结合乡村旅游景区、农业公园等建设,同步规划、建设旅游厕所。三是以典型示范推进厕所革命。乡镇以试点村为基础,以中省资金支持30个示范村为依托,以整村推进、建设精品为要求,突出抓好示范村建设。及时在项目进度、工程质量、资料整理等多方面发现培养树立改厕模范典型,号召其他乡镇跟进学习,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四是抓管理保质量推进厕所革命。建立村级初验、乡镇会同第三方机构全面验收、县级抽验、市级抽验相结合的四级验收机制。制作成电子版户厕改造明白卡,将改厕技术要点推送给乡镇、村(社)经办人员及施工人员,帮助学习掌握技术要领。深入村社开展技术指导监督,掌握工作动态,每月通报项目进展及存在问题,对排名后三位的乡镇进行约谈。建立自查整改长效机制,建立问题台账,暴露户厕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并限期整改,确保改厕质量。截至目前,全市户厕改造累计开工53000户,完工50016户,合格率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