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中国农业农村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全国信息联播

榆树村:“扶”出好环境 “育”出好村风

日期:2019-01-07 14:56 作者: 来源:延边日报 字号: 【字号: 打印本页

  立村规,树家风,一点一滴的文明养成,一家一户的荣誉比拼,让文明风尚在乡村蔚然成风。大安市海坨乡榆树村,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在扶志上下大功夫,为村容村貌和家风村风带来了可喜的变化。

  聊起脱贫攻坚给农民带来的获得感,榆树村的贫困户崔永峰直夸党的扶贫政策接地气有干货,不仅让大家伙动起来干起来,也看到了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新希望。崔永峰告诉笔者,过去村里垃圾杂物堆满街,现在每条街道都干净整洁了,出行更方便,心情更舒畅了。

  榆树村环境卫生状况的好转,乡村两级干部可是做足了功课,去年秋收刚过,乡妇联和村党支部联合开展了“美丽庭院”和“干净人家”评比活动,谁家干净,谁家整洁,由农户和村委会共同来评,还给予授牌表彰,登上荣誉榜的农户都觉得很光荣,很有荣誉感。

  扶贫先扶志,生活环境变好了,村民们的精气神也上来了。如今的榆树村,冬闲人不闲,学习技能、外出打工、庭院养殖日益兴起,2018年脱贫32户、53人。

  南岗子村:让乡村善治成为精准脱贫攻坚新动能

  在精准脱贫攻坚行动中,自治、法治、德治,一个都不能少。大安市红岗子乡南岗子村党支部注重在产业扶贫和改善环境过程中,切实发挥“三治”融合的作用,推动乡村治理不断迈上新台阶,让乡村善治成为脱贫攻坚的新动能。

  一把扫帚、一个铁锨和一辆三轮车成为南岗子村保洁员的标配。自从当上村里的保洁员,贫困户王焕朋对村里的事情就格外用心,哪户垃圾多,谁家最干净,他心里都清清楚楚。

  这几年,村里的路修通了,路灯亮了,房子也改造了,村民眼看着这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来,却产生了新的烦恼:房像房了,院像院了,但路旁的垃圾谁来管,家中烧的秸秆往哪放,全村的环境咋保持。

  乡村治理不是小事。为此,村党支部制定了村规民约,统一规划了秸秆堆放地点,村规民约上墙。

  将村民自治与德治、法治有机结合,南岗子村村屯环境卫生保洁的长效办法,不单单是保洁员出工出力,更在于家家户户的自觉保持。

  乡村善治,离不开做好富民这篇大文章。南岗子村积极探索多元化发展模式壮大村域经济,落实水田开发、大棚种植、畜牧养殖、庭院经济等多种富民叠加项目,让全体村民有了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志智双扶,善治义举。南岗子村修建了文化广场和农民体育广场,安装了健身器材,极大地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

  小窝卜村:开对“药方子” 拔掉“穷根子”

  要想拔掉“穷根子”,必须开对“药方子”。扶产业才能扶长远,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战中核心举措。大安市联合乡小窝卜村结合实际,大力发展肉牛养殖产业,带动贫困户精准脱贫。

  68岁的董福林是小窝卜村的贫困户,身体不好干不了重活,生活陷入了困境。随着党的扶贫政策的精准落地,董福林加入到了浩然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每年都有分红,从此开启了新的美好生活。

  让董福林念念不忘的这家浩然养殖合作社是村党支部书记张浩然一手创办的,他不仅是村书记,更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除了带动贫困户,他还以高于市场价收购村民手中的玉米做饲料储备,一方面满足了合作社饲料需求,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农户收入。

  如今,在张浩然的带领下,小窝卜村有不少村民也在琢磨发展自己的产业。通过合作社提供技术支持,有3户贫困户加入到了养牛业的行列。目前,浩然农民养殖合作社规模逐渐扩大,占地面积达到1.8万平方米,肉牛存栏量达160头。

  永强村:一位村医的出彩人生

  在大安市安广镇永强村,提起村医,给人的印象都是全科大夫,而且是诊病、治疗、开药、打针一肩挑。安广镇永强村的王忠江就是这样一名村医,即便如此,他还是觉得肩上挑的担子不够。他还是一位热心的志愿者和文化大院剧团的负责人。

  马志军和刘淑英夫妻是村上的贫困户,身体都不好,为了省钱,病不舍得看,药不舍得吃。王忠江知道了主动上门,经常给他们免费看病,时不时还赠送几盒药。

  自掏腰包的事儿,王忠江可没少干。平时喜欢吹拉弹唱的他,觉得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就在2011年牵头在村里成立了文化大院乡村剧团,出资1万元钱购置了演出服装、道具、音响、投影仪等设备。装备有了,大伙的劲头就更足了,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演出成员发展到70余人,除了参加市里的公益演出外,还经常下村为百姓演出,8年来参加演出270多场。

  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自编成节目,这个幕后的创作者不是别人,正是王忠江的老伴丁亚范。他俩都是吉林省阳光志愿者,同时也是大安市爱心志愿者协会成员。

  如今,永强村的文化大院给村子带来了很大变化,村民们打扑克、闲聊少了,参加健身活动多了,笑声多了,疾病少了,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了。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