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业,一直是于都县盘古山镇的支柱产业。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盘古山矿产资源日渐萎缩枯竭,企业负担沉重等矛盾凸显,盘古山镇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
资源不可再生,盘古山镇该如何走出困境?“经济要转型发展,首先就要减少对钨矿的依赖,抓好产业发展。”盘古山镇党委书记刘正海日前这样对记者说。
2004年8月,盘古山钨矿实施政策性破产,重组为江西盘古山钨业有限公司,将医院、学校等机构从企业剥离,盘古山钨业有限公司放下“包袱”,专心生产,轻装上阵。该镇挖掘绿色生态资源,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成为该镇经济转型的一项关键举措。
“一杯茶”的推力
群山怀抱的盘古山镇,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绿色资源。该镇农民黄清波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承包了盘古山茶场。此后,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推动下,盘古山茶场规模不断地壮大发展。
2010年,于都县政府出台政策支持发展茶业,黄清波成立盘古龙珠茶业有限公司。次年,公司总资产达到1.7亿元,年销售收入达8700万元。黄清波再接再厉,筹资上亿元发展盘古山茶文化生态旅游。茶场发展成为以茶叶种植、加工、销售为主,集果树种植、水产养殖、盘古茶文化开发、综合性生态绿色有机农业和观光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企业,为盘古山镇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推力。
“一块薯干”和“一个瓜”的华丽转身
在盘古山镇,寻常的番薯华丽丽转身,身价猛涨。
原来,当地居民按照无公害食品产地环境条件标准选择番薯栽植地,“少施肥、不施肥,要用就用农家肥”,收获的番薯采用传统加工工艺,制成盘古山独有的“倒蒸番薯干”,迅速走俏市场。
盘古山镇土壤、气候非常适宜绿皮香瓜的种植,到了瓜熟时节,打上了“盘古山”印记的绿皮香瓜供不应求,吃过的人都忘不了它那独有的香甜。刘正海介绍,目前,该镇番薯和香瓜种植面积有1500余亩,种植户400多户,年人均纯收入增加1万至1.5万元,绿色产业真正成为富民产业。
“一套机制”的强大引擎
黄清波在自己的茶场里介绍说,如今他已经拿出3000多亩茶园分块承包给农户,公司免费提供生产技术、肥料等,目前已有上百户农户承包茶园。村民黄华盛告诉记者:“我承包了62亩茶园,平均每亩年收入约2000元,加上土地流转的租金、茶场采茶的工资,在家能赚三份钱,这可比外出打工强。”
“公司+基地+农户”的这套经营机制在盘古山发挥得淋漓尽致。
“政府将在土地流转、组织农户、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继续做好工作,鼓励支持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壮大,成为造福一方的富民产业,扩大规模、提高质量、打开销路,切实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刘正海说。
如今,盘古山镇正由资源型乡镇向绿色生态建设型乡镇转型,焕发出全新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