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藏在大山里的小村,因人参出名,这在吉林省并不多见。村里的山参交易市场,能吸引全国各地的参商来此交易,年成交额近20亿元,这在全国也仅此一家。
小村叫清河村。盛夏时节,当我们一路颠簸来到这里时,正赶上参农们准备第二天的人参集市,我们的故事就从这集市开始。
山区的天亮得晚,凌晨3点半,当我们如约来到位于村中央的市场时,天还有点黑,而参农杨维东拿着手电筒早已等在那里。市场院内点点光亮晃动,一辆小汽车缓缓驶入,车灯前方可以看到院里早已停有数十辆车。
走近这些光亮,看到地上摆放的是一箱箱人参,不论是卖家还是买家,都拿个手电筒,光束向下,很少照人。偶尔有讨价还价,说话声音也不大。杨维东的车旁,也大大小小摆着20多箱人参,10多个人正拿着手电细细地瞧着。“这批货是前两天刚从山上收的,9年至14年的不等。”杨维东说,“由于这两年山参地指标开始受到控制和削减,这样的参越来越少了。”
为何要这么早来交易?“这里是全国最大的山参交易市场,早点来,能淘点好货。”来自辽宁的参商张爱军告诉记者,他是昨天下午赶到清河的,今天早上3点就来市场选货。市场原本是逢三、逢八日开集,因为买卖双方都想抢早,现在每逢一、六日便开始上人了。因为常年在这里采购,所以他每个月都要在清河待6天时间。
天渐渐放亮,市场内的摊位已经被占满,选货的参商熙熙攘攘。来晚的汽车停在市场外,排出数百米之远。
4点36分,经过协商,张爱军从杨维东手里购买了5箱山参。付完钱,张爱军笑呵呵地把参搬到自己车里。
“这么多参,不用数数吗?”记者好奇。“不用,一棵都不会少。在这里经营十多年,市场里还从没发生过缺斤少两和以次充好的事情呢。”张爱军扬着脸说,这个市场就像参农和参商们的家一样,大家非常珍惜这里的信誉和市场的发展环境。也正因为如此,这里常年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近千名参商。
说到市场,参农和参商们对清河村党支部书记陈民序心存感激。上世纪90年代,清河和周边乡镇种植人参的参农特别多,但卖参难。也有很多参商来收参,但上山困难,与参农也缺乏沟通,成交量不大。
“当时看着参农成片成片的山参卖不出去,心里特别着急。”陈民序说,1995年初,他和村干部商量成立交易市场,可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是头脑发热,不可能成。
“不试试怎么能知道。村里90%的村民都种参,如果参卖不出去,老百姓没个富。”1995年末,陈民序顶着压力投资10万元在村小学废弃的操场内建起了人参交易大棚。随后,他领着10余名村干部和村民,挨家挨户走访加工企业和参商,邀请他们来此交易。同时,号召参农来市场设摊点,并无偿给加工企业设立专门的收购点。
“市场成立后,连续11年没收费,宁可借钱也不增加参农负担。现在看来,这步棋走对了。”陈民序说,到2004年,市场已经粗具规模,固定参商近百家,年交易额超千万元。
而此时,交易大棚已容不下越来越多的参商和参农。2005年,陈民序再次“头脑发热”,他筹资300万元,建了3000平方米的门市楼和交易大厅。这一年,市场也正式更名为清河山参交易市场。除当地及集安市其他乡镇的山参在此交易,吉林省乃至辽宁省出产的山参很多都集散这里,并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参商来此交易。
“现在大楼内有168家参商行,另外交易大厅还有520个摊床。”陈民序说。
“楼内主要是交易干货的。今天是水参集,所以大家主要在室外。明天是干货集,我也要进室内摊床交易。”杨维东插话说。
8点37分,杨维东的20多箱人参全部售完。“现在山参行情越来越好,所以卖得也快。”随着他挤出市场,进入门口的农业银行,屋内已经有10多个人在排队,大家操着不同的方言兴奋地交流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每天8点营业,旺季时,每天的流动资金有五六百万元。
离开清河村时,记者发现村路两侧到处林立着宾馆和饭店,好奇中记者想数数到底有多少家。陈民序说,不用数,大小饭店一共是184家、宾馆是32家。尽管是清河镇政府所在地,但这也仅是3000多人的小村子。惊讶中,我们感觉,这也许就是人参给清河带来的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