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6年8月份起,福寿螺的知名度迅速提高,因为它在北京闯下大祸,有23人因为在酒楼食用凉拌螺肉而患上管圆线虫病。这23人就餐的地点是北京蜀国演义酒楼的朝阳区劲松分店,由于螺肉没有经过高温处理,寄生虫没有完全杀死,导致23名顾客患病。“蜀国演义”已赔偿受害者近42万元医疗费用。2006年北京因食用福寿螺致病者总数为87人。
闹出如此大风波的管圆线虫病是一种食源性寄生虫病,管圆线虫原生于鼠类动物中,通过螺、虾、蟾蜍等中间宿主侵犯人类的健康,可引起头痛、发热、颈部僵硬等症状,严重者可致痴呆,甚至死亡。有研究表明,作为管圆线虫重要的一个中间宿主,每只福寿螺体内含管圆线虫幼虫可能多达3000—6000条。
福寿螺又名大瓶螺,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是引进品种,我国于1981年由一位巴西籍中国人引入到广东。到1984年,福寿螺已在广东广为养殖。但由于该螺味道不佳,市场不好,被农民大量弃养。福寿螺却硬是靠它超乎我们想象的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不但成功在我国的水域中生存了下来,而且还因它对其他螺类空间的挤占和对农作物大量的啃食最终变成了“引进的害虫”。
福寿螺成为害虫的原因主要有:旺盛的生命力。福寿螺有着极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其食量大而且食物种类繁多,啃食所有的绿色植物,包括粮食作物、蔬菜和水生农作物,已成为广东、广西、福建、上海、江苏等地的有害动物。水稻受害株率一般为7%-15%,最高达64%。我国南方各省市受其危害的水域不少于150万亩。
非凡的繁衍能力。1年产卵2400-8700个,约90%的卵可以被孵化,繁殖速度比亚洲稻田中当地近缘物种(如我国最常见的中国圆田螺)快10倍左右。1只雌螺经1年两代能繁殖幼螺32.5万余只。福寿螺孵化后稍长即可以啮食水稻等植物,尤喜幼嫩部分。它咬剪水稻主蘖及有效分蘖,致使水稻有效穗减少而造成减产。
超越其它同类的越冬生存能力。福寿螺虽然是水生品种,却可在干旱季节埋藏在湿润的泥土中休眠度过6-8个月,一旦有水,又再次活跃。在长江以南广大地区福寿螺可自然越冬,年发生两个世代。
福寿螺不仅在农业上造成危害,同时也进一步影响到了人类的健康。螺属贝壳类动物,由于它的体态特征,容易积聚各种污染物残留,同时也带有各种寄生虫,又不易排出体外,成为了寄生虫最重要的中间宿主。福寿螺体内就带有管圆线虫等寄生虫,如果人食用了没有经过高温处理的福寿螺,管圆线虫会进入人的中枢神经,致使人生病。此外,人类被福寿螺吸附后也可能感病。
福寿螺从弃养到成为危害主要的原因是:其一,福寿螺不符合中国人的口味,味道不佳以至没有市场,从而被农民弃养;其二,引进时没有对福寿螺这一品种详加了解,对福寿螺的生命力、食量、繁殖能力一无所知,贸然引进。福寿螺既没有为我国带来经济效益,也没有为国人的餐桌带来美味佳肴,反而现在南方各省还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治理“螺患”,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引进的遗憾!
另据记者2006年12月26日得到的最新消息,北京市陆续有4名福寿螺患者在出院后再次住进医院。其中病情较重的两位患者,一位皮肤已不能适应外在接触,另一位脑部神经不时产生痛感。福寿螺之患还在继续进行中!(稿件来源:2007年1月4日《农民日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