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
- 07B141211200300126
- 信息所属单位
- 农垦局
- 信息名称
- 全国农垦2002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文 号
- 生效日期
- 2005年06月25日
- 发布日期
- 2003年04月01日
- 内容概述
- 全国农垦2002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索 引 号
- 07B141211200300126
- 信息名称
- 全国农垦2002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文 号
- 信息所属单位
- 农垦局
- 生效日期
- 2005年06月25日
- 发布日期
- 2003年04月01日
- 内容概述
- 全国农垦2002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全国农垦2002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03年04月01日
字体:[大 中 小]
2002年农垦系统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快农垦体制改革和产业升级。大力整合优势资源,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积极培育优势产业,全面激活农垦先进生产力,促进了农垦经济的全面发展。农垦经济增长回升态势明显,经济运行质量有了较大提高,职工生活继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有了长足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一、综合
整体经济继续保持健康快速的运行态势。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83.51亿元,比上年增长9.9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58.40亿元,增长8.5%;第二产业增加值271.16亿元,增长10.10%;第三产业增加值253.95亿元,增长11.77%。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分别为40.57%、30.69%、28.74%,第一产业比重比上年下降了0.1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比上年下降了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增加了4.15个百分点。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279元,同比增长9.20%。人均纯收入3380元,增长5.72%。
二、农业
农业全面启动种业、奶业、大豆、天然橡胶和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并初见成效,农产品优良品种、专品种比重增大,为农垦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726.38亿元,增长12.35%。其中:种植业产值463.43亿元,增长11.15%;林业产值49.68亿元,增长11.19%;牧业产值161.86亿元,增长12.87%;渔业产值51.40亿元,增长22.18%。
种植业结构继续调整。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4792.62千公顷,比上年扩大42.19千公顷。其中:粮食播种面积3073.69千公顷,减少22.30千公顷,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64.13%;棉花面积571.64千公顷,减少33.80千公顷;油料面积405.39千公顷,扩大50.75千公顷;糖料面积148.92千公顷,扩大10.53千公顷。
粮食总产量稳中有增。粮豆总产为1498.86万吨,比上年增加18.70万吨,增长1.26%。为社会提供商品粮1149.21万吨,商品率为76.67%。
热作垦区无严重自然灾害, 通过加快新技术的推行、加强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有力措施,天然橡胶出现产销两旺的好形势,干胶产量达37.83万吨。
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
2002年 上年增减%
粮食 1498.86万吨 1.26
棉花 98.96万吨 16.49
油料 67.30万吨 27.47
糖料 913.34万吨 10.72
干胶 37.83万吨 8.93
茶叶 4.69万吨 20.58
水果 147.76万吨 15.79
畜牧业生产继续保持健康快速发展态势,其中奶业增势强劲。主要牲畜存栏和畜产品产量增加,其中奶牛、猪、羊存栏数大幅增长。
牲畜年末存栏总数及主要畜产品产量如下:
2002年 比上年增减%
大牲畜总头数 232.56万头 7.00
其中:奶牛 63.96万头 13.77
猪存栏 569.81万头 13.96
羊存栏 1240.02万只 10.73
肉类总产量96.83万吨 6.14
牛奶 159.21万吨 18.49
禽蛋 19.93万吨 2.26
水产品市场需求不断增长,水产养殖经济效益提高,促进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全年水产品产量63.14万吨,比上年增长14.26%。其中:淡水产品产量56.25万吨,增长13.22%;海水产品产量6.89万吨,增长23.48%。对虾生产在种苗、防病、养殖等技术方面取得突破,产量达到1.52万吨,增长49.33%。
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加大,退耕还林、还草面积成倍增加。全年植树造林面积147.92千公顷,比上年增长71.62%。退耕还林61.52千公顷,退耕还草31.86千公顷。
积极调整农机装备结构,优化技术结构,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244.4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58%;大中型农用拖拉机7.20万台,增长6.98 %;小型拖拉机23.22万台,增长7.75%。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2年农垦工业步入全面增长阶段,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产销衔接良好,产品销售正常,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20.28亿元,增长10.90%;实现利润28.50亿元。
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841.65亿元,增长11.71%。国有工业总产值330.5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39.27%;非国有工业总产值511.15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60.73%。轻工业产值533.63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未含个体工业产值,下同)的70.59%。农垦工业十大支柱产业创产值566.51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74.94%。十大支柱产业的产值为:食品加工业138.37亿元,食品制造业115.15亿元,纺织业73.71亿元,饮料制造业49.04亿元,非金属矿制品业44.19 亿元,医药制造业47.71亿元,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32.23亿元,造纸及纸制品业26.46亿元,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20.86亿元,金属制品业18.79亿元。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
2002年 比上年增减%
混配合饲料 203.79万吨 25.18
食用植物油 37.30万吨 1.01
机制糖 103.28万吨 38.37
乳制品 12.12万吨 14.01
消毒液体奶 101.24万吨 5.34
饮料酒 97.70万吨 1.99
其中:葡萄酒 4.40万吨 12.82
农用化肥 19.55万吨 35.86
水泥 847.17万吨 19.37
砖 67.37亿块 5.40
发电量 35.45亿千瓦小时 1.96
建筑企业1104个,在岗职工16.27万人,全年实现增加值50.88亿元,增长6.00%;年末固定资产原值达46.93亿元;全年承包的施工单位工程、单项工程项目9151个,全年施工房屋建筑面积达2877.32万平方米。年末拥有个体建筑企业4802个,从业人员4.43万人。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新增投资用于中央直属直供垦区公检法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支持垦区中小学校舍改造,加大部分垦区动物疫病防疫体系和良种工程建设的力度。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68.24亿元,比上年增加44.50亿元,增幅19.89%。其中:国有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10.95亿元,比上年增加29.67亿元,增长16.37%。国有固定资产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为150.88亿元,占投资总额的71.52%;更新改造投资为56.04亿元,占投资总额的26.57%。国有投资总额中用于农林牧渔的投资53.80亿元,比上年增长13.46%,占投资总额的25.50%;工业建筑业投资为58.75亿元,增长28.45%,占投资总额的27.85%;商业、运输、邮电业投资为28.56亿元,增长33.07%,占投资总额的13.54%。国有投资按来源分:国家预算内资金41.09亿元,增长43.75%;国内贷款为16.69亿元,下降6.12%;利用外资2.22亿元,下降43.66%;自筹资金116.87亿元,增长14.92%,占投资比重最大,为55.00%。
新增固定资产163.24亿元,比上年增长3.06%。新增资产主要是:造林106.56千公顷,橡胶定植7.80千公顷,大中型拖拉机1761台,小型拖拉机6332台,载重汽车1377辆,水库49座,输电线路8020公里,学校9.26万席位,住房601.99万平方米。
五、运输业、批发零售贸易业、服务业及出口商品
运输业全年共完成货运周转量410.77亿吨公里、客运周转量40.09亿人公里,实现营业收入总额23.06亿元。个体运输业个数12.04万个,从业人数9.93万人。
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服务业共有营业单位总数2.28万个,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39.75亿元,营业用房总面积728.19万平方米,从业人员32.74万人,完成商品销售额和营业收入613.59亿元。个体商、饮、服务业发展速度较快,网点数已达16.45万个,从业人员30.76万人。
全年出口商品总金额105.15亿元,比上年增加18.86亿元,增长21.86%。其中:皮棉、罐头、精制米等主要工业品出口量大幅度增加,工业品出口额75.73亿元,比上年增加10.45亿元,增长16.01%。出口商品总额排名前10位的垦区是: 新疆兵团44.06亿元、黑龙江8.82亿元、浙江8.08亿元、上海7.30 亿元、福建5.04亿元、广东4.43亿元、江西4.35亿元、辽宁3.86亿元、江苏3.78亿元、海南3.16亿元,10垦区出口总金额为92.88亿元,占全国农垦的88.33%。
六、科研、教育、卫生、文化
以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为突破口,充分发挥农垦的自然与生态环境、科技和组织管理等方面优势,培育优势产业,促进产业升级,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增效、职工增收,加速农垦经济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应对加入WTO挑战、与国际市场接轨、把垦区生产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
2002年度农垦系统有12个项目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5项,三等奖7项。海拉尔农垦实施的100万亩双低油菜及机械化配套丰产技术、河南农垦实施的优质小麦良种繁育及推广应用、广西农垦实施的南方集约化饲养良种瘦肉型猪综合技术、新疆农垦科学院实施的百万只育肥羊综合技术开发与推广和早熟玉米新玉9号、石玉905杂交种的推广等5个项目获得二等奖;北京农垦实施的北京鸭良种推广及饲养配套技术的应用、天津农垦实施的奶牛秸秆饲料青贮-微生物处理技术、黑龙江农垦实施的垦红14号优质高筋小麦综合配套高产栽培技术及产业化开发、黑龙江农垦实施的寒地水稻机插侧深施肥技术推广、安徽农垦实施的茶树无性系栽培及机械化采茶技术推广、福建农垦实施的蛋鸡品种推广、广东农垦实施的集约化养猪繁育工艺及配套饲养技术等7个项目获得三等奖。
科技队伍稳步发展。拥有科研单位486个,职工1.70万人,其中科技人员7202人。科研经费4.44亿元,增长9.09%;其中国家拨款2.16亿元,占科研经费48.65%;企业自筹1.99亿元,占科研经费44.82%。
教育事业在调整中稳步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快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教育质量明显提高,教育结构和布局日趋合理。2002年,全系统共有各类学校5079所,教职工16.50万人,在校学生202.75万人,当年毕业生40.50万人。其中:普通中学1247所,在校学生69.35万人,当年毕业生16.37万人;小学3669所,在校学生119.33万人,当年毕业生20.65万人。
垦区重视卫生工作,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农垦系统整体医疗水平,为垦区职工就医创造较好的医疗条件。现有医疗单位9340个,其中:医院1480所,疗养院6所;病床5.78万张;医务人员6.99万人,其中:医生3.04万人。
七、劳动工资、人口
2002年末,社会从业人员512.50万人。其中:第一产业298.74万人,第二产业96.10万人,第三产业117.66万人,分别占社会劳动者总数的58.29%、18.75%、22.96%。
职工355.69万人,其中:在岗职工308.90万人。全年工资总额221.88亿元,职工年平均工资6238元,增长10.23%。
2002年末,农垦系统总人口1216.43万人,比上年增加3.86万人, 增长0.32%。控制人口增长取得突出成效,人口出生率为7.21‰,人口死亡率为3.9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24‰。
八、非国有经济
非国有经济比重继续加大。全系统国内生产总值中非国有经济完成额为271.5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9.9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07.9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03.71亿元,各产业占非国有经济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2.07%、39.73%、38.20%。非国有经济占全系统经济总量的30.73%,比上年增加2.2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非国有经济所占比例为16.72%,第二产业为39.79%,第三产业为40.84%。从业人员达到147.17万人,其中:第一产业66.14万人,第二产业37.39万人,第三产业43.64万人。从业人员收入总额为118.60亿元,人均收入8059元。全年共实现利税68.18亿元,其中:利润44.52亿元。
九、西部垦区经济发展概况
西部垦区自然资源丰富,土地总面积、耕地、牧草地、水面和宜林地面积分别占全国农垦的76.00%、40.65%、96.37%、38.64%和83.42%,粮食、棉花、糖料、水果产量分别占全国农垦的19.30%、88.58%、43.43%和41.11%,人口占全国农垦的 35.58%。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带动下,西部垦区投资明显增加,投资总额占全国农垦的44.66%。西部垦区经济发展仍处于相对滞后阶段,国内生产总值仅占全国农垦的33.65%;人均纯收入3124元,比全国农垦平均水平低7.57%。西部垦区非国有经济发展仍相对缓慢,其总量仅占全国农垦非国有经济总量的9.89%。
十、其他
(一)国内生产总值超5000万元农场
在全系统的1945个农场中,国内生产总值超5000万元的农场337个,比上年增加32个,共有职工197.70万人,耕地2439.61千公顷,创造国内生产总值达526.01亿元,占农垦系统的59.54%;其中:农业增加值244.89亿元,占68.33%,工业增加值120.73亿元,占54.81%。全年销售税金22.50亿元,实现利润16.89亿元。国内生产总值列前十位的农场是: 湖北省东西湖农管局、河北省柏各庄农场、湖北省汉南农管局、湖南省君山农场、湖南省屈原农场、黑龙江省八五二农场(上市)、河北省汉沽农场、黑龙江省友谊农场(上市)、河北省芦台农场、黑龙江省八五三农场(上市)。
(二)大中型工业企业
农垦共有大中型工业企业261家,其中:大型企业59家,中型企业202家;独立核算企业194家。创造增加值89.40亿元,总产值349.58亿元,销售产值351.97亿元;年末固定资产原值333.25亿元,职工人数18.78万人。上述五项经济指标分别占农垦工业系统的45.58%、41.54%、48.60%、53.72%、31.74%。全年共实现利税34.76亿元。
(三)绿色、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
2002年根据农垦自身比较优势,启动并组织实施了“农垦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农垦企业遍布祖国各地,垦区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种多样。各地垦区按照“农垦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要求,结合自身区域特点、资源优势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明确了垦区无公害农产品发展重点和主要生产区域。全国农垦还开展了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农场创建活动,共确定100个农场(企业)作为全国农垦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农场创建单位。以这100个示范基地农场创建单位作为骨干,农垦各种类型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布局正在形成。
截止2002年底,全系统主要农作物绿色、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数达到208个,带动农户数达到15.88万户。其中:绿色A级农作物种植面积474.66千公顷,产量215.16万吨。茶叶绿色、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数34个,带动农户数达到1.21万户。其中:绿色A级面积4.85千公顷,产量4244吨。水果绿色、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数达到116个,带动农户数达到2.1万户。其中:绿色A级面积22.62千公顷,产量12.49万吨。
注:
1、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工农业总产值指标均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2、公报数据如有出入,以《中国农垦统计年鉴》数据为准。
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